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课程设计-基于plc的汽车顶盖接龙门式三面双点焊接设备位置速度控制系统(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功能也不断提高。 除了大多数 PLC 使用的梯形图语言外,为了适应各种控制要求,出现了面向顺序控制的步进编程语言、面向过程控制的流程图语言、与计算机兼容的高级语言( BASIC、 C 语言等)等。 多种编程语言的并存、互补与发展是 PLC 进步的一种趋势。 6 第三章.模拟系统硬件设计 硬件 结构介绍 本课程设计主要用到电源板、 PLC 元件板、 TS2 实验板、变频器、 TM TM3机械模型 . (1)可编程控制器类型繁多,但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则大同小异,了解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结构,有助于理解可编程控制器工作原理。 可编程控制器各部件可编程控制器实质上是一种工业计算机,只不过它比一般的计算 机具有更强的与工业过程相连接的接口和更直接的适应于控制要求的编程语言,故可编程控制器起与计算机的组成十分相似。 从硬件结构看,它有中央处理单元( CPU )、存储器( ROM/RAM )、输入 / 输出单元( I/O 单元)、编程器、电源等主要部件组成。 如 下 图 31 所示 . 图 31 根据现有条件和需要此课程设计确定可编程序 控制器的型号和硬件配置 选择 PLC 系列: FXCPU; PLC 类型: FX1N SACPLCSYT 可编程序控制器教学实验台 如 32 图 ,实验时,该实验挂板必须需配合电源挂板和 PLC 元件挂板一同配合使用。 首先将电源挂板接通电源 ,再通过 4 号插座和实验导线为可编程序控制器通电,根据实验内容 ,选择好所需的输入、输出元件,并将信号通过 2 号台阶插座和实验导线 ,引入到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输入、输出端子区上。 实验挂板上输入元件的公共端要接到 24V 电源的负极上( 24G), PLC 上输入信号的公共端( COM)要接到 24V 电源的正极上( +24V )。 这样可连接好输入电路,实验挂板上输出元件的公共端要接到 5V 电源的负极上 7 图 32 (2) 变频器的 介绍 如下 : 变频器的按键很少,操作简单易学。 由主要的五个按键和一个旋钮的输入环节,以及 LED 显示区和三个发光管显示组成如图 33 图 33 8 (3) TM 模型 介绍 如下 : 实验板主要分为机械传动部分、支架和电气元件部分等几部分。 机械模型实验板外形尺寸: 750(长) 220(宽) 150(高)。 结构简易示意图如 34: 图 34 机械传动部分:(图中从右向左依此介绍) 1.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 25W, 1380 转 /分,电压三相 220V。 2.减速器 速比 1:。 电机、减速器、支架为南韩进口原装件。 3.电机支架 安装电机的底座。 4.联轴器 电机与丝杠连接件, 可拆卸。 5.轴承架 安装两侧,起支撑丝杠作用,内嵌封闭轴承。 6.丝杠 T 型螺纹 ,直径 20 毫米,螺距 2毫米,有效长度 200 毫米, 总长 320 毫米。 该丝杠具有机械终端保护功能,两端无螺纹长度各20 毫米,略大于滑块尺寸,滑块移动两端时,可空转,不会出现憋电机或顶死不能退回现象,反转即可重新入扣,正常运行。 7.滑块 (丝母) 20 毫米宽 , 60 毫米高, 40毫米长。 两侧留有安装孔,可外装认址器或撞块。 8.接近开关(磁感应器) 4个,可较精确认址,适合接入 PLC 输入端。 9.孔盘认址器 在轴端处安装, 孔盘有 8 个认址孔 ,孔盘旋转后,经一个沟槽式光电开关接收认址孔信号,通过计数确定相对位置。 10.旋转编码器 OMRON 公司产 品,直径 20 毫米,每转 200 个脉冲。 可实现精确的位置检测。 11.认址器组 光电开关组由 6 个沟槽式光电开关组成,装在丝母板上。 7组遮光片安装在元件支架上,每组遮光片又分 3组。 上面一组作为定位或相对认址使用;中间一组可作为校正位置和配合减速使用;最下一组作为绝对认址使用。 三个光电开关绝对认址编码最多为 7 个地址。 ( 5VG), PLC 上输出信号的公共端要接到 5V 电源的正极上( +5V),这样可以接好输出电路 . TM 模型接线板上有图形示意元件,熟悉 PLC 输入、输出回路和传感器元件常识即可接线。 OMRON 和西门子 PLC 元件公共端接电源负极,信号( PLC 上)公共端接电源正极。 三菱 PLC 输入回路使用 PLC 内部电源, 24V 电源线不接。 在旋转编码器上的 A、 B两相接入输入信号开关,当开始计数时开始发送脉冲计数。 9 输入元 件和输出元件的型号的选择 确定 输入元件和输出元件的型号 : 输入继电器 X: 输入接口高速计数专用输入( X000 和 X0001) 启动开关 x031 在 TS 面板属于常开开关,原点检测开关为 TM TM3 机械模型的接近开关。 辅助继。plc课程设计-基于plc的汽车顶盖接龙门式三面双点焊接设备位置速度控制系统(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