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中心城区概念规划公示(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新市区分区,高新区-埔前分区,紫金(临江-古竹)分区。 对于五大分区的建设,规划提出如下指引: 旧城分区:积极对旧城实施有机更新,提高城市的建设标准,营造尺度适 当的城市开放空间;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绿地系统,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提高人居环境品质。 新市区分区:创造良好的居住与创业条件,加快都市型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和人口吸纳能力,加强城市社区的服务与管理,促进新市区社会氛围的加快形成。 东源(仙塘-新港)分区:加强与南部市区的联系与协调,适度发展加工制造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休闲业等,增加就业与人口集聚吸引力,持续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高新区-埔前分区:强化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快区内产业置换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营造服务于高新产业 和创新产业空间的平台,加强与珠三角城市的产业协作,提升区域辐射能力。 紫金(临江-古竹)分区:坚持生态优先,在保育生态的基础上,适当发展部分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城镇的服务与管理水平。 同时,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业。 4、生态保护策略 规划从区域安全空间体系、城市系统生态改造、生态空间体系3个方 面提出生态保护策略。 区域安全空间体系策略 合理确定城市增长边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生态文明观念指导下,合理确定城市增长的边界,构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体系,以促进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实现中心城区的可持续发展。 (1 ) 划定生态敏感区,引导城市合理增长 规划将河源市中心城区生态敏感空间分为极敏感区、敏感区、轻敏感区: 极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新丰江水库周围及粤赣高速公路以西至山地结合带的河源断裂处。 该区属重点生态保护区,应严格控制区内建设。 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桂山、梧桐山、越王山 等城区两侧的山地丘陵;柏埔河、埔前河、义容河等河流两侧;205国道马落塘到石光埔段两侧;临江镇内丘陵台地以及源城区丘陵地带。 该区生态敏感性较强,开发建设应加以限制。 轻敏感区以农田及平缓低丘为主,应控制该区开发强度,并引导其内农田、园地与城市绿地系统构成一体。 (2 ) 基于生态敏感区划的城市开发政策分区指引 在河源市中心城区敏感性区划的基础上,划分政策分区,指引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禁止区:规划将范围内的水源涵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和山体等划入城市建设禁止区。 该区以生态保育为主,严格禁止大规模的城市开 发。 城市建设控制区:规划将临近自然保护区或与山体、林地、河流水域毗邻地区,耕地以及乡村地区等划入城市建设控制区。 该区以保护为主,对于区内已开发地区应严格控制建设量;对已破坏的山体水系、植被应有计划地治理或恢复。 城市建设提升区:规划将新市区建成区、旧城区、东源县城、古竹镇区、埔前镇区等划入建设提升区。 该类地区应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并对旧城区进行保护和有机更新。 城市建设优先区:规划将高新技术开发区,东城中、东、西片区等划入建设优先区。 该区应强调生态补偿和环境美化,城市建设过程应与总体生态环境改善过程相辅相成。 附录:社会经济状况 20xx年河源市域常住人口为278.52万人,户籍人口为341.26万人,分别占广东省的2.99%以及4.24%。 户籍非农人口比重为25.08%。 河源市中心城区户籍人口约为46万人。 20xx年河源中心城区从业人口为9.16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口为4.51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口为1.84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口为2.81万人。 20xx年河源市域地区生产总值为264亿元,占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人均GDP为7488元。 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45.5亿元、121 .6亿元、96.7亿元,分别占广东省三大产业比重为:2.9%、0.9%、0.78%。 20xx年河源中心城区地区生产总值约为52亿元,占市域地区生产总值的19.6%。 工业增加值达35亿元,约占市域工业增加值的32%。 河源市域1988年 —20xx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4%,20xx~20xx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7%。 河源中心城区1993年 —20xx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6%,20xx —20xx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1%。 河源市域及中心城区1996年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46.8 ∶ 22.5 ∶ 30.7和37 ∶ 27 ∶36。 经过十年的发展,20xx年河源市域与中心城区产业结构调整为16.8 ∶ 47.5 ∶ 41.7与7.6 ∶ 46.7 ∶ 45.7。 河源中心城区支柱产业为电力、热力的 生产与供应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主导产业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与纺织业。 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看,以谷物粮食为主的种植业比重占了61%,经济作物如水果、蔬菜以及渔业等比重较低。 此外,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林牧服务业比重仅为2%),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薄弱、流通渠道不畅等问题进一步制约了河源中心城区农业的高级化发展。 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看,20xx年河源市中心城区主要行业在广东省区位商大于1的有13个行业,区位商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专用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其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以及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是中心城区第三产业的主要构成。 而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物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基础薄弱,基本处于孕育阶段,发展极为缓慢。 城市系统生态改造策略 建立 “闭合回路 ”式城市生态系统,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闭合回路 ”是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 它通过将城市建成环境的输入/输出循环系统组织,使城市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同时有效提 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使社会向资源节约型发展。 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样的生态结构是河源市核心的个性特征,中心城区应明确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和原则,从水循环、能源保护、交通选择、废弃物处理、空间组织等多个层面进行城市生态系统规划。 (1)对城市输入和输出系统的生态改造 对城市系统的生态改造主要表现在采用绿色能源技术;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资源化;对水循环系统进行生态改造,包括使用雨水回收、中水利用以及天然排水系统;采用生态型建筑等。 (2) 减少城市影响 紧凑型的城市用地和增长模式:对城市的生 态改造一方面在于改变城市的用地和增长模式,使它们的消耗最小化。 中心城区适宜建设用地不到总用地的20%,因此选择紧凑型、较高密度的用地和增长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发展应遵循下列因素:控制增长,增加平均密度,保护开敞空间、 自然空间和城市内部的空地,实行内填式开发和旧城更新。 “分散化的集中 ”——组团型空间规划模式:以生态系统观念为基础的较小规模的开发可以减少城市内部环境负荷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中心城区自然环境用地较零散,有利于形成多个各具特点的城市组团,既减少城市大规模开发对环境带来的严重影响,同时创造了城市的多样性,并起到与自然相结合的作用。 组团之间可通过快速的交通结合在一起,形成 “分散化的集中 ”的空间模式。 生态空间体系策略 以 “绿色矩阵 ”构建地域整体生态网络,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绿色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