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高考120实词(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短语,可译为 “和 ”“并且 ”等。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 39.即 本义是节制饮食。 用作动词: ( 1)接近,靠近,走近。 如成语 “若即若离 ”“可望而不可即 ” ( 2)就位。 如:吾初即位。 (《史记 •楚世家》) 附虚词用法: ( 1)用作副词。 有三种情况: ① 表时间紧,可译为 “马上 ”“立刻 ”等。 如:权即遣肃行。 (《赤壁之战》) ② 表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样,可译为 “就 ”等。 如: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促织》) ③ 用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判断语气作用,可译为 “就是 ”“便是 ”等。 如: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 ( 2)用作连词。 有两种情况: ① 表时间相连或事理相因,可译为 “就 ”“又 ”“却 ”等。 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廉颇蔺相如列传》,又,却。 ) ② 表假设,可译为 “如果 ”“即使 ”等。 如: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论积贮疏》) ( 3)用作介词。 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条件,可译为 “在 ”“就 ”“就在 ”等。 如:项伯许诺,即夜复去。 (《鸿门宴》) 40.既 本义是吃完少量的食物,引申为 “尽 ”“完 ”,形容词。 主要被假借为虚词。 附虚词用法: 附虚词用法: ( 1)用作连词。 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和名词短语,可译为 “和 ”“并且 ”等。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 1)用作副词。 情况有二:一表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 “…… 以后 ”“已经 ”“完全 ”等,有时 “既已 ”连用,可译为 “已经 …… 之后 ”;二表在隔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 “不久 ”,有时 “既而 ”连用,意义不变。 如: A.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以后。 ) B.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子鱼论战》,前 “既 ”,已经;后 “既 ”,完全。 ) C.吾既已言之于王矣。 (《墨子 •公输》,已经。 ) D.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五人墓碑记》,不久。 ) ( 2)用作连词。 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情况有二:一表连接的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常和 “且 ”“又 ”等词呼应, “既 ……又 ……” 与现代汉语相同,不译, “既 …… 且 ……” 可译为 “既 …… 又 ……” ;二表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 推论,常同 “则 ”等词呼应, “既 …… 则 ……” 可译为 “既然 …… 就 ……”。 如: A.三军既惑且疑。 (《谋攻》) B.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 •季氏》) ——既然使他们归服了,就应该让他们生活安定。 41.假 本义是借、凭借。 ( 1)动词,读 jiǎ,意为 “借 ”“凭借 ”。 如: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 (《促织》) ( 2)形容词,读 jiǎ,与 “真 ”相对。 如: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 3)读 ji224。 ,名词,意为 “假期 ”。 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孔雀东南飞》) 42.间 古多作 “闲 ”,本义是门的 隙。 ( 1)名词。 除了表 “间隙 ”“空隙 ”“小路 ”意义读 ji224。 n,其它读 jiān。 ① 中间,之间,里面,当中。 如: A.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 B.且放白鹿青崖间。 (《梦游天姥吟留别》) 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 (《阿房宫赋》) ② 期间。 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 •赤壁怀古》) ③ 一会儿(短时间)。 如: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促织》, “少间 ”即 “一会儿 ”。 ) ④ 间隙,空隙,小路。 如: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 “间 ”在此活用为动词,意为 “抄小路 ”。 ) ( 2)动词。 读 ji224。 n,有几个意义: ① 参与,夹杂。 如: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参与。 )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中 ”指 “其中 ”, “间 ”为 “夹杂 ”。 ) ② 离间,挑拨。 如: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屈原列传》) ③ 隔开,隔离。 如: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 3)量词,读 jiān。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附虚词用法: 副词。 读 ji224。 n,可译为 “间或 ”“断断续续 ”。 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 43.见 本义是看、看 见。 ( 1)动词 ① 拜见、求见,用于下对上。 如:于是入朝见威王 ……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 接见、召见、会见,用于上对下。 如: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 见面,用于一般关系间相见。 如:移船相近邀相见。 (《琵琶行》) ④ 看清,看出。 如:卒以此见楚王之终不悟也。 (《屈原列传》) ( 2)名词,意为 “见识 ”“见解 ”。 如成语 “真知灼见 ”“见多识广 ”。 ( 3)通 “现 ”,有 “表现 ”“显现 ”“出现 ”和 “引见 ”“介绍 ”等义。 如: A.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表现。 ) B.风吹草低见牛 羊。 (《敕勒歌》,显现。 ) 附虚词用法: ( 1)介词。 用在动词前,表被动,可译为 “被 ”,有时同 “于 ”配合使用。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 2)副词。 用在动词前,表偏指一方,可译为 “我 ”。 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见背 ”意即 “离我而去 ”。 ) 44.解 本义是用刀剖开动物。 ( 1)动词 ① 解脱,解开,解除。 如: A.急解令休止。 (《促织》) B.一举解赵之围。 (《史记 •孙吴列传》) ② 解释。 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 ③ 理解,懂得。 如:惑 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 ④ 缓解,缓和。 如:太后之色少解。 (《触龙说赵太后》) ( 2)形容词。 通 “懈 ”,意为 “松弛 ”“懈怠 ”。 如:胡虏益解。 (《史记 •李将军列传》) ——匈奴兵更加懈怠。 45.就 本义是由地处往高处。 用作动词: ( 1)接近,靠近,趋向。 如成语 “避重就轻 ”,又如:金就砺则利。 (《劝学》) ( 2)完成,到达。 如:竟不能就。 (《后汉书 •张衡传》) ( 3)受(刑罚)。 如:臣请就汤镬。 (《廉颇蔺相如列传》) ( 4) “就职 ”意为 “赴任 ”“到任视事 ”,如:臣具表以闻,辞不就 职。 (《陈情表》) 附虚词用法: 副词。 表时间紧,可译为 “立即 ”“马上 ”。 如:斯须就毙。 (《促织》) 46.举 本义是双手举起来。 用作动词: ( 1)举起,抬起。 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者三。 (《鸿门宴》) ( 2)推举,选举。 如:举贤以自佐。 (《屈原列传》) ( 3)攻下,占领。 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过秦论》) ( 4)举例,列举。 如成语 “举一反三 ”。 ( 5)拿,拿出来。 如: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过秦论》) 附虚词用法: 副词。 用在动词前,表在一定范围内没有例外,可译为 “全 ”“都 ”“尽 ”“整个 ”等。 如: A.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促织》) B.杀人如不能举。 (《鸿门宴》) C.包举宇内。 (《过秦论》) 47.绝 本义是丝断。 ( 1)动词 ① “断绝气息 ”即 “死 ”, “断绝关系 ”即 “绝交 ”, “断绝道路 ”即 “截断 ”。 如: A.抢乎欲绝。 (《促织》) 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 C.秦伏兵绝其后。 (《屈原列传》) ② 消失,停止。 如:噌吰如钟鼓不绝。 (《石钟山记》) ③ 渡,横渡。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 2) 形容词。 用在名词前,可视情况来译。 如: A.真黄山绝胜处。 (《游黄山记》, “绝胜处 ”即 “风景最好的地方 ”。 ) B.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泊绝壁之下。 (《石钟山记》, “绝壁 ”即 “极其陡峭的山崖 ”。 )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绝境 ”,可不译,也可译为 “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 ) 附虚词用法: 副词。 用作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程度深,可译为 “最 ”“极 ”“尽 ”“完全 ”等。 如: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响踪。 (《促织》) 48.堪 本义是地面突起的地方。 用作动词: ( 1)忍受,经得起,受得了。 如:每 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 (《游黄山记》) ( 2)可,能够。 如: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49.克 本义是肩负。 用作动词: ( 1)战胜,打败。 如成语 “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有又如: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 2)克制,约束。 如成语 “克己奉公 ”“克己复礼 ”。 ( 3)能,能够。 如成语 “克勤克俭 ”“克尽厥职 ”,又如: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赤壁之战》) 50.类 本义是种类相似。 ( 1)名词 ① 种类,同类。 如:物各从其类也。 (《劝学》) ② 事例。 如: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 ) ( 2)动词,意为 “像 ”“类似 ”。 如:中绘殿阁,类兰若。 (《促织》) 51.怜 本义是怜悯,同情。 用作动词: ( 1)怜悯、同情。 如: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 (《信陵君窃符救赵》) ( 2)爱惜、怜爱、疼爱。 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触龙说赵太后》) 52.弥 本义是长久,形容词。 引申为 “满 ”“遍 ”“充满 ”“到处都是 ”。 如成语 “弥天大谎 ”。 附虚词用法: 副词,表程度越来越深,可译为 “更加 ”。 如: A.芳菲菲其弥章。 (《离骚》)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 53.莫 本义是日落的时候。 用作名词: ( 1) “暮 ”的本字,指傍晚。 如: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石钟山记》) ( 2)通 “漠 ”。 如:广莫之野。 (《庄子 •逍遥游》) 附虚词用法:( 1)用作代词。 表无指,排除一切对象,可译为 “没有谁 ”“没有什么 ”等。 如: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屈原列传》) ( 2)用作副词。 表否定,可译为 “不 ”“不要 ”等。 如: A.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赤壁之战》) B.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 54.乃 本无实在意义,语气词。 附虚词用法: ( 1)用作副词。 表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 译为 “就 ”“这才 ”等;也可表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逆转相背,可译为 “却 ”“竟(然) ”“反而 ”“才 ”等;还可表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才 ”“仅 ”等。 如: A.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 B.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 D.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E.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 •项羽本纪》,前 “乃 ”译为 “就 ”,后 “乃 ”译为 “仅 ”。 ) 此 外,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加强判断语气作用,可译为 “是 ”“就是 ”。 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 “你(们)的 ”;也作主语,译为 “你(们) ”。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55.内 本义是从外面进入到里面。 ( 1)名词 ① 内室,里面,内部。 如: A.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促织》) B.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内 ”意为 “内部 ”,在这里指 “在朝廷里 ”,作状语。 ) ② 内心,心里。 如:内怀犹豫之计。 ( 《赤壁之战》) ( 2)通 “纳 ”,译为 “接纳 ”“放进 ”。 如:距关,毋内诸侯。 (《鸿门宴》) 56.期 本义是邀约相会。 ( 1)动词 ① 约定。 如成语 “不期而遇 ”。 ② 期望,要求。 如: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韩非子 •五蠹》) ——因此圣明的人不期望(要求)沿袭古道,不效法固有的法则。 ( 2)名词,读 jī,意为 “满一年 ”或 “满一月 ”。 如: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57.奇 本义是奇异、罕见。 ( 1)形容词,意为 “奇异 ”“奇妙 ”。 如: A.天下之奇才。 (《六国论》) B.益奇之。 (《促织》,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可译为 “认为 …… 奇异 ”“对 …… 感到惊奇 ”。 ) ( 2)名词,读 jī,表零数,可译为 “多 ”“余 ”。 如:舟首尾约长八分有奇。 (《核舟记》) 58.迁 本义是登高。 用作动词: ( 1)迁移,转移。 如成语 “见异思迁 ” ( 2)变化,改变。 如: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B.情遂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 ( 3)放逐,贬谪。 如: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列传》) ( 4)升职,高升。 如: A.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传》) B.贺 卿得高迁。 (《孔雀东南飞》) 59.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