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河家水电站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盖层孔性潜水两类。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运移于基岩裂隙中 ,排泄于黄河及附近沟谷。 孔隙性潜水:主要埋藏于河床、漫滩、两岸阶地,接受河水和大气降水补给,水量丰沛;冲沟口洪积碎块石土层及崩坡积块碎石层中有季节性潜水,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于黄河或附近低洼地带。 基岩裂隙水一般埋藏较深,取样难度大。 孔隙性潜水(表 3— 3— 1)水化学类型为 HCO3— Ca2+、 HCO3— Ca2+178。 K++Na+、 HCO3— K++Na+、HCO3178。 SO42178。 Cl— K++Na+178。 Ca2+、 HCO3178。 Cl178。 SO42— K++Na+178。 Ca2+型水,说明不同地段水化学类型不同。 黄河河水水化学类型为 HCO3—Ca2+178。 K++Na+型水。 物理地质现象 库区物理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岸坡岩体的卸荷、松动变形、滑坡及崩塌等。 由于岩性、岩层产状与河流、岸坡的关系,加之结构面组合,卸荷、松动变形及崩塌现象主要发育在峡谷段 500m 范围,一般出露位置较高或体积有限,水库蓄水对其无影响,不影响水库正常运行。 库区内规模较大的 滑坡有二处,分别为水库Ⅰ 滑坡、杏儿沟滑坡(群)。 1. Ⅰ 滑坡位于积石峡峡谷出口段右岸(积石峡坝址下游Ⅰ 滑坡),地貌型态上呈两头小、中间大的圈椅状地形(图 331),后缘有一近似圆弧形的低洼地带,其上覆盖坡积黄土状砂壤土。 前缘堆积高程 1790~ 1820m,后缘高程 2070m,滑坡剪出口最低高程 1770m。 南北向长约 500m,滑坡平均厚度 60m左右,最厚处达 80m,总方量约1350m3。 主滑方向为 NE18176。 滑坡两侧为深切冲沟所限,东侧为关门上沟,西侧为右下沟,两沟汇合于滑体后壁。 按滑体物质成分的不 同,结构形态特征的差异,将其分为三个小区(图 33 332)。 Ⅰ区为滑动区,后期曾有过独立于主滑体的再次活动;Ⅱ区为蠕变区,在滑坡形成过程中有过整体短距离运动, 14 后期无活动迹象;Ⅲ区为蠕动区,以整体小位移的蠕动为特征。 该滑坡的滑床由白垩系 K11和 K12的砾岩、砂岩岩层组成,其产状为 NW300~ 320176。 NE∠ 35176。 左右。 总体看,滑床具上陡下缓的特征,形态呈躺椅状,以顺层为主,大致可分为后缘拉裂面、中部滑移面、前缘切层(反翘)剪断面。 分析认为,该滑坡在天然状态下稳定性较好。 在积石峡水电站泄洪水雾作用的 条件下,滑坡再次活动的可能性取决于水雾的强度,建议设计需留有一定的防护措施(详见《黄河积石峡水电站初步设计报告 》)。 因该滑坡处于库尾地段,大河家水库建成后水位抬高有限,不会改变其稳定状态,在不受积石峡泄洪水雾影响的条件下,对大河家水库正常运行无影响。 (群),位于左岸杏儿沟沟口段左侧,沿沟分布长数 Km,后缘为圈椅状陡坎,坎高数 m~十余 m,地表形态大致呈阶梯状,滑坡物质为松散堆积块碎石,局部有架空现象,其上冲沟发育,一般切深 3~ 5m,局部达十余 m。 该滑坡为一不同期次活动的老滑坡群, 最新一次大规模活动于第四纪黄河Ⅲ级阶地形成以前,滑床为倾向杏儿沟的岩层,倾角 25~ 30176。 (图 333),且具上陡下缓的特征。 滑坡整体已处于稳定状态,仅赵木川后山坡一带在黄河Ⅲ级阶地形成以后有再次活动迹象(详见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因滑坡分布位置较高,水库蓄水后,虽有前缘地段地下水位抬高的变化,但不影响其整体稳定性。 15 16 水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 水库渗漏 峡谷段两岸山体雄厚,库盘基岩主要为白垩系下统河口群地层,透水性差,封闭条件良好。 川地段水库两岸阶地发育,库盘基岩为第三系上新统红层,岩性为粘土质泥岩、砂岩、砂砾岩,透水性差,向岸内岩面抬升。 黄河为区域最低排泄基准面,且无通向下游的大断裂,亦无低于库水位的邻谷及低地,整体封闭条件良好。 水库蓄水后,不存在向邻谷或沿断层带的永久渗漏问题。 固体径流 库区内有四条大冲沟,分别为:右岸的大东峡沟和干河滩沟,常年流水,水流较清,含砂量少;左岸的大板沟和杏儿沟,季节性流水,暴雨洪水会携带大量 泥砂入库,尤其是杏儿沟。 杏儿沟沟底及两侧松散堆积物丰富,为区间固体迳流主要来源之一。 此外,水库塌岸、库岸坡脚松散堆积物、下坝址左坝肩红层及上游崩塌体亦是水库固体迳流的来源。 水库蓄水后 ,虽有岸坡再造、崩坡积物、洪积物等固体物质随环境的变化而间歇入库 ,但其总量有限,不会影响水库正常运行。 库岸稳定 当正常蓄水位 1783m 高程时 ,库岸整体是稳定的,但水库临水岸坡多为第四系全新统( Q4)松散地层,岩性以冲洪积砂卵砾石为主。 水库蓄水后,岸内地下水位相应抬高,加之受水的浸泡和风浪作用,局部将 产生库岸再造。 Ⅰ 滑坡堆积体分布位置高于库水位,水库蓄水不会引发库岸稳定问题。 杏儿沟滑坡 (群 )远离库水数百 m,水库蓄水 17 亦不会产生库岸再造。 分析认为,库区产生坍岸的主要地段有:右岸的大河家 — 干河滩沟口段、红泥湾一带及康家咀村台地前缘局部;右岸的郭家村Ⅱ级阶地前缘部位等。 经图解法(图 334)计算预测坍岸宽度、方量见表 3— 3— 2。 塌落物总方量约 m3,沿库岸分散撒开,对水库正常运行影响不大。 水库淹(浸)没 1. 淹没 库区内无厂矿企业 ,但河道两岸耕地广泛分布,人口相对集中 ,并有跨河、 顺河高压输电线路、大河家小水电及发电引水渠以及通向库区的简易公路等。 当正常蓄水位 1783m时,左岸张家沟至赵木川村一带,以杏儿沟为界:上游Ⅱ级阶地岸边狭长地带及突岸部位被淹;下游赵木川洪积扇农田及部分民房、跨河高压输电线路、简易公路被淹及右岸大东峡沟口至康家咀Ⅱ级阶地前缘狭长地带、大河家小水电及发电引水渠、顺河高压输电线路将被淹。 18 预测坍岸宽度、坍岸量表 表 3— 3— 2 岸 别 塌 岸 地 段 预测坍岸宽度( m) 预测坍岸量 (万 m3) 备 注 水库左岸 郭家村段台地前缘 35 为冲洪积砂卵砾石 水库右岸 大河家 — 干河滩沟 11 为冲洪积砂卵砾石 红泥湾一带 为崩坡积碎石土 2. 浸没 ⑴ 浸没区地质概况 库区地形以槽谷形态为主,浸没多发生在两岸堆积阶地及低洼洪积扇地带,主要浸没区有下赵家、赵木川等。 松散堆积物呈二元结构,下部以冲、洪砂卵砾石为主,层厚 ~ ,砾、砂含量占 45~50%,局部夹有 ~ 厚的含卵砾中粗砂层,一般呈透镜体状分布。 上覆粉质粘土(局部为砂壤 土),一般层厚 ~ ,粘粒含量较高。 上部 ~ ,是浸没影响的主要层位。 基岩为第三系红层,为相对隔水层,基岩面略向河床倾斜。 本区气候干旱少雨,地下水主要类型为孔隙性潜水。 地下水均埋藏于砂卵砾石层中,埋深 ~ ,其水位随季节性变化明显,接受大气降水、农田灌溉水、后缘沟谷地下水等补给,排泄于黄河。 水质分析见表 3— 3— 2,其地下水类型为 HCO3 178。 CISO42- K++Na+178。 Ca2+、HCO3178。 SO42178。 CI- K++Na+178。 Ca2+、 HCO3- Ca2+178。 K++Na+、 HCO3- K++Na+型水等, PH值 ~ , 矿化度 ~。 ⑵ 浸没预测有关参数及标准 ① 按正常蓄水位 1783m作浸没评价。 ② 采用 6月份地下水位为浸没计算的起始水位。 ③ 渗透系数:本工程确定粉质粘土的渗透系数为 ,砂卵砾石层渗透系数为 35 m/d。 ④ 地下水临界深度:主要受土壤毛细水上升高度和植物根系深度两个基本因素控制。 库区浸没地段多属粉质粘土、壤土,试验毛细水上升高度大于 ,农作物根系深度在 ~ 之间,取 安全超高,参考黄河上游部分水电站水库浸没计算临界深度,确定地下水临界深度为。 ⑤ 预测计算公式选择:根据浸没区地层结构及其边界条件,采用无渗入时非均质岩层隔水底板正坡倾斜的计算公式,即 19 2 y=2)(22 21 zILKKzH hh   式中符号 意义见图 335。 ⑶ 浸没预测 当正常蓄水位 1783m 时,各浸没地段预测结果见表 3— 3— 3,预测剖面见图 3— 3— 6。 总浸没面积约。 综上所述,本水库库区内无厂矿企业;不存在永久性渗漏问题;固体迳流总量相对较小、库岸再造有限,对水库正常运行基本无影响;淹(浸)没范围较小,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不大,水库Ⅰ 滑坡、杏儿沟滑坡天然状态下稳定性较好,水库蓄水后对其稳定条 件影响不 大。 总体上水库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浸没地段浸没预测成果表 表 3— 3— 3 浸没区地名 岸别 距坝址里程( Km) 浸没平均宽度( m) 浸没区长度( m) 浸没高程( m) 浸没面积 ( Km2) 备注 下赵家 左 800 50 470 1783~ Km2 ( 92亩) 赵木川 坝前 80 475 1783~ 1786 康家咀 右 1783~ 1786 沿库岸狭长地带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坝址区基本工程地质条件 20 地质条件概述 ( 1)地形地貌 坝址区位于大河家黄河大桥上游,下坝址轴线距黄河大桥河道距离 320m,上、下坝址轴线河道距离 480m。 坝址区黄河呈舒缓的“ S”型展布,黄河以 NE18176。 方向流向上坝址,在两坝址间转为 NE70176。 流向下坝址,顺向流出。 平水期河水位 ~ ,水面宽 75~120m, 一般水深 ~ ,最大水深。 坝址区两岸地形呈不对称的“ U”型,除下坝址左岸外,两岸均为低洼台地。 右岸为干河滩沟及大河家沟 与黄河汇合而成的洪冲积 I、Ⅱ、Ⅲ级阶地;Ⅰ级阶地台面高程 1779~ 1780m,宽 75~ 80m,高出河水面 8m;Ⅱ级阶地台面高程 1783m以上,高出河水面 11m,台面宽阔;Ⅱ、Ⅲ级阶地台面广泛分布民房及农田;后缘谷坡较陡处是大河沟和干河 21 滩沟的狭长分水岭,山顶高程 2075m。 左岸上坝址为一洪积扇,扇面高程 1777~ 1787m ,向后缘呈 %的坡比抬升,其上有通向杏儿沟乡的简易公路,外侧为农田,内侧为 民宅;下坝址为岩质高陡岸坡,局部 近直立,高差达 220余 m。 两岸发育的较大冲沟有:左岸的杏儿沟,距上坝址坝轴线 400m。 右岸的干河滩沟及大河家沟,干河滩沟距上坝址坝轴线 850m左右,大河家沟在下坝址下游,距下坝址坝轴线约 380m。 ( 2)地层岩性 坝址区出露的地层岩性有第三系上新统临夏组红层、第四系冲积、洪积、冲洪积、坡积、崩积等松散堆积物。 分述如下: ①第三系上新统临夏组( N2L) 坝址区基岩为第三系上新统临夏组红层,岩性为泥岩、砂岩、砂砾岩,呈互层状发育。 按岩性分述如下: 粘土 质泥岩:紫红色、灰黄色,中厚层状构造,粘土质、泥质结构,单层厚 3~ 40cm,一般出露厚 2~ 4m不等,局部其间夹有砂岩、砂砾岩。 显紫红色者含粘粒较多,显灰黄色者含泥较多,干燥状态下质地较坚硬,透水性差或不透水,但遇水易软化、崩解。 与砂岩、砂砾岩的接触面常有红色粘土膜。 砂岩:紫红色 , 中厚层状构造,中粗粒结构,偶含小砾。 单层厚一般为 ~ ,局部厚 20~ 40cm,最厚达。 层底多砾石集 22 中,一般砾径 2~ 3cm,底面大部分呈波浪状,起伏差约 ,泥钙质胶结,相对耐风化,整体强度较高。 一般出露厚度 2~ 3m。 砂砾岩:紫红色 , 中厚层~巨厚层状构造,中粗粒结构,以粗粒(砾石)为主,砾径一般 ~ 2cm,大者 5~ 6cm,砾石多呈次棱角状,含量占 30~ 40%,岩性为石英岩、花岗岩、变质砂岩等,泥钙质胶结,抗风化能力较差,遇水易破坏其结构,强度明显降低,层底有明显波痕。 一般出露厚度为 2~ 6m。 ②第四系( Q) 坝址区第四系地层均为全新统( Q4)松散堆积物,主要有: 冲洪积砂卵砾石( sgr)、砂壤土 (sl),主要分布在坝区右岸 I、Ⅱ级阶地。 据现有勘探资料表明, I级阶地上部为 ~ 厚的砂壤土,下部为砂卵砾石,其层厚 ~。 II级阶地台面开阔,上部为 ~ 厚的砂壤土,局部厚达 左右,下部砂卵砾石层厚 ~。 冲积砂卵砾石( sgr):主要分在河床及河漫滩,据钻孔、物探资料显示,其层厚 ~ ,上坝址较薄而下坝址相对较厚。 洪积物( pl) :主要分布在赵木川村一带,为规模较大的洪积扇。 其表层为砂壤土,前缘层 ~ ,向岸里渐变增厚,局部厚达 6m左右。 下伏砂卵砾石层厚 6~ ,且厚度随基岩面起伏变化。 崩积物 (col):崩积碎块石土,结构松散,具架空现象,层厚数 m至数十 m不等。 物质组成大小悬殊,块石块径一般为 20~ 50cm,大者达 ,其上小冲沟发育,有多处落水洞。 坡积物( dl):主要分布在左岸赵木川后山坡及坡脚一带,为块碎石土,夹少量卵、砾石,整体结构松散,下游侧厚 2~ 3m,向上游渐变或突变增厚,赵木川村中部后山坡一带,厚达数十 m。 (3)地质构造 坝址区位于官亭~临夏凹陷带西侧边缘。 左岸原渡口处(黄河大桥上游约 40m)有 一微向岸里倾伏的舒缓背斜,其轴线产状为 NW335176。 、倾伏角为 14176。 ,下游翼倾向下游偏左岸,岩层走向为 NW325176。 ,倾 NE,倾角 10~ 14176。 ,上游翼倾向上游偏左岸,岩层走向为 NE22~27176。 、倾 NW、倾角 14~ 18176。 ,平行轴向出现一系列张性断裂,如 F F F3及 L L3等。 根据坝址区地质测绘资料统计,断裂发育主要集中在下坝址左岸(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