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500型混凝土搅拌机上料系统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搅拌机之后,随着干硬性混凝土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与自落式搅拌机不同,它不是通过重力作用进行搅拌,而是借助旋转的叶片对物料进行剪切、挤压、翻滚和抛出等强制搅拌作用,使物料在剧烈的相对运动中得到均匀搅拌。 与自落式搅拌机相比,搅拌作用强烈,搅拌质量好,生产率高,但磨损大、功耗大,而且对骨料粒径有较严 格的限制,适用于搅拌干硬性混凝土和轻骨料混凝土,多用于施工现场的混凝土搅拌站和混凝土预拌工厂的搅拌楼。 常见的这类搅拌机有,立轴涡桨搅拌机、立轴行星搅拌机、单卧轴搅拌机和双卧轴搅拌机等。 本次设计的 JS500 混凝土搅拌机是我们的主要设计机型。 为了适应不同混凝土搅拌机的搅拌要求,搅拌机发展了许多机型,它们在结构和性能上各有特点,但按工作原理可划分为自落式和强制式。 JS500 混凝土搅拌机属于强制式搅拌机的一种, J— 搅拌机, S— 双卧轴, 500— 出料容量 500L。 它主要由搅拌系统,搅拌传动系统,上料、卸料系统,供水系 统,机架及行走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组成。 它是目前国内较为新型的搅拌机,整机结构紧凑、外型美观。 Js500双卧轴混凝土搅拌机具有操作简便的特点,既能搅拌干硬性混凝土又能搅拌塑性混凝土,还能搅拌砂浆和轻骨料。 它具有单机 独立作业和与 PLD 系列配料机组成简易式混凝土搅拌站的双重优越性,还可为搅拌站提供配套主机,适用于各类大、中、小预制构件厂及公路、桥梁、水利、码头等工业及民用建筑工程,是一种高效率机型,应用非常广泛。 第 2 页 该机采用底开门卸料,所以搅拌筒不用倾翻,因而节省了动力,简化了结构,布置也比较紧凑合理。 混凝土搅拌技术 混凝土是一种分散的介质分子的水化物薄膜层粘结各项颗粒而形成的胶凝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压剪切强度、弹性模量、粘性、塑性等诸多物理力学性能。 由于水泥混凝土是极具分散性的多相混合物,各项界面的作用对混合物的形成过程有很大的影响。 混合料在搅拌过程中不仅存在着物理作用,而且还伴有化学反应,混合物的状态和性能在质和量上都发生了变化。 混凝土的结构从微观上看是由粗骨料、细骨料、水泥水化产物、毛细孔、气孔、微裂纹(因水化热、干缩等使水泥石开裂)、界面微裂纹(因干缩、泌水所致)及界面过渡层组 成。 性能良好的混凝土中,水泥浆将砂包裹成为砂浆,砂浆又将石子包裹,并填满石子间空隙,经成型密实和养护后,水泥浆硬化就将粗、细集料牢固胶结为具有一定强度和其他许多重要特性的整体。 因此只有当所有组分均匀分布和每一骨料颗粒都被水化物薄膜包裹,即各组分同时达到宏观和微观上的均匀时,混合物的胶结结构才最稳定。 因此,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考虑,混凝土搅拌的目的在于: ( 1) 各组分均匀分布,达到宏观上和微观上的均匀; ( 2) 破坏水泥粒子的团聚,使其各颗粒表面被水浸润,促使弥散现象的发展; ( 3)破坏水泥粒子表面的初始水 化物薄膜包裹层; ( 4)由于集料表面常覆盖一薄层灰尘及粘土,有碍界面集合层的形成,故应使物料颗粒间多次碰撞和相互摩擦,以减少灰尘薄膜的影响; ( 5)提高混合料各单元体参与运动的次数和运动轨迹交叉的频率,以加速达到匀质化。 为了达到上述搅拌目的,搅拌过程中物料的位移必须通过对流运动和扩散运动实现。 对流运动使各组分在宏观上达到均匀分布,这种运动在搅拌过程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扩散运动使各相表面间结合良好,达到微观上的均匀。 换言之,比较完善的搅拌过程,物料的位移必须由良好配合的对流运动和扩散运动来完成,这 就是新的搅拌概念。 国内外发展现状 德国公司在 19 世纪末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双卧轴混凝土搅拌机,开创了建筑业预拌混凝土的先河,城市基础建设由现场人工拌制转变为机械化生产,从而混凝土产品成为商品进入了市场。 进入 20 世纪,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相继在建筑业混凝土也形成了商品化,比德国稍晚了 20 多年。 日本在二战后商品混凝土市场发展较快,他们的混凝土设备制造业也像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混凝土搅拌设备技术进步很快。 我国商品混凝土无论从生产历史,生产技术,生产规模均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 3 页 国内的商品 混凝土搅拌站始建于 20 世纪 80 年代。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混凝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占现场浇注的比例及人均消耗的商品混凝土的数量与。js500型混凝土搅拌机上料系统设计(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