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u形卡槽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76。 ,弯曲半径很小,初步估算很难一 次弯曲成形,故要考虑在一次弯曲成形后再进行一次校正弯曲。 工艺方案:方案一:简单模(冲孔模、落料模、翻孔模、弯曲模、校正弯曲模)如采用简单模:( 1)需要制造 5 套模具,成本高;( 2)制件需要大批量生产,而简单模生产效率低;( 3)工件尺寸较小,进行翻孔弯曲时操作不安全。 方案二:复合模如采用复合模:( 1)正装复合模要求 = 的最小壁厚,而制件的最小壁厚为 ,稍有制造误差凸凹模就达不到最小壁厚的要求,强度不够,模具易受损;( 2)即使勉强采用冲孔、落料、翻孔复合模,弯曲和校 正弯曲还要制造至少两套模具,模具成本提高,且弯曲时制件尺寸不大,操作不安全。 ( 3)倒装复合模要求 3 ~ 的最小壁厚,而制件的最小壁厚为。 方案三:级进模如采用级进模:( 1)级进模没有最小壁厚的要求,级进模操作方便安全,且可实现自动化的大批量生产,符合制件生产的要求;( 2)只需制造一套模具。 综上所述,该零件适宜采用冲孔-翻孔-弯曲-校正弯曲多工位级进模。 先一次冲出所有的孔,保证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位置精度,然后在保 留连接带的情况下,用倒正销定位冲出工件外形,接着进行翻孔、弯曲和校正弯曲的 工作。 ③排样设计 为了保证翻孔凹模强度,在弯曲与翻孔之间加一步空位,排样图下图所示。 ④模具设计 该 U 型弯曲支撑件级进模结构下图所示。 ( 1)该模具采用对角导柱模架,上下模座采用 HT200,选用凸缘式模柄,通过螺钉与上模座固定。 ( 2)凸凹模均采用配合加工。 固定板、垫板采用 45#钢。 切断凹模与弯曲凸模、切断凸模与弯曲凹模、翻孔凸凹模、冲孔凸凹模均采用 Cr12 钢材料,各凸模与固定板间均采用 H7/n6 过盈配合,压入固定板后将其底面与固定板磨平。 ( 3)第一工位凸模设计时,无导向装置凸模的卸料板仅起卸料作用,对凸模自由端无约束作用。 这种结构的受力情况近似于一端固定而另一端自由的压杆,需进行凸模抗压失稳校核。 此外,还需对异形凸模的强度进行校核。 经过计算,均符合要求。 ( 4)翻孔凸模设计时,凸模端部先进入预孔,导正工件位置后,然后进行翻孔,翻孔凸模入口圆角与材料厚度有关,此处取为 3mm。 为了保证凸缘挺直,凸模与凹模之间的间隙 z/2 一般略小于材料厚度 t。 ( 5)弯曲模工作部分,凸模圆角半径取为 2mm,凹模圆角半径的大小直接影响毛坯的成形,若取得过小,弯曲时 材料表面会出现划痕,甚至出现压痕,此处取为 6mm,弯曲凹模深度取为 20mm。 凸凹模间隙经过计算可取为。 ( 6)精整弯曲模的弯曲凸模 r 为 ,弯曲凹模 r 为 2mm。 为了使模具简单且安装方便,可将弯曲凹模与冲孔凸模作成一体,其相应的冲孔凸模与弯曲凹模也作成一体。 支架 ①技术要求 冲压弯曲件如 下 图所示,该零件材料为 1Cr18Ni9Ti 不锈钢,中间形孔与两条 宽的槽的作用是调节螺钉旋入 M2 螺孔后不会产生松动。 尺寸 2. 4mm的 U 形弯角要求小于 90176。 ,M2 螺孔中线至弯曲边缘距离为。 ②零件工艺性分析及工艺方案的确定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 应减少工序数,尽量减少各工序间的积累误差。 其次 冲槽模具要着重考虑凸模的强度和稳定性。 再次 弯曲成形应改为一次成形,以保证零件的尺寸精度。 鉴于上述情况,根据材料最小冲孔值及冲裁件最小孔边距的验算,决定把原来的 8 道工序改为 3道成形工序:采用落料冲孔复合模、弯曲压筋冲槽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