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建议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关于连续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等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 “经国务院批准,从 1996 年 1月 1 日起, 1995年 4月 28日下发的财税字 [1995]44号文继续执行。 ”20xx 年颁发的《关于公布 “在住宅建设中逐步限时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 ”大中城市名单的通知》(墙办发「 20xx」 06号),确定 160 个大中城市于 20xx 年 6 月 30 日前实现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的目标。 20xx年又确定 10个省会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将第一批 “禁实 ”城市增至 170个,并且其他省会城市也要在 20xx年年底前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 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农业部于 20xx 年底再发《关于公布第二批限时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城市名单的通知》(发改环资「 20xx」 2656号),确定 256 个城市在 20xx 年底前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逐步实现 20xx 年底所有城市城区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全国实心粘土砖产量控制在 4000 亿块以下的目标。 10 依照上述政策法规,我国墙材生产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一直十分重视对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的组织落实,鼓励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节能、节地、利废、保温、隔热的新型墙体材 料,加快墙体材料革新,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开展。 国家对烧结粘土砖的生产和使用加以严格限制,实施墙体材料改革与建筑节能、保护生态环境政策,鼓励充分利用粉煤灰等工业废料、废渣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发展节能、节地、利废的新型墙体材料代替大量的实心粘土砖对保护耕地、节约能源和资源、改善建筑功能,促进我国建材业和建筑业技术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改革的背景下,各省市积极开展了对新型墙体材料的研究。 20xx 年底,省在全省墙体材料革新 “十一五 ”发展的初步规划中指出各地要充分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城市固体垃圾、 页岩、长江淤泥等发展新墙材,到 20xx年末,新型墙材生产比例达到 90%。 据市墙改办制定的 “十一五 ”规划内容,该时期墙材改革的发展目标为: 1)大力发展新型墙材,到 20xx年产量占墙材总量的 95%以上。 2)严格控制粘土实心砖及含粘土砖的总产量和年递减率;到 20xx年基本消除。 3)每年有 20%乡镇达到 “禁实 ”要求,到 20xx年全面实现“禁实 ”。 4) “十一五 ”期间累计节能 80万吨标煤,节地 万亩,利用工业废渣 1300 万吨。 解读以上种种政策,政府过去和将来墙材的改革方向已经显而易见,积极发展利用当地的资源,低能耗、低污染、高性 11 能、高强度、多功能、系列化,围绕着节土、节能、利废、减少环境污染和改善建筑功能的总体目标。 近十年建筑墙体的改革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砖类。 积极发展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废渣,生活、建筑垃圾为主要原料的非粘资源的高掺加量(掺渣率为80%以上)、高孔洞率(孔洞率 25%以上),高强度,高保温隔热性能的煤矸石烧结多砖、粉煤灰烧结多孔砖,以及具有外墙装饰面的清水墙砖。 2)砌块类。 重点发展高强度、高 孔洞多排孔承重小型砼砌砖、带装饰面的砼砌砖、加气混凝土砌块。 要求砌块生产规划化、系列化、装饰化、标准化、模数化、配套化、多利用废渣的方向发展。 3)板材类。 注意解决好施工标准与规范的配套问题。 控制发展小于 15 万 m2/年的生产线,淘汰手工操作生产乡,注重发展即可用作楼板、屋面板等多功能板材。 提高质量和档次,作到轻质、高强、保温、隔热、防火、易于施工、并向复合板方向发展。 综合以上所述,利用粉煤灰生产砌块和陶粒,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2 6 项目 建设 原则 与 实施路线 项目 建设遵循的 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项目区范围内分布有 大量 的煤矿,周边土地为采煤塌陷地,局部土地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地下水位较高,周边区域缺少大量土源或充填物,无法将塌陷土地充填至农业生产需求 高程。 部分废弃村庄 处于闲置状态 ,可以有选择性的进行利用,建立灰场或者工厂。 要根据土地现状选择利用。 2)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原则 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和灰渣资源 ,对空间资源进行整合和控制,体现总体发展原则,统筹利用,评价投入与产出效益,实现项目整体利益最大化。 3)可操作性原则 加强分析和论证,针对 东部发展的情况和 土地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做好市场调研, 结合项目 所 在区域 的基础和优势 ,提出符合实际和可操作的方案,使项目发展整体质量和水平建立在更高层次上 ,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循序渐进原则 项目区土地受煤矿开采影响,当前开采还未结束,整个项目区土地到 20xx 年才能基本稳定。 但是,通过开采沉陷预测可以确定塌陷最终深度,进行前期复垦工作,逐步实现土地复垦和利用目标。 基本做法是在企业、工业园区和区域等层次逐步推进 “资源 产品 废弃物 再生资源 ”的循环利用,以实现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