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j/t228-2008水运工程节能设计规范(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抓斗卸船机,在特定条件下,可采用自卸船工艺方案。 散货码头中间运输采用带式输送机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带式输送机应考虑输送量、物料特性、工作环境、给料卸料方式和工艺布置等因素进行设计。 普通带式输送机的输送倾角,上坡不宜大于 18176。 ,下坡不宜大于 14176。 斜坡式码头的 坡上运输,当坡度较缓,宜采用皮带车;当坡度较陡,可采用波纹挡边带式输送机或带斗缆车等方式。 散货码头装车量较大时,宜采用轨道式装车机或装车存仓;装车量较小,可采用装载机、抓斗起重机或皮带车等连续性装车设备。 散货码头堆、取料机械能力应与装卸船或装卸车能力相匹配。 散货码头卸车机械的选型和工艺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卸车机械可选用门座抓斗起重机、桥式抓斗卸车机、链斗卸车机、螺旋卸车机、翻车机等。 采用螺旋卸车机时,宜设存仓受 料使带式输送机受料均匀。 采用翻车机卸车时,翻车机的选型应根据系统能力和车型确定。 内河散粮码头、散装水泥码头、液体散货码头装卸工艺及装卸机械节能设计应符合本章第 2 节的有关规定。 12 5 生产与辅助生产建筑 建筑节能应在保证室内环境参数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条件下,以降低采暖、通风、空气调节以及照明等使用能耗为重点,采取相应节能措施。 辅助生产建筑 中的民用类建筑节能 应按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以及各季候区现行行业标准执行, 有更严格地方性节能标准的,应按地方标准执行。 需采暖和空调的生产建筑和 辅助生产建筑 中的工业类建筑 宜参照执行。 生产和 辅助生产建筑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不得采用国家明文淘汰的技术、材料、工艺和设备。 生产和 辅助生产 建筑应合理选择位置和朝向并采取措施改善建筑 的室外环境。 需采暖或空调的生产建筑和 辅助生产建筑 中的工业类 建筑体型不宜复杂,体型系数不宜大于。 当体型系数不能满足本条文规定时,应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 生 产建筑 和 辅助生产建筑 中的工业类 建筑内 ,凡 与不采暖或空调房间相邻的采暖或空调房间,应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 生产建筑 和 辅助生产建筑 中的工业类 建筑每个朝向的窗墙比均不应大于。 当窗墙比小于 时,玻璃或其它透明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 外窗的可开启面积不宜小于窗面积的 30%, 13 并应有确实可行的开启措施; 透明幕墙应具有可开启的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 有特殊要求的建筑 或房间应执行相应的规范或标准。 夏热冬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以及寒冷地区制冷负荷大的生产建筑 和 辅助生产建筑 中的工业 类 建筑,外窗 应 设置外部遮阳设施。 当采用外部遮阳 确 有困难时,应采用有遮阳效果的外窗玻璃,遮阳系数限值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的有关规定。 夏热冬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以及寒冷地区制冷负荷大的生产建筑 和 辅助生产建筑 中的工业类 建筑,屋面宜采取隔热措施。 14 6 供热、通风和空气调节 一般规定 本章适用于生产建筑 和 辅助生产建筑 中的工业类建筑 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以及供热系统和冷热源的节能设计; 辅助生产建筑 中的民用类建筑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节能 设计应按 条 的相关规定执行。 施工图设计阶段,生产建筑 和 辅助生产建筑 中的工业类建筑 必须进行热负荷和逐时逐项的冷负荷计算。 采暖与供热 生产建筑 和 辅助生产建筑 中的工业类建筑 散热器采暖系统中的散热器宜明装,散热器的外表面应刷非金属性涂料。 散热器的散热面积,应根据热负荷计算确定。 确定散热器所需散热量时,应扣除室内明装管道的散热量。 生产建筑 和 辅助生产建筑 中的工业类建筑 内的高大空间,宜采用辐射采暖方式。 热介质的确定应符合以下规定: 当只有生产用热负荷时,应按生产工艺要求确定供热介质及其参数; 当只有采暖通风和生活热水热负荷时,应采用热水作为供热介质,并应根据港区供热系统规模及其热负荷特性,合理控制其供、回水温度; 当生产用热采用蒸汽并有采暖通风生活热水热负荷时,供热介质应根据具体情况经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 室外供热管网 的节能 设计,应综合考虑系统规模、热源布局、 15 热媒参数、管网布置形式、管道敷设方式、用户连接方式、调节控制方式和发展规划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通风与空气调节 消除生产建筑 和 辅助生产建筑 中的工业类建筑 余热、余湿的通风设计,应优先利用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设计应结合建筑设计,综合考虑建筑物外部环境、内外部构造、得热负荷和室内环境参数等方面因素进行设计。 当大部分时间内自然通风不能满足室内环境参数要求时,生产建筑 和 辅助生产建筑 中的工业类建筑 应设置机械通风或空气调节系统。 设置的机械通风或空气调节系统不应妨碍建筑物的自然通风。 放散粉尘除尘系统的节能设计,应综合考虑尘源处的密闭形式、排风量的计算、管路系统的设计、除尘 设备和风机的选择等因素。 对于排风量变化较大的除尘系统宜采用变频风机。 在满足生产建筑 和 辅助生产建筑 中的工业类建筑 工艺要求的条件下,宜减少空气调节区的面积和散热、散湿设备。 当采用局部区域空气调节能满足要求时,不应采用全室性空气调节。 空气调节与供热系统的冷热源 空气调节与供热系统的冷热源的选用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GB50189) 中第 节的规定。 有条件时,空气调节与供热系统宜采用河水或海水源热泵供冷、供热技术。 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宜采用太阳能作为供热辅助热源。 空气调节与供热水系统的定压和膨胀,宜采用高位膨胀水箱方式。 监测与控制 16 以排除生产建筑 和 辅助生产建筑 中的工业类建筑 余热为主的机械通风系统,宜设温控装置。 空气调节与供热冷热源系统的控制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中第 和 条的规定。 采暖系统热水锅炉供水温度或采暖换热站热交换器二次出水温度,宜具有气候补偿自动控制功能。 17 7 给 排水及污水处理 给水、排水设计宜采用循环用水或一水多用重复用水的系统。 水源的选择宜采用城市自来水。 对喷洒、冲洗、绿化和消防等低级用水应因地制宜广辟水源,有条件时可采用直取或经简易处理后的江、河及海水。 输水管网控制点的压力选择应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整个管网应维持在较低压力下运行,对供水压力较高的局部地区宜单独设升压设施。 有条件时,应使用管网叠压技术。 水泵的选择应符合节能要求。 为使离心泵、轴流泵的实际使用效率处于高效区,设计时宜选用叶片角度可调节 的轴流泵、变频调速泵组等与实际使用工况相匹配。 生产、生活用水点均应设置计量水表。 应合理选择污水处理工艺,在满足排放标准的前提下,简化处理工艺流程。 生产、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宜按质作为喷洒、冲洗、绿化及消防等的补充用水。 工程中选用的卫生器具必须是符合国家及地方标准的节水型器具。 有条件时宜采用太阳能热水器、水源(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节能型供热设备提供生活热水。 18 8 供电、照明 供电、照明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评 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 GB34585)的有关规定。 设计中应合理确定变电站、配电所的数量和位置。 变电站、配电所的位置宜靠近负荷中心。 港区电网变电等级原则上不宜超过两级变压,简化设备层次和结线。 大型港区总降压站宜采用 110kV/10kV,港区内宜采用10kV/ 供电。 装卸设备电动机功率达到 350kW 以上,条件许可的宜采用10kV 电源供电。 应采用低损耗、高效率的变压器,合理选择供电电缆的规格、路径、走向,减少供电系统的线损与变损。 同时合理 选择低耗高效的用电设备,并应考虑系统的经济运行。 110kV、 35kV 供电的用户其功率因数不应低于 ,低压 供电的用户其功率因数不应低于。 当自然功率因数达不到上述要求时,应设无功补偿装置,建立集中、分散和就地补偿体系。 大型用电设备宜采用就地补偿。 当负荷和电压变动较大且较快时,宜采用微机自动控制动态无功补偿。 在变电所 ,实行分散补偿;在总降压站安装高压电容器组,实行集中补偿。 变电所变压器负荷率不宜高于 85%。 节电 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1)推广使用电子节电技术; ( 2)常用的电焊机,安装空载自停装置; ( 3)采用微处理器类的自动控制装置。 19 照明设计应合理选择照度标准,合理选择灯杆间距及高度,照明器光效应与灯杆高度相匹配。 灯塔及高杆灯宜使用照度仿真软件进行光场计算,作出不同光场图方案,进行比较设计。 灯塔应合理布置灯具位置与方向。 照明灯宜分组控制,根据作业情况合理使用照明,无作业时仅开启值勤照明,非作业区仅开启交通照明,作业区全部开启。 应采用新型高效节 能光源和节能型镇流器,灯具选择应与光源的光学特性及热特性匹配。 应采用一般照明与局部照明相结合的混合照明并充分利用自然光源。 气体放电光源,应补偿无功功率,补偿后的功率因数应大于。 供电系统设计应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有害高次谐波污染并符合下列规定。 采用电力电子类的电动机驱动装置时,其工作时产生的最大高次谐波总含量不得超过 10%。 对产生有害高次谐波的变流装置,应为其设计滤波装置,或采取相应的抑制措施。 选择变压器的接 线组别应有利于抑制高次谐波。 在 10kV 侧的高次谐波总含量不宜超过 3%。 港务船舶停靠的泊位应设置岸上接电箱。 停泊的船舶可使用岸上电能。 20 9 控制和管理 一般规定 水运工程应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满足运营管理需求。 水运工程应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联动处理系统。 港口应建立船舶靠泊监测系统。 应采用 EDI 技术提高信息传递的规范性、准确性和实时性。 港口应实现智能化的生产管理,优化作业流程,提高设 备运行实载率。 重点用能单位可建立能源计量数据中心,实现能源计量数据的网络化管理。 智能调度 专业集装箱码头宜建设无线数据网络。 无线数据网络应包括无线数据接入点、车载终端和手持终端。 无线数据网络的覆盖范围应包括码头、堆场和主要道路。 大型装卸机械和主要流动机械应安装车载终端,现场作业人员应配备手持终端。 专业集装箱码头宜设置电子地图和卫星定位系统,对流动机械进行定位和行车引导。 照明控制 港区内应根据作业情况合理控制照明。 室外照明灯具应采取远 21 程集中控制。 室外照明灯具应根据日光照度自动开关或调光。 室外照明灯具也可采用按时间控制开关。 高杆灯或灯塔应能按生产作业区域控制开关照明灯具。 无作业时仅开启值勤照明;非作业区仅开启交通照明;作业区全部开启。 高杆灯或灯塔应能根据生产作业需要控制灯具照度。 变频控制 大型起重机械宜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并配置电能回馈装置。 管道设计 信息网络 电缆、控制电缆和通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