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试题难度分析(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n i f ic a n t a t t h e 0 . 0 1 le v e l ( 2 t a il e d ) .* * . 图 1 两名评定者对各个题目所评定的绝对难度的一致性趋势 两名评定者所评定的各个试题的难度间达到了较高的一致性, 说明事前认知任务分析法这种难度标定方法的信度较高。 存在差异的题目主要是在对题目的认知负荷因素的评定上,主要是由于对各个心理因素的理解存在差异。 之后两名评定者对各个题目的难度进一步做了商讨,最后达成了一致意见。 最后商定的各个题目 的绝对难度值见下表: 0246810121416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题目编号难度值评定者1评定者2 8 表 7 评定者对各个题目商定的 的绝对难度 题号 6 7 8 9 10 11 12 23 24 25 30 31 绝对难度 8 9 8 8 10 11 13 绝对难度与相对难度 的 相关 性 分析 将 用认知任务分析法评定出的 09 年高考化学福建卷试题绝对难度(具体见附) 和以上 列出的 相对难度 的一致性进行分析,见 图 2。 0246810121416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题目编号难度值相对难度绝对难度 图 2 09 年高考化学福建卷标准难度 与绝对难度的一致性分析 并 用 SPSS 软件 对 09 年高考化学福建卷试题 的 绝对难度 和 标准难度 进行相关 性分析 ,得出 皮尔逊 相关系数 为 , 属于非常强正相关 [3],说明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非常高。 9 表 8 09 年高考化学福建卷试题的绝对难度与标准难度的相关性 C o r r e l a t i o n s. 8 4 5 **. 0 0 112P e a r s o n C o r r e la t i o nS ig . ( 2 t a il e d )NP e a r s o n C o r r e la t i o nS ig . ( 2 t a il e d )N相对难度绝对难度相对难度 绝对难度C o r r e l a t io n i s s i g n i f ic a n t a t t h e 0 . 0 1 le v e l ( 2 t a ile d ) .* * . 以下对 用认知任务分析法 标定 绝对难度的过程中 的问题进行具体讨论: 对于“ 认知负荷 ” 因素 的 分析 由于 认知负荷属于心理学范畴, 涉及做题主体 — 学生 做题时的心理状况 , 和前四个 从题目本身入手分析的 因素 有所区别。 这也是两名评定者所评定的绝对难度值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虽然 邵志芳的认知任务分析法加入了认知负荷这个因素, 但是否适合化学试题,在评定绝对难度时不得不考虑。 以下是将 09 年高考化学福建卷试题 绝对难度(具体见附) 中的认知负荷 因素 去除 后, 再将由此 得出的绝对难度和 标准难度 进行 相关 性 分 析,得出的 皮尔逊 相关系数为。 小于 表 8 得出的 , 由此可见 ,评定绝对难度时 需要加入认知负荷这个因素。 表 9 去除认知负荷因素后的 绝对难度与标准难度的相关性 C o r r e l a t i o n s. 8 1 9 **. 0 0 112P e a r s o n C o r r e la t i o nS ig . ( 2 t a il e d )NP e a r s o n C o r r e la t i o nS ig . ( 2 t a il e d )N相对难度绝对难度相对难度 绝对难度C o r r e l a t io n i s s i g n i f ic a n t a t t h e 0 . 0 1 le v e l ( 2 t a ile d ) .* * . 题目整体与部分绝对难度间 关系 研究 在评定选择题的绝对难度时发现一个问题:各选项 的 难度不一, 有的 选项难度较小 ,有的 选项难度较大 , 如果一个 单选题 要求选出 正确的 选项 ,学生很有可能一眼发现最简单的选项是对的,就直接 做出了选择, 因此 很多 学生可能认为此题不难, 但这题 其他 的 选项可能 是较难的。 如果 采用 取各选项中绝对难度最大值或最小值 的方法 , 这两种方法 做出的结 果很有可能有偏差。 10 表 10 选择题 取最小 难度 值法求得的 绝对难度与标准难度的相关性 C o r r e l a t i o n s. 0 7 1. 8 8 07P e a r s o n C o r r e la t i o nS ig . ( 2 t a il e d )NP e a r s o n C o r r e la t i o nS ig . ( 2 t a il e d )N相对难度绝对难度相对难度 绝对难度 表 11 选择题 取 平均值 法求得的绝对难度与标准难度的相关性 C o r r e l a t i o n s. 6 5 6. 1 1 07P e a r s o n C o r r e la t i o nS ig . ( 2 t a il e d )NP e a r s o n C o r r e la t i o nS ig . ( 2 t a il e d )N相对难度绝对难度相对难度 绝对难度 由表 10知,取最小值法求得选择题的绝对难度与标准难度的 皮尔逊 相关系数为 ,而平均值法求得选择题的绝对难度与标准难度的 皮尔逊 相关系数为 ,明显高于最小值法。 由 此可见 ,采用取平均值法较为科学。 但这种方法也不是 最佳的 ,第 9题经这种评定方法 得出的绝对难度 为 8, (而明显简单于该题的第 6题绝对难度也是 8) 相对较小。 但因为 其考查必修有机化学最基础的知识,题目涉及数种有机物,综合性略大 [ 4] ,所以相对难度较大。 在评定非选择题时,每题的绝对难度是由各小题的绝对难度乘以 各小题分值所占比例后 相加得出的。 经检验, 非选择题的绝对难度与标准难度的 皮尔逊 相 关 系数为 , 这种方法评定非选择题的绝对难度还是比较适用的。 表 12 非 选择题的绝对难度与标准难度的相关性 C o r r e l a t i o n s. 6 9 2. 1 9 55P e a r s o n C o r r e la t i o nS ig . ( 2 t a il e d )NP e a r s o n C o r r e la t i o nS ig . ( 2 t a il e d )N相对难度绝对难度相对难度 绝对难度 11 题 目各个部分绝对难度间关系研究 例如,在评定 第 25 题( 7)时,如果只将五个要素评定结果相加,该小题的绝对难度只有 9,但纵观整大题,此小题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解决这题时 运用到上题的结果, 如果上题没有做出来,该小题也不会有思路。 因此,在评定该小题的 绝对难度 时, 应加上上一题的绝对难度 8,最终该小题的绝对难度是 17。 题目 绝对难度 与相对难度差异析因 从 图 2 看出, 23 题的绝对难度高于相对难度。 经多次分析,此题难度并不低,有 几 个小 题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 和解题技巧。 但从相对难度看来,正确率在 50%以上, 似乎学生做 得 没有绝对难度分析得那么糟糕,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 23 题是非选择题的第一题,学生做起来比较集中精力,并且在心理上认为第一题不会很难。 4 结论 综上所述,认知任务分析法在细节的处理上,需要化学教学研究方面的工作者 不断 加以改进, 如取平均值等 改进方法。 也存在绝对难度和相对难度有一些不符之处, 其中 不能排除学生心理 、 学生认知风格 、题目设置等多方面因素。 总体来说, 认知任务分析法在高考化学试题绝对难度的评定上,具有比较高的可靠性。 12 附 录 : 09 年高考化学福建卷试题绝对难度分析 6. 下列类型的反应,一定发生电子转 移的是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分值: 6 权重 %: 6 要素个数: A: 1(一定发生电子转移) B: 1(一定发生电子转移) C: 1(一定发生电子转移) D: 1(一定发生电子转移) 要素辨别难度: A: 2(一定发生电子转移 — 氧化还原反应) B: 2(一定发生电子转移 — 氧化还原反应) C: 2(一定发生电子转移 — 氧化还原反应) D: 2(一定发生电子转移 — 氧化还原反应) 运用原理个数: A: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关系) B: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与分解反应的关系) C: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与置换反应的关系) D: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的关系) 原理辨别难度: A: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 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关系) B: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 氧化还原反应与分解反应的关系) C: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 氧化还原反应与置换反应的关系) D: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 氧化还原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的关系) 认知负荷: A: 1(记忆) B: 1(记忆) C: 1(记忆) D: 1(记忆 ) 绝对难度(∑各项绝对难度分值所占比例) 各项绝对难度 A: 8 B: 8 C: 8 D: 8 平均难度 8 7. 能实现下列物质间直接转化的元素是 单 质 氧 化 物 酸 或 碱 盐+ O 2 + H 2 O + N a O H 或 H C l A. 硅 B. 硫 C. 铜 D. 铁 分值: 6 权重 %: 6 要素个数: A: 3(单质 +O2→氧化物;氧化物 +H2O→酸或碱;酸或碱 +NaOH 或 HCl→盐) B: 3(单质 +O2→氧化物;氧化物 +H2O→酸或碱;酸或碱 +NaOH 或 HCl→盐) C: 3(单质 +O2→氧化物;氧化物 +H2O→酸或碱;酸或碱 +NaOH 或 HCl→盐) D: 3(单质 +O2→氧化物;氧化物 +H2O→酸或碱;酸或碱 +NaOH 或 HCl→盐) 要素辨别难度: A: 1(直接识图) B: 1(直接识图) C: 1(直接识图) D: 1(直接识图) 运用原理个数: A: 2( S能和 O2反应生成相应的氧化物; SO2可以溶解于水得到相应的酸) B: 2( Si 能和 O2反应生成相应的氧化物; SiO2不能溶解于水得到相应的酸) C: 2( Cu 能和 O2反应生成 相应的氧化物; CuO 不能溶解于水得到相应的碱) 13 D: 2( Fe能和 O2反应生成相应的氧化物; Fe3O4不能溶解于水得到相应的碱) 原理辨别难度: A: 1(直接辨别 S 是否能与 O2反应及其氧化物是否能溶解于水) B: 1(直接辨别 Si 是否能与 O2反应及其氧化物是否能溶解于水) C: 1(直接辨别 Cu 是否能与 O2反应及其氧化物是否能溶解于水) D: 1(直接辨别 Fe 是否能与 O2反应及其氧化物是否能溶解于水) 认知负荷: A: 2(记忆、推理) B: 2(记忆、推理) C: 2(记忆、推理) D: 2(记忆、推理) 绝对难度(∑各项绝对难度分值所占比例) 各项绝对难度 A: 9 B: 9 C: 9 D: 9 平均难度 9 选择题: 8. 设 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24g 镁的原子量最外层电子数为 NA B. L1乙酸溶液中 H+数为 C. 1mol 甲烷分子所含质子数为 10NA D. 标准状况下, 乙醇的分子数为 NA 分值: 6 权重 %: 6 要素个数: A: 1( 24g 镁) B: 1( ) C: 1( 1mol 甲烷分子) D: 2( 标况下; 乙醇) 要素辨别难度: A: 1(直接读题) B: 1(直接读题) C: 1(直接读题) D: 1(直接读题) 运用原理个数: A: 3( n=m/M。 N=n NA。 镁原子最外层有 2 个电子) B: 2(乙酸为弱酸; N=n NA) C: 2( N=n NA。 1 个甲烷分子含有 10 个质子) D: 1(标况下,乙醇为液体 ) 原理辨别难度: A: 2( n=m/M。 N=n NA) B: 1(乙酸为弱酸) C: 1( N=n NA)。高考化学试题难度分析(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明化镇组: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埋深 780m,厚 320m。 上段顶板埋深 450m,厚约 330m。 ( 4)第四系 分为下、中、上更新统及全新统四层,为湖积 、冲积成因之棕红、棕黄色松散的粘土、粘质砂土及粘质粘土夹各类砂层组成,呈迭层结构。 19 . 河流、水文、水文地质 沿线位于海河水系东南部,属黑龙港流域。 主要为季节性排沥河道,河流水文主要受气候影响。
度布置图(横道图、斜条图、网络图等); 工程施工总体方案及详细的施工工艺和方法; 工程施工所需人力、材料、机械设备计划及材料、设备进场计划; 工程施工资金流动计划; 控制性项目或有特殊要求工程部位的施工进度细节; 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施工环保保证措施。 四、 进度计划编制程序 确定进度计划编制依据,明确进度计划的用途; 确定工程建设工期; 确定工程建设活动及可用资源,根据需要对项目进行分解
13 说明。 危防演习实测画面 (桌面效果 ) 系 统后台提供良好的带宽适应性和视频压缩率,适应从 56Kbps 拨号上网到宽带的网络环境。 采用先进的码流控制机制和带宽自适应机制,保证在网络状况较差时系统仍能提供较理想的视频效果。 视频图像的采集帧率随着视频图像采集码率的增加而增加。 用户也可根据网络带宽条件和实际会议需求,自行设定会议的视频模式和最大终端应用带宽
节前夕抓住机会开展团购业务。 这类渠道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团购中介,更多的指个人,利用多年积累的人脉关系开展业务;另一类是团购经销商,只做大客户渠道,不在传统渠道操作,以及部分食用油和肉制品经销商代理白酒后的专业团购操作。 对于团购中间商的开发,关键要素就是利益的吸引,即你能过给团购中间商多大的盈利空间和市场支持,而且这个盈利空间还必须是中间商扣除运作成本后的净收益。 所以这一策略实施的关键
理、故障管理、存储管理等功能,真正实现分布式监控,集中化管理。 XXXX 校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管理中心控制室 也可以对部分重要监控点的视频信息进行远程录像或备份。 系统介绍 系统可对校园整体情况进行监控,及时掌握校园动态,保卫校园安全。 校园安防的主要特点 有监控点分布广、监控面积大、核心区域监控时间无间断等。 监控点分布广 :单片区域内教学楼宇集中,但是数量庞大,要求监控到校区每一个角落
D、顺序图 1需求分析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ABCD)。 A、问题的复杂性 B、需求易变性 C、交流障碍 D、不完备性和不一致性 1在软件开发中,在需求分析阶段,系统分析人员通过和用户沟通,利用( ABCD),产生软件的各种功能性要求和非功能要求,以形成软件需求说明书。 A、数据流图 B、 ER 图 C、数据词典 D、判定表 1数据流图是用于软件需求分析的工具,下列元素( ABCD)是基本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