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毕业论文:论翻译中的矛盾(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文化素养、时代背景、意识形态等各种条件的不同,必然对相同的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 换句话说,作品随时都可能产生新的意义。 其结果,恐怕可以套用 — 句话说,是“有一千个 译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确实足“接受美学留给翻译的一个悖论”⑧。 但只要我们承认翻译过程也是一个阐释过程,这就是无法逃避的一个事实。 其次,不同的译者,即使假设他们站在相同理解的起点上,在其表达过程中也必然趋向差异。 没有任何两个人会使用完全相同的语言,因为“一方面,整个人类只有一种语言,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一种特殊的语言”,⑨“单词总是某 — 具体的个人使用于另一人。 而这个实际环境将决定、转变其意义。 ”⑩译者在表达过程中或多或少总是会把他自己也写进去的。 该过程同时又与阐释过程密不可分.两者结合,决定了翻译不可 能做到我们所期望的那种客观、科学,而必须留下 — 定位置给直觉、推敲、灵感等艺术思维方式。 阐释与表达引进的差异意味着各种不同译文存在的可能性,也就否定了唯一不变的绝对忠实的译文,因而是对科学方法消解的第一步。 但真正把译者逼上自觉地运用艺术方法的是语言中的不可译因素:不同语言之间形式上的差异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差异。 文本意义中或多或少的一部分只能存在于原语形式中或原语文化中,这已经成了多数人的共识。 在翻译中,这部分意义的缺失可能影响译文的整体效果甚至使之不能成立。 因此,译者必须重新创造,使译文虽然不能与原文相等,却能与其双峰并峙,差相仿佛。 钱钟书先生所谓的“故知‘本’有非失不可者,此‘本’不,失’,便不成翻译”(⒒),正是这种情况的最好说明。 如此说来,翻译中艺术的存在和科学一样也是源于对“忠实”目标的追求。 原文如果是艺术,忠实的译文就必须还它一个艺术品。 假如条分缕析的方法达不到这个目的,那就只有付诸于再创造。 当然,关于不可译性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 有人强调语言的表达能力,认为理解与再表达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鸿沟。 而另一方面,如果严格强调“忠实”,则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不可译性。 乔治穆南说过:“如果我们 接受现代语言学关于词汇、语法及句法的流行观念,我们几乎可以明白地说,翻译是不可能的。 ”(⒓)极少有人愿意接受这一点。 他们宁愿认为,“不可能的只是某一种翻译,某一种我们预设过、追求过,但从来没有实际存在过的翻译。 ”(⒔)但无论如何必须承认,至少对于严密的科学方法来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不可译性,而这一直是翻译艺术论的基础。 或者换一个表达方式:艺术是翻译对语言、文化之间难以逾越的障碍的一种处理方式。 亚里士多德说过,“所有的艺术关心的都是进入存在的过程,即揣想、思考如何让一件既可存在又可不存 在的事物进入存在。 ”(⒕)就是说,艺术品的形式并无必然性,只有可然性 (probability)。 而这正符合翻译的事实。 我们只要看看那许许多多的重译,尤其是诗歌的重译,就能明白这一点。 翻译的过程浸透了译者的主观因素,自始至终贯串着艺术。 语言学的发展为科学论奠定了基础,但同时又是对语言的深入认识使艺术进入翻译成为不可避免。 虽然如此,在这个基础上对翻译中艺术的解释与通常所谓文艺学派的观点有着本质差别。 在这里艺术不是出于翻译的本质规定,而是作为科学的补充或不得已而为之的替代品。 科学要求一步步踩在坚实的地面 上,当发现脚下是一片流沙时,就只好借助艺术可以自由飞翔的想像的翅膀。 可是,艺术一旦介入,就带来了新的更为复杂的矛盾,艺术的本质与科学的束缚之间的矛盾。 四 “忠实”作为一个目标可以视为翻译活动的终点,但这个目标的实现却并不是翻译的最后一个步骤。 它体现在每一个哪怕是微小的步骤中,是翻译全过程的总和。 因此,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一飞离科学的坚实地面,就必须出现差异、偏离。 那么,究竟应该给予艺术的翅膀多大的自由呢 ? 一种较为极端的艺术论主张尽量发挥译入语语言、文化的优势,使翻译成为“两种语 言,两种文化的竞赛”(⒖)。 翻译艺术似乎不需要多少束缚,甚至不妨拥有自己独立的标准,于是就有了“音美、意美、形美”的“三美”说。 当然,即使作为创作论,“三美”的标准也不一定具普遍性,在翻译中是否到处适用就更值得考虑。 但问题的焦点是,翻译中艺术的本质如何 ?它真能拥有自己的独立标准吗 ?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五花八门,但在。英语毕业论文:论翻译中的矛盾(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