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化学期中测试(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反应后Na2SO3 转化为( )。 A. Na2SO4 B. SO2 C. S D. Na2S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55 分 ) 三、本题包括 2 小题,共 11 分。 20.( 6 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 ,通常可用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来判断氧化剂、还原剂。 所 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是 剂,发生反应。 21. (5 分 )就有关物质的分离回答下面的问题 (1)现有一瓶 A 和 B 的混合液,已知它们的性质如下表。 物质 熔点 /oC 沸点 /oC 密度 /g cm3 溶解性 A 198 A、 B 互溶,且均易溶于水 B 290 据此分析,将 A 和 B 相互分离的常用方法是: ( 2)在分液漏斗中用一种有机溶剂萃取水溶液里的某物质时,静置分层后 ,如果不知道哪一层液体是“水层”,试设计一种简便的判断方法。 答: 四、本题包括 2 小题,共 16 分。 22.(6 分 )比较 是化学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之一,请运用比较法解答下列问题 已知在一定条件下,过氧化钠几乎可与所有的常见气态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如: 2Na2O2+ 2CO2= 2Na2CO3+ O2, Na2O2+ CO= Na2CO3。 (1)试分别写出 Na2O2 与 SO SO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当 1 mol SO3 参加反应时 ,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 (3)通过比较可知:在氧化物中,当非金属元素处于 价时,其氧化物与过氧化钠反应就有O2 生成。 23. (10 分 )下列物质之间能够发生如图所示的化学反应,合金由两种金属组成,取 C 溶液进行焰色反应则火焰呈黄色。 在反应中产生的水均未在图中标出。 (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 M: H: (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情况: G H: ( 3)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B+ C: KD: 五、本题包括 2 小题,共 18 分。 24. (8 分 )用 98%的浓硫酸 (其密度为 g/cm 3)配制 100 mL mol L- 1 稀硫酸 ,若实验。高一上学期化学期中测试(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引以为时尚的交通工具最早的发明是在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21“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 备市场。 ”材料认为黑人奴隶贸易停止的原因是 A.新技术革命的出现 B.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C.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D.资本主义日益腐朽 23.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是
凡一切不调之气皆能调之。 并治噤口毒痢及邪恶冷风寒痹。 ” ⑧ 《本草再新》: “治肝郁,降肝气,和脾胃,消湿气,利水开窍。 ” 其 性味 是 :辛苦,温。 ① 《别录》: “微温。 ”② 《海药本草》:“味苦,温,无毒。 ”③ 《日华子本草》: “味辛,热,无毒。 ”④ 《纲目》 :“咀嚼香甜者性平,辛辣者性热。 ” 入肾、脾、胃经。 ① 《雷公炮制药性解》 :“肾、命门二经。 ”②
反应的催化剂 1大气污染物氟里昂 — 12 的化学式是 CF2Cl2。 下面关于氟里昂 — 12 的说法正确的是 1 下列各组中,不管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总质量一定,充分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不变的是 A.乙炔 (C2H2)和苯 (C6H6) B.乙醇和丙醇 (CH3CH2CH2OH) C. 乙醇和乙醚 (C2H5OC2H5) D. 甲醛 ( HCHO)和乙酸 1两种气态烃以任意比例混合,在
的要求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监督施工单位建立符合公司品牌形象的工地环境; 负责监督施工单位及监理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本文档是纯 word 文档,可以任您自由编辑修改,如 果您需要本人的文档, : 332985688,网精品文档,尽在其中,如果您需要什么文档,但没有找到,请告知,本人将竭力搜索,并且免费为您提供。 昵称:红枫,主页 , 欢迎您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非常感谢您的光临,谢谢。
解决蒸发 A、 B 线问题,其余问题即可解决。 A 线温度 A 线进料量 A 线蒸发水量 B 线温度 B 线进料量 B 线蒸发水量 A 线浓度 A 线出料量 B 线浓度 B 线出料量 六、确定目标 将新干燥 3#机部分二次蒸汽和新干燥 4#机全部二次蒸汽引入 B 线二效。 七、前提条件 B 线蒸发器、冷凝器进行彻底清洗。 蒸发器管程由高压水射流进行清洗;冷凝器水层进行酸洗
性好的园库储存。 ( 4) 采用单独锅炉供热 系统, 锅炉选择和锅炉房的建设,必须选用环保达标锅炉。 针对生产过程中几种主要的环境污染物,采用了综合性的防治措施,环保设计与工程设计同时进行,环保设施配套齐全,生产工艺先进,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均低于国家标准。 同时,为充分贯彻业主建设花园式工厂的意图,在设计中严格按技术创新和优化设计的理念,实现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美 17 观的企业形象的统一,可以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