公路线路设计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游不应有山嘴、石梁、沙洲等以免影响水流畅通。 22 3)桥位选择应避开地面、地下既有重要设施。 4)桥位选择应考虑施工现场布置、材料运输等方面的要求。 3.工程地质方面的要求 1)桥位应选择在基岩和坚硬土层外露或埋藏较浅、地质条件简单、地基稳定处。 2)桥位不宜选在活动性断层、滑坡、泥石流、强岩溶等不良地质发育的地段。 4.通航方面的要求 1)桥位应选在通航比较稳定、顺直且具有足够通航水深的河段上,并应考虑河道迹迁的影响。 2)桥位应离开险滩、浅滩、急弯、卡口、汇流口或水工设施、 港口作业和般舶锚地。 3)桥轴线宜与主流正交,如斜交时,桥轴线的法线与主流交角不宜大于 5176。 ,否则应增大通航孔的跨径。 5.不同河段上的桥位选择 1)山区峡谷河段桥位宜选在可以一孔跨越处;否则,宜选在水深较浅、流速较缓的开阔河段上。 2)平原顺直微弯河段应选在河槽与河谷方向一致、槽流量较大处。 3)平原弯曲河段上应选在主槽流向和河流的总趋势一致的比较长的河段上。 23 4)平原分岔河段应选在分岔点以上;若江心洲稳定,可选在江心洲或洲尾两岔深泓线汇合点以下。 5)平原宽滩河段桥位宜选在河滩地势较高、河槽 居中、稳定、顺直和滩槽流量比较小的河段上;当滩、槽流量比较大且滩内汊流距主槽较远时,宜选在河滩地势有利于分流的河段上,采用一河多桥方案。 6)平原游荡河段桥位宜选在两岸有固定依托的较长束窄河段上。 7)山前变迁河段桥位宜选在两岸与河槽相对比较稳定的束窄河段上;若必须跨越扩散段时,应选在摆动范围比较小的河段上,桥轴线宜与洪水总趋势正交。 8)山前冲积漫流河段桥位宜选在上游狭窄段或下游收缩段上;如必须通过中游扩散段时,宜采用一河多桥方案,且使各桥桥位大致在同一等高线上。 6.城镇附近的桥位选择 1)桥 位选择要考虑城镇规划要求。 2)桥位宜与治河、防洪、环保相配合。 3)桥头接线应避免拆迁有价值的建筑物。 7.既有桥附近的桥位选择 1)既有桥上游设置有调治构造物、破冰棱,且桥头河滩路堤防护设施可以利用时,应选在既有桥下游侧。 2)建新桥能改善既有桥工作状态,宜将新桥设在既有桥 24 的上游。 3)非通航河流两桥间距应考虑城市防洪要求与既有桥工作状况。 4)通航河流两桥间距一般为:一至五级航道不小于船队长度加船队下水 5min 航程之和;六七级航道不小于船队长度加船队下水 3min航程之和。 5)在铁路附 近的桥位,宜选在公路路线总方向的一侧,以免反复跨越铁路。 8.桥位与管线之间的关系 1)桥位宜选在油、气管道上游一侧,管道距大桥不应小于 100m,距中桥不应小于 50m。 2)油、气管道在既有桥梁上游跨河,或在现有跨河管道上游建桥时,其设计洪水频率标准不应低于该桥或该管道的设计洪水频率标准。 3)桥位与高压线跨河塔架轴线间距离不应小于 ~ 倍塔架高;钢结构桥梁以及在电压高、塔架跨距大且风力大的地区宜用较大值。 特殊地区的桥位选择 特殊地区桥位选择除应满足一般地区桥位选择的要求外,还应满足 特殊条件下的有关要求。 1.泥石流地区桥位选择 1)在强烈泥石流地区,应采取绕避方案。 25 2)必须通过泥石流地区时,应选在沟床稳定的流通区的直线上,且桥轴线应与主流正交。 3)在泥石流区,严禁开挖设桥,亦不得改沟并桥。 4)通过泥石流堆积扇时,应避开扇腰、扇顶部位,宜选在扇缘尾部,沿等高线布线,分散设置桥梁。 5)通过泥石流堆积扇群时,宜选在各沟出山口处或各扇缘尾部。 2.岩溶地区桥位选择 1)应避开强岩溶地区,当必须设桥时,则应在岩层比较完整、洞穴顶板厚度尺寸足够处。 2)路线跨越岩溶地区 时,应从构造破碎带最弱处,且尽量垂直通过。 3)应避开巨大洞室和大竖井。 4)宜设在非可溶岩层上,避开可溶岩层与非可溶岩层的接触带。 5)路线跨越岩溶峰间谷地时,应避开漏斗、落水溶洞、岩溶泉、地下通道及地下河出露处等。 6)岩溶塌陷区应选在地下水位下降漏斗范围以外,以及覆盖层较厚、土层稳固、洞穴和地下水位稳定处。 7)地下河范围内不应设桥。 当路线与地下河走向平行,桥位应垂直或以较小斜交角通过。 3.潮汐河段的桥位选择 26 1)不应选在涌潮区段。 2)应避开滩岸和凹岸多变地段。 3)应离开既有挡 潮闸。 4.河网沼泽地区桥位选择 1)应选在两岸地势较高,河槽顺直稳定,且断面流速分布均匀的河段。 不宜选在地势低洼的蓄洪、滞洪和分洪区。 2)桥位不宜选在水闸、引水或分洪口门等水利工程附近。 3)桥头引道应尽量避免通过淤泥、软土、古河道等不良地质地段。 5.水库地区桥位选择 1)应考虑因修建水库而引起的河流状态的改变,以及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 2)在水库上游(水库回水影响范围以内),桥位应选在库面较窄、岸坡稳定、泥沙沉积较小的地段。 3)在水库下游,桥位应选在下游集中冲刷影响范围以外。 6.黄土高原沟谷地区桥位选择 1)应选在沟岸较低、冲沟较窄、抗冲性强、比较稳定的地段,并注意沟底冲刷和沟岸防护。 2)桥位应避开黄土陷穴、溶洞和易于崩解、潜蚀、顶冲以及发育不稳定的地段。 桥位平面控制测量 1.桥梁一般应随路线控制测量布设桥位控制测量。 27 2.独立桥梁的控制测量,应符合本规范。 桥位高程控制测量 1.大桥的高程控制测量应随路线水准测量布设;独立大桥的高程控制测量,应同国家或路线水准点联测。 2.桥位高程控制测量的等级与精度应符合本规范第 节的规定。 3.桥 位高程控制测量等级高于国家或路线水准测量等级时,应保持其本身的精度。 4.水准点应在两岸各设置 1~ 2 个;河宽小于 100m 的桥梁可只在一岸设置一个,桥头接线部分宜每隔 1km设置一个。 5.跨越大河(水面宽大于 200m)的水准测量,应符合跨河水准测量的规定。 6.桥位平面控制三角点、导线点、桥位控制桩和水面比降点的高程应读至毫米。 水文基线断面和桥位纵断面、洪水调查点、其它特征水位和建筑物的高程等可读至厘米。 桥位地形测量 1.桥位地形测量范围,上游为桥长的 2~ 3 倍,下游为桥长的 1~ 2 倍,顺桥轴线应测 至两岸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设计水位以上 2m 或洪水泛滥线以外 50m,且应能满足桥梁孔径、桥头引道和调治构造物的设计需要。 2.桥位地形图除应符合第 5 章的规定外,还应包括桥轴线、路线平面控制点、引道接线、水文断面、洪水调查点、 28 历史最高洪水泛滥线、测时流向、航标和船筏走行线、桥梁和建筑物平面布置等内容。 扩建和改建桥梁的地形图测绘范围可酌情缩小,测绘内容应增加既有桥梁墩台和调治构造物的位置和高程。 桥轴纵断面和引道测量 1.桥轴纵断面与引道的测量,应与路线接线部分一次完成。 2.桥轴纵断面的测绘范围应测至两岸 路线设计高程以上;当河滩过宽、洪水漫流时,必须满足设计桥梁孔径、桥头引道、调治构造物的需要。 地表起伏较大、地质复杂的桥址,应在桥轴线上、下游各6~ 20m 测辅助纵断面,并在墩台基础范围内增测辅助横断面。 3.桥轴纵断面陆上部分和引道、接线纵断面测量,各测点与起点间量距误差不应大于测段距离的 1/20xx,横向偏距不应大于。 测点高程应用水准仪或三角高程测量,中间点的地面高程读至厘米。 4.桥轴纵断面水下部分的测量包括测量水深、测深垂线的起点距和测深期间的水位。 对水深超过 3m 或流速超过,应记录测量方法、测时风向和风力等有关资料。 测深垂线起点距和各测深垂线间距,应采用直接丈量或光 29 电测距,也可采用经纬仪视距、交会法等方法测定,其限差不应大于距离的 1/200。 采用交会法测定距离时,基线长度丈量的限差不应大于基线长度的 1/20xx,交会角不小于30176。 ,并不大于 120176。 断面测深开始及终了时的水面高程,应用水准仪施测,读数至厘米。 当水深涨落较快时,应定时测定水面高程,并记录断面上各测点的测深时间。 测深垂线的布置,应能控制河床断面变化,主槽部分应较河滩为密,河床地面变化急剧地段应加密。 测深垂线的间距应不超过表。 测深垂线最大间距 表 水面宽( m) < 5 50~100 100~300 300~1000 > 1000 最大间距( m) 3~ 5 5~ 10 10~ 20 20~ 50 50 测深方法应根据水深、流速大小及河床地质情况,选用测深杆、测深锤或回声仪等工具。 用测深杆或测深锤测深时,两次测深的不符值:当水深小于 2m 时,不应大于 ;当水深大于 2m 时,不应大于水深的 1/20。 隧道勘测 30 隧道勘测结合公路等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