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司马煤矿24mta矿井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层。 一采区北部补充勘探的补 补 5 号钻孔钻进至该含水层组时孔内冲洗液有漏失现象 ,上述两孔位于背斜轴部附近,说明在构造部位该含水层组存在富水的可能。 该含水层组主要由 K7 砂岩及 K 砂岩组成,一般厚。 岩性以中、细粒砂岩为主,裂隙局部发育,含水性不一。 据 2102 孔抽水结果,水位埋深 ,标高 ,涌水量 ,水位降深,单位涌水量 ,渗透系数 ,水质属 HCO3Cl —Ca2+Mg2+K+Na+型水。 补 9号孔在该层段进行了注水试验。 单位注水量为 ,渗透系数为 ,水位标高为。 据补 15 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 , 中国矿业大学 20xx 届毕业设计(论文) 第 8 页 渗透系数 ,水化学类型为 HCO3SO42—Ca2+K++Na+。 该含水层属弱富水性含水层。 该含水层组主要由数层中、粗粒砂岩组成。 裂隙虽较发育,但钻进中消耗量一般不大。 3 号煤层开采时形成的导水裂隙带可达该含水层组底部,从而成为 3 号煤层的间接充水含水层。 该含水层属弱富水性含水层。 为不同时代基岩与第四系接触带 ,岩性破碎,风化裂隙发育,深度 50m 左右。 本矿区 192 号孔对该含水层进行了抽水试验,水位埋深 ,标高 ,涌水量,单位涌水量为 ,渗透系数 ,水位降深 ,水质属HCO3 Cl —K+Na+型水,属弱富水性含水层。 F. 第四系冲洪积孔隙含水层 本矿区全部被第四系所覆盖,厚 ~。 由砂、砂砾层组成。 据详查动态观测资料,大气降水影响明显。 据南寨 2 号井简检查孔,对第四系及民井抽水结果,单位涌水量 ~。 渗透系数 ~。 为弱富水性~中等富水性的含水层。 ⑶ .井田主要隔水层组 A. 石炭系中上统隔水层组 该隔水层组是指奥灰顶界至 15 号煤层底板之间由泥岩、砂质泥岩、铝质泥岩等组成的隔水层。 一般厚 15m。 主要阻隔下部奥陶系含水层与上部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 B. 二迭系砂岩含水层层间隔水层 主要由泥岩、砂质泥岩、铝质泥岩组成。 呈层状分布于各含水层之间,形成平行复合结构,阻隔各含水层间的垂向水力联系。 ⑷ . 含水层的补给、排泄、迳流条件 第四系含水层在区内广为分布,该含水层 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基岩风化带含水层在第四系覆盖比较薄的地段接受第四系含水层的补给。 ⑸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该矿井目前只开采 3 号煤层,故此处只对 3 号煤层矿井水文地质类型进行划分,按照《煤矿防治水规定》(以下简称 ―规定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六个分类依据,分别评述如下: 1)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及水体 司马煤业有限公司 3 号煤层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补给条件差,补给水源少。 据井田内补 15 号孔对山西组含水层组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为 m,为弱富水性的含 水层。 按照《规定》第一分类依据,类别为简单类型。 2)矿井及周边老空水分布状况 A、区内积水情况 据调查区内 3 号煤层存在采空积水区 6 处,经估算 3 号煤层老空积水量约为140038m3,未来在采空区附近开采时,这些积水通过打放水孔可以排出,从而解除采空积水对开采的影响。 根据该矿对井田内地面物探勘探,其内存在物探低阻异常区。 采空区内,这些低阻异 中国矿业大学 20xx 届毕业设计(论文) 第 9 页 常区可能存在采空积水,开采至附近时,应采取防范措施。 B、四邻矿井老空积水情况 该井田周边煤矿存在一定的采空积水,但积水位置、范围及水量基本清楚。 按照《规定》第二分类依 据,为中等类型。 ⑹ .矿井涌水量 该矿井目前只开采 3 号煤层,下组煤层因硫份高,受奥灰水的威胁较大,且距 3 号煤层较远、不影响上组煤的开采,本次设计暂不予考虑。 根据地质报告提供的矿井涌水量计算结果,结合邻近矿井涌水量情况,预计司马矿井达到 Mt/a 设计生产能力时,正常涌水量为 220 m179。 /h,最大涌水量为 300 m179。 /h。 第三节 煤层特征 煤层的埋藏特征 本矿区区内构造受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控制,其构造形迹亦呈多字型排列规律,总体呈——走向 NNE、倾向 NW、倾角 7176。 左右的单斜构造, 总的应属简单 (偏中 等构造 )类 (一类 )。 井田南北长 ~ ,东西宽 ~ ,面积。 煤层 含煤性 煤矿内主要含煤地层为山西组和太原组,含煤 10~ 16层,含煤地层平均总厚 ,煤层平均总厚 ,含煤系数 %。 可采煤层平均总厚 ,可采含煤系数 %。 山西组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地层总厚 ~ ,平均 ,一般含煤 1~3 层,煤层平均总厚 ,含煤系数 %。 主要可采 3 号煤层位于本组中下部,其余煤 层为极不稳定的薄煤层,不具工业开采价值。 太原组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地层总厚 ~ ,平均。 含煤 9~ 12层,自上而下编号为 8 8 1 1 1 1 15 号煤层,煤层平均总厚度 ,平均含煤系数 %,可采煤层平均总厚 ,可采含煤系数为%。 其中 15 号煤层煤矿内稳定可采, 8 14 号煤层煤矿内大部分可采,其余煤层为零星可采或不可采。 煤层及围岩性质 煤矿内为 15 号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 8 14 号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 现将其可采、大部可采煤层简述如下,见表 131。 (1).3 号煤层 为本矿主采煤层,本次设计的对象, 位于山西组下部,上距 K8 砂岩平均 ,下距 K7 砂岩平均 ,距 82 号煤层平均。 煤层厚 ~ ,平均 ,西北部较厚东部较薄 ,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含 1~ 2 层泥岩或炭质泥岩夹矸,厚。 煤层顶板一般为泥岩、砂质泥岩,局部为粉砂岩或砂岩;煤层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局部为砂岩或粉砂岩。 该煤层属全井田可采的稳定煤层,研究及控制程 度均较高。 (2). 82 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三段中下部,上距 3 号煤层约 ,下距 9 号煤层 ~ ,平 中国矿业大学 20xx 届毕业设计(论文) 第 10 页 均。 煤层厚 ~ ,平均 ,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含 1 层泥岩或炭质泥岩夹矸,厚 左右。 顶板为泥岩、砂质泥岩,局部为粉砂岩、砂岩;底板一般为细粒砂岩,局部为泥岩、砂质泥岩。 该煤层属大部分可采的稳定煤层。 (3). 9 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三段底部,上距 82 号煤层约 ,下距 14 号煤层约。 煤层厚~ ,平均。 煤 层结构简单,局部含 1 层泥岩或炭质泥岩夹矸,厚 左右。 煤层 顶板一般为泥岩、泥灰岩;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局部为砂 岩。 该煤层属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 (4).14 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一段顶部,其顶板为 K2 灰岩,上距 9 号煤层约 ,下距 15 号可采煤层约。 煤层厚 ~ ,平均厚。 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 煤层顶板为石灰岩,局部含炭质泥岩伪顶,煤层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 该煤层属稳定型大部可采煤层。 (5).15 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一段下部,上距 14 号煤层约 ,下距 K1 砂岩约。 煤层厚 ~,平均 ,东南厚西北薄(见图 32),煤层结构复杂,夹 0~ 6 层泥岩或炭质泥岩夹矸,一般夹 23 层,夹矸平均总厚。 煤层顶板一般为泥灰岩、泥岩;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局部为铝质泥岩。 15 号煤层属稳定全区可采煤层。 综上所述,司马煤业范围内煤层为稳定型(一型) 表 煤矿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 煤质 地层 单位 煤层 编号 煤层间距 煤层厚度 煤层结构 含夹矸层 数 可采性 稳定性 顶板岩性 底板岩性 )(m平均 最大最小 )(m平均 最大最小 山西组 3 简单 02 层 全区 可采 稳定 泥岩 砂质泥岩 粉砂岩 泥岩 砂质泥岩 太 原 组 82 简单 01 层 大部分 可采 稳定 泥岩 砂质泥岩 粉砂岩 细粒砂岩 砂质泥岩 9 简单 01 层 全区 可采 稳定 泥岩 砂质泥岩 粉砂岩 泥岩 砂质泥岩 14 简单 无 大部分 可采 稳定 石灰岩 泥灰岩 泥岩 15 复杂 06 层 全区 可采 稳定 泥灰岩 泥岩 泥岩 铝质泥岩 中国矿业大学 20xx 届毕业设计(论文) 第 11 页 3 号煤层:为低灰 ~富灰、特低硫、高发热量、 高 熔灰分、中等结渣、反应性中等、易选的瘦煤、贫瘦煤,以贫瘦煤为主,洗选后是良好的炼焦配煤 ,也是优质的电厂用煤和民用煤。 82 号煤层:为中灰 ~富灰、特低硫 ~富硫、高发热量、高熔灰分、中等结渣、反应性中等、难选的瘦煤、贫瘦煤,以贫瘦煤为主,洗选和脱硫后可用作炼焦配煤,也可用作动力用煤和民用煤。 9 号煤层:为低灰 ~富灰、低硫 ~富硫、高发热量、高熔灰分、中等 ~强结渣、反应性中等、难选的瘦煤、贫瘦煤,洗选和脱硫后可用作炼焦配煤,也可用作动力用煤和民用煤。 14 号煤层:为特低灰 ~中灰、中硫 ~富 硫、高发热量、高熔灰分、强结渣、反应性中等、难选的瘦煤、贫瘦煤,洗选和脱硫后可用作动力用煤和民用煤。 15 号煤层:为低灰 ~富灰、富硫 ~高硫、高发热量、高熔灰分、强结渣、反应性中等、极难选的瘦煤、贫瘦煤,洗选和脱硫后可用作动力用煤和民用煤。 中国矿业大学 20xx 届毕业设计(论文) 第 12 页 表 8 1 15 号煤层煤质化验结果汇总表 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 瓦斯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文件晋煤瓦发【 20xx】 467 号关于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 层 3 82 9 14 15 工 业 分 析 Mad (%) 原 (45) (31) (33) (31) (44) 浮 (45) (29) (32) (29) (41) Ad (%) 原 (45) (30) (33) (31) (44) 浮 (45) (28) (32) (29) (41) Vdaf (%) 原 (45) (31) (33) (31) (43) 浮 (45) (29) (32) (29) (41) 有 害 组 分 St,d (%) 原 (45) (30) (30) (29) (42) 浮 (43) (28) (30) (26) (40) Pd (%) 原 (14) (10) (8) (11) (14) 浮 (13) (6) (9) (8) (8) 发 热 量 Qgr,d MJ/kg 原 (21) (26) (20) (18) (33) 浮 (7) (5) (5) (9) 粘结指数 (GR,I) 浮 (30) (17) (19) (18) (26) 元 素 分 析 (浮 ) Cdaf (%) (33) (20) (22) (19) (28) Hdaf (%) (33) (20) (22) (19) (28) Odaf (%) (31) (18) (21) (17) (25) Ndaf (%) (31) (18) (21) (17) (26) 煤 灰 成 分 分 析 (原 ) SiO2+Al2O3 +TiO2 (%) (24) (10) (13) (12) (22) Fe2O3+CaO+MgO +K2O+Na2O (%) (24) (10) (13) (12) (22) ST (℃ ) 12501500 1361 (21) 12401500 1392 (10) 11501500 1362 (10) 113014。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司马煤矿24mta矿井设计(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2w)、上侏罗统鸡西群滴道组( kd3d)、城子河组( kd3ch)及白垩系桦山群东山组 ( K1d)、第四系。 自上而下 叙 述如下: ( 1)万隆组( J2w) 在本区仅分布在 F1 断层以北。 本组为万隆组地层的一部分。 其岩性为沉积岩、以粗粒碎屑岩为主、夹粉砂岩、细砂岩及凝灰岩等。 火山物质含量较多,富含白云母,分选较差、岩相变化较大,基本 5 不含煤,仅 9270 钻孔见 其 有薄煤。
定,r =1 .4 0含砾砂岩:灰白 灰色,黑褐色,暗淡型,煤 质好, 发育较稳定,r =1 .4 0 粉砂质泥岩:深灰色, 块状,内含薄层细砂岩.黑褐色,暗淡型,煤质坚 硬, 稳定,r = 0 细砂中砂岩: 胶结性差,内含砂质泥岩.黑褐色, ,=1. 40 泥岩及砂岩:灰色, 局部含植物碎屑,内含薄层细 中砂岩273132362721173224图 12 煤层柱状图 岩石性质、厚度特征
t/m3 储量/Mt 总储量/Mt 1 4 2 5 3 6 4 5 矿井工业储量 根据钻孔布置,在矿井地质资源量中, 60%探明的, 30%控制的, 10%推断的。 根据煤层厚度 和煤质,在探明的和控制的资源量中, 70%的是经济的基础储量,30%的是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则矿井工业资源 /储量由式计算。 矿井工业储量可用下式计算: Zg= Z111b+Z122b+Zm11+Zm22+Z333 k
残坡积层:砂土,石块,成分随母岩而异,层厚约 0~ 3m。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上更新统 马兰组 Q3m 由浅灰黄色、黄褐色黄土组成,含钙质成分,具垂直节理。 厚度 0~100m。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第三系 上新统 N2 上部为红色砂质粘土,夹多层钙质结核,下部为红色粉砂,夹钙质结核,底部有一层不稳定的砾石层,含三趾马化石。 厚度约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中生界 MZ
部。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矿井涌水量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本井田构造 复杂,有向斜和较多的断层相互切割。 400m以内 (包括风化裂隙带 )裂隙发育,裂隙水对矿井涌水量有影响。 在勘探过程中,共组合 33 条断层,实见断点 63 个。 同时在全井田又进行 59 个简易水文观测孔观测,尚未发现较大的涌 (漏 )水现象。 据 632 号孔抽水试验, q = L/s m,k = m/d。
书签。 风量的分配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矿井总风压及等积孔的计算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矿井通风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