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黄水坝煤矿12mta新井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煤尘的防治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预防井下水灾的措施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0 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专题部分 黄水坝煤矿高的高瓦斯治理技术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瓦斯的赋存状态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矿井瓦斯来源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防止瓦斯积存的措施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通风系统合理稳定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通风设施完好 可靠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加强局部通风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瓦斯异常区域装备 ,管理标准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加强瓦斯管理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措施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防止自燃引爆瓦斯 ...................................................................................................... 39 防止电气电弧引爆瓦斯 ............................................................................................ 40 ........................................................................................................................................ 40 翻译部分 英文原文 ........................................................... 41 RESEARCH ON SUPPORT BEARING AND TOP COAL STABILITY OF FULLY MECHANIZED CAVING FACE IN DEEP MINE ............................................. 41 1. SIMULATED GEOLOGICAL AND PRODUCTIVE CONDITIONS ...................... 42 2. ESTABLISHMENT OF NUMERICAL CALCULATING MODEL ........................ 42 3. ANALYSIS AND NUMERICAL CALCULATING RESULT ........................... 43 4. CONCLUSIONS ...................................................... 45 中文译文 ........................................................... 46 深部综放开采顶煤稳定性与支架承载研究 .................................. 46 ........................................... 46 建立 ................................................ 46 ................................................ 47 4 结论 ............................................................. 49 致 谢 ............................................................. 50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全套图纸,加 153893706 矿区概述 矿区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金沙县黄水坝煤矿位于金沙县城南东面 102176。 ,直线距离 ,行政区划属禹谟镇管辖, 矿区地理坐标位置: 东经 106176。 23′ 05″~ 106176。 24′ 18″,北纬 27176。 25′ 01″~ 27176。 26′ 14″ ,。 矿界形状为一 多 边形。 黄水坝煤矿位于金沙县 禹谟镇 , 矿井距杨柳 —沙土公路 4km,矿井从禹谟至杨柳 29 km,杨柳至金沙县城大约 7km,金沙县城至黔北电厂大约 4km,至遵义火车南站 85km,至遵义市 89km,经黔西到贵阳 200km,经马家湾至贵阳 208km。 交通方便。 矿区位置见交通位置图 11。 图 11 交通位置示意图 矿区地形、地貌及居民分布情况 矿区为侵蚀、溶蚀中低山地貌 ,矿区总体呈北东、南部高,西部低,最高点位于北部的山头,标高 ,最低点位于中北部的高坎子溪沟与马场河交汇处,标高约+ 880m,相对高差约。 矿井供配电来源 矿井设计采用双回路供电: I回:来自金沙县 35KV 岚头变电站 10KV 线路 (专线, LGJ150 导线 , 15km)。 II回:来自金沙县 35KV 禹谟变 电站 10KV 线路 (专线, LGJ150 导线, 10km)。 矿井验收前矿井必须双回路供电,并与之落实签订供电协议,保证对矿井进行可靠供电。 目前矿井签订的供电协议,约定的容量偏小,不能满足矿井建设和正常生产要求,矿井需申请扩容。 矿区水文概况 黄水坝煤 矿 从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看,矿区位于鸭溪向斜东南翼,安底背斜北西翼,属于地表分水岭地带,排泄条件较好。 在矿区南东部发育有一条季节性小溪沟,由南东向北西注入北西面的马场河,该溪沟主要是地面雨水汇集而成,其流量受大气 影响,随季节变化,流量一般在 1~ 3m3/h、最大 20~ 500m3/h。 对矿井地下开采有一定的影响。 区外北西面 100 米处发育的 马场河 , 由北东向南西方向径流,该 河 流量一般在 5~ 20m3/ h、最大 50~ 100m3/ h。 对矿井地下开采有一定的影响。 区域侵蚀基准面为北西面的马场河,河面海拔标高+ 885m,为最低基准面。 煤矿准采标高+ 1050~+ 650m, 区内最低侵蚀基准面约为 + 880m, 开采 最低侵蚀基准面 上部的煤炭, 直接充水水源主要为 顶部的碳酸盐岩岩溶水、基 岩裂隙水 、 老窑采空区积水、地表冲沟水。 开采 最低侵蚀基 准面 下部的煤炭,底部承压水 突水 的可能性很大。 考虑到本矿在煤层露头线一带,存在小窑采空区,但积水情况不明,设计按复杂类型设计。 井田地质特征 区内出露地层有第四系( Q)、三叠系下统夜郎组九级滩段 (T1y3)、玉龙山段( T1y2)、沙堡湾段 (T1y1)、二叠系上统长兴组( P3c)、龙潭组( P3l)、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P2m),分述如下: A、第四系( Q) 残积、坡积及冲积物为主。 分布在地势低洼地带、斜坡中下部及沟谷中。 厚0~ 6m。 B、三叠系下统夜郎组九级滩段 (T1y3) 出露于矿区外的南西部,岩性为 暗紫色钙质泥岩为主,夹薄层泥灰岩及粉砂条带,下部夹薄层生物泥灰岩。 厚 55~ 513m。 C、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玉龙山段 (T1y2) 出露于矿区南西部,岩性为灰至深灰色巨厚~厚层状微~细晶石灰岩为主,间夹暗紫色薄层钙质泥岩、页岩,中下部为浅灰、灰绿色中~薄层状泥质灰岩,局部夹鲕粒灰岩。 厚 120~ 275m。 广泛分布于矿区范围 ,节理裂隙及岩溶洼地较发育。 D、三叠系下统夜郎组沙堡湾段 (T1y1) 出露于矿区中部,岩性为黄绿色、浅绿色薄层钙质泥岩,含粉砂质泥岩,顶部与底部见绿色蒙脱石泥岩薄层。 厚 18~ 42m。 E、二叠系上统长兴组 (P3c) 出露于矿区中南东部,岩性灰深灰色中~厚状石灰岩为主,中间夹薄层脱石粘土岩。 厚 17~ 63m。 节理、裂隙发育。 F、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P31) 出露于矿区南东部,为本区含煤地层,属于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总厚 80~120m 之间,一般约 100m,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石灰岩、泥岩、页岩及煤层(线)等组成,含腕足类、羊齿类、蕨类等动植物化石,下伏茅口组( P2m)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一般含 5~ 10 层煤,区域上含可采煤层 5 层,本矿区内经工程揭露,含可采煤层 4 层( K K K K13)属较稳 定可采煤层。 厚 110~ 130m。 G、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P2m) 出露于矿区南东部,岩性为灰色至深灰色,中厚至巨厚层状石灰岩,带条状燧石结构。 含蜓类动物化石,厚度大于 200m。 煤层特征 矿区构造 矿区位于鸭溪向斜东南翼,安底背斜北西翼,区内地层为一单斜构造,构造较简单,地层总体产状为:倾向 320176。 左右,倾角一般 22176。 左右。 矿井范围内 ,褶皱及断裂构造不发育,无岩浆岩,变质作用等地质现象。 结合 邻 区及区域构造特征,本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类型应属 简单类型。 二叠系茅口组中统T1y2T1y1P3c长兴组龙潭组P2m上统三叠系下统沙堡湾段玉龙山段第四系统 组 段符号厚度(m)最低 最高平均灰、深灰色中厚层粉砂岩、粘土岩及泥质粉砂岩。 黑色,中厚层及薄层状砂质泥岩,夹少量黄铁质结核。 黑色,薄层及中厚层状砂质泥岩,夹少量黄铁矿结核。 黑色,以粉状为主、油脂光泽,内生节理发育。 黑色,粉状、坚硬、致密、质脆、油脂光泽,以暗煤为主,次有亮煤,内生节理发育,为半暗型煤。 黑色,以块状为主、油脂光泽,以暗煤为主,有亮煤、黄铁矿,层生节理发育,为半暗型煤。 浅灰色,中厚层状铝土泥岩、致密、质脆、含有大量黄铁矿。 黑色,块状、粉末状、油脂光泽,次有亮煤。 内生节理发育,含黄铁矿,顶部为粉煤,上部为块煤、质优,中下部质差、夹矸为炭泥岩。 图 12 煤层柱状图 工作区内的含煤岩系为二叠上统龙潭组( P3l),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多旋回沉积组成。 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质、泥、炭质泥岩为主,间夹含燧石结核细晶灰岩、泥质灰岩、铝土质泥岩等组成。 该区内含煤岩系厚 110~ 130 米,平均厚 120 米,其中含煤层(线) 5- 10 层,可采煤层 K K K K13。 现将含煤岩系岩性组合特征自上而下简述如下: 上覆地层:二叠系上统长兴组 (P3c) 出露于矿区中南东部,岩性灰深灰色中~厚状石灰岩为主,中间夹薄层脱石粘土岩。 厚 17~ 63m。 节理、裂隙发育。 下伏地层: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P31) 根据岩石组合特征,龙潭组大致可分为三段: 龙潭组第三段( P313): 灰、深灰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