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院统一考试试卷命题设计规范(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么”的问题。 它与论述题统称为问答题,但其命题范围通常不超过一章。 ( 2)简答题的标准格式 ①简答题由小题号和一两个疑问句或祈使句组成。 每小题分值通常为 5 分左右。 其标准格式如标准试卷模板所示(参见附表一)。 ②每个简答题需要回答的问题不得超过两个,按汉语标准段落格式排版。 ③全部简答题需要单独编号。 ( 3)简答题题面的设计 5 ①简答题考核内容必须是本课程的重点章节。 ②考生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方可得 出答案,而不是书本内容的简单照搬;但基本内容通常不拐弯或拐弯较少。 ③在设计简答题时,所提问题必须具体和完整,而且所涉及到的正确答案必须是惟一的,不能模棱两可。 ④不得原封不动地照搬照套教材的现成问题或指定参考书中的现成问答题。 ⑤不得将简答题混同于名词解释(前者可以包括对个别名词的解释,但必须有理论叙述的内容)。 ⑥简答题的题量不宜过多,建议最多不超过两个;可考虑设计三个简答题,由考生任意选答两题。 ( 4)简答题的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的设计 ①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中,应按步骤确定给分点,按每一给分点分配分值。 每一给分点的分值原则上不小于 分,最多不超过 3 分。 ②应当按每个关键词设计给分点。 ③应根据考核点的难度分配分值,对于相对容易的给分点可给比较低一点的分,对于相对难答的给分点,可将分值适当调高。 ④如果对每小题的给分点有具体的评分要求,则可在标准答案的相应位置以“评分说明”的形式加以标明。 ( 5)简答题的题量设计 以计算内容为主的课程,其简答题的题量原则上不超过 2 个;以理论阐述为主的课程,简答题的题量原则上不得少于 4 个。 4.计算分析题 ( 1)计算分析题的命题范围 计算分析题主要考核考生对重点章节的各种 计算公式和业务处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它与综合题统称为业务题,但每个小题的命题范围通常不超过一章。 ( 2)计算分析题的标准格式 ①计算分析题的每个小题均由小题号、已知资料(包括表格)、要求和常用系数等组成。 每小题分值通常为 5 分左右。 其标准格式如标准试卷模板所示(参见附表一)。 ②全部计算分析题需要单独编号。 ③每个计算分析题的已知资料可分段设计,每段均按汉语标准段落排版格式(即每段前空两个汉字或四个空格,换行不悬挂,从第二行起左齐)排版。 ④各项具体“要求”的序号统一设计为“( 1)( 2)”,每项要求必须均 独占行,不得接排。 ⑤如果“要求”的引导词为“要求计算下列指标:”,则各项具体答题要求的序号后可直接为名词;如果“要求”没有其他引导词,则各项具体答题要求的序号后必须是动宾词组。 ( 3)计算分析题的设计 ①在设计本类题时,应避免出现真实的企业或带有政治色彩的名称(如微软、 IBM 或东方红拖拉机厂等),最好使用“某企业”、“甲公司”、“ A 项目”等中性词。 ②尽量使用较常用的计算公式或计算方法,并将考生计算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考核。 ③本类题应重点考核考生掌握运用有关原理、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得原封不动地照搬照套教材的现成例题或指定参考书的练习题,必要时可考虑改变已知条件或人为设置分析障碍的方式来增加难度。 ④应避免出现一道题存在多种解题方法的情况出现,可以考虑通过设计不同的解题要求,引导学生按照统一的解题思路答题,原则上不允许只设计一项要求,至少应设计两个以 6 上解题要求。 但计算分析题的解题要求也不宜安排过多,建议最多不超过五项内容。 ⑤每小题应尽量避免因前后步骤存在因果关系而出现的连环扣分现象;如果无法避免前后关联的内容,设计思路应体现“前易后难”的原则。 ⑥应注意每个计算分析题的难度不宜过 高或偏低。 每小题至少要设计一处“拐弯”的内容,但“拐弯”最多不超过两处。 ⑦在全部计算分析题中,应注意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使其保持科学合理的布局。 ⑧计算步骤中涉及到使用数量或金额单位的,应在答题要求中予以明确。 ⑨每个计算分析题的解题要求应尽量安排在本小题已知资料的同一版面上,不得跨版面排版。 如果要求考生在卷面上直接答题,为方便答题,应设法将预留的空白处也安排在题目所在的同一版面上。 ⑩计算分析题的题面如果涉及到图表,必须按标准格式排版(如表中数码的字号必须比正文小半号,注意数码的对齐和文字的居中,必须标 注计量单位)。 ( 4)计算分析题的答案与评分标准的设计 ①在确定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时,应采取与命题试题同样的标准,应规范、严谨,有利于执行。 ②在设计参考答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并分别按不同的答题方法确定评分标准。 ③在计算分析题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中,应按具体的计算步骤确定给分点,按每个给分点分配分值。 每一给分点的分值原则上不小于 分,最多不超过 3 分。 在连续多步骤的计算题中,不得仅按最后计算结果是否作为判断是否得分的惟一标准。 ④标准答案的每个计算步骤都必须将必要的算式(即计算 过程)列示清楚,做到数据准确无误。 ⑤计算结果尽可能取整数,需要使用小数的,应在答题要求中明确应保留的小数点位数。 ⑥对于前后要求关联度较高的试题,可将前面步骤得分点的分值适当调高,将后面步骤得分点的分值调低。 ⑦评分标准中,每个小题各个步骤的得分合计必须与该小题的总分相等。 ⑧如果要求考生将答案写在试卷空白处(而不是写在另外的答题纸上),为避免考生重复书写大量文字和减少画表时间,可考虑将需要计算的指标连同等号和必要的计算表格直接印在相应的答题位置上。 这样处理可体现出试卷设计“以人为本”的精神,但需要统一筹 划卷面位置,有一定难度。 ⑨如果对每小题的给分点有具体的评分要求,则可在标准答案的相应位置以“评分说明”的形式加以标明。 ⑩计算公式的输入可通过插入“域”或公式编辑器的方式制作。 建议采用前者。 ( 5)计算分析题的题量设计 以计算内容为主的课程,其计算分析题的题量原则上不得少于 4 个;其他包括计算内容的课程,计算分析题的题量原则上不得少于 2 个。 5.综合题 ( 1)综合题的命题范围 综合题主要考核考生运用基本原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考核重点章节的知识点外,还广泛涉及多个相关知识点,且考核内容的关联度较高。 其命题范围至少要跨越两章。 ( 2)综合题的标准格式 ①与计算分析题相比,两者的格式结构非常接近,具体可参见有关内容。 ②一道综合题的分值应当至少相当于两道计算分析题的分值,甚至更多。 7 ③本类题需要交代的内容所占篇幅要远远超过计算分析题,而且要求解决的问题也比较多(每个小题至少要有五项解题要求,最多不超过十项内容)。 ( 3)综合题题目、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的设计 在设计本类题时,除了可参考计算分析题的设计思路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本类题的题面必须做到:文字通顺、表述清晰简捷、解题条件充分。 必要时,可考虑设计增加几项毫无用处的干扰数据以增加题目的难度。 ②尽量采用新颖和生动的形式提出问题,避免照抄、照搬辅导材料提供的原理、公式等,尽可能做到将有关原理、公式等运用于情景之中,给考生以发挥的余地。 ③本类题解答要求的设计必须符合认知规律,明确具体,尽可能给考生提供作答的框架,以使考生对答题的要求有正确、一致的理解。 ④每小题至少要设计三处“拐弯”的内容,但最好安排在问题的后半段。 ⑤为了避免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卡壳,应设计一部分与问题前半段 无关的问题,即使考生没有算出前面的指标,也可以完成后面的任务。 尽量杜绝设计前后内容环环相扣的“一条龙”题目。 ⑥可以考虑将简答题或论述题的部分内容纳入到综合题的最后部分,以检验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可以将考虑综合题的部分内容纳入计算分析题中,与之统称为业务题,从而取消综合题。 但这样做的前提是:业务题中必须包括综合题的内容,而且必须按照综合题的要求设计相应题目,并调整该题目的分值。 ( 4)综合题的题量设计 本类题的题量不宜过多,建议最多不超过两个。 6.论述题 ( 1)论述题的命题范围 其考核的重点 不在于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是细致讨论“为什么”或“怎么办”的问题。 每个小题命题范围在某一重点章中至少要跨两节以上,或跨越两章内容。 ( 2)论述题的标准格式 论述题是由一段完整的话(包括一个或几个复句)组成。 每小题分值通常为 8~ 10 分左右。 其标准格式如标准试卷模板所示(参见附表一)。 与简答题相比,两者的格式结构非常接近,但文字表述应相应多于简答题。 ( 3)论述题题目、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的设计 在设计本类题时,除了可参考简答题的设计思路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论述题要求做答的内容要明显多于简答题(不得 低于三个给分点),难度也应大于简答题,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直白(必须有拐弯的内容)。 ②问题的提出应体现“先易后难”的原则。 ③应当允许考生发表个人的见解,因此标准答案应设计多种方案。 ( 4)论述题的题量设计 本类题的题量不宜过多,建议不超过一个。 三、其他要求 (一)命题小组的组成与命题人的产生 统一考试命题是一项细致、复杂、科学的系统工程,建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