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新农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程建设所需的主要建筑材料,钢材可从本地或 **采购,水泥可由附近的常山、江山生产企业供给,砂、砂砾和碎石本地能供应,各种材料来源有保障。 ( 3)施工条件有保障。 本项目建设地址位于县城 **新区东南侧,西南侧接 205 国道,北邻 **东路,交通便捷,施工所需水、电供应有保证。 **有着丰富的建筑建设经验,具有合格的建设队伍,施工设备配套,能够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 9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项目选址 根据《 **县城市总体规划( 20xx2020)》及《 **县 **新区二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新村选址于 **新区东南侧区块。 该地块东北邻建设中的 **县消防大队,东南面为自然山体,西南侧接205 国道,北接 **东路。 地块地处 **县城的南主入口,交通便利,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建设条件良好,能较好体现新时期 **山城“城中村”的农民新村风貌。 项目建设条件 自然条件 区位条件 **县地处 **人民的母亲河 —— 钱塘江源头、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 界于东经 118176。 01′ 15″~ 118176。 37′ 50″、北纬 28176。 54′ 30″~ 29176。 29′ 29″之间, 是连接浙西、皖南和赣东北的要冲,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功能保护区。 县城城关镇位于县域东南部的马金溪畔,南距 **机场 80 公里,北距黄山机场 115公里, 205 国道和建设中的黄衢南高速公路贯穿南北, 17 省道和规划中的杭新景高速公路及衢景九铁路从城南横贯东西。 城关镇是 **县人民政府驻地, 是 全县 的交通枢纽 和 政治 、 经济 、 文化中心, 交通便捷,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气象与水文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 10 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 ℃,历年平均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 极端最高温度达 ℃( 1967年 9 月 8日和 1971年 8 月 1 日),极端最低温度达 ℃( 1967 年 1 月 16 日)。 年均降水量 1762mm,历年最大降水量为 mm,雨量一般集中在 46 月份 ,以春雨、梅雨为主,洪水期在 56 月。 7 月下旬到 9 月中旬是干旱期(主要是伏旱、秋旱),气温较高,降水量少。 马金溪穿境而过,水资源丰富,但季节变化明显。 全年平均日照时数约为 1900 小时,无霜期长约 250 天。 地形 地貌 **县属浙西山地丘陵区,境内崇山峻岭,群山连绵,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 县域 总面积 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 平方公里,占 %;山地面积 平方公里,占%;河流、道路、水库等 平方公里,占 %。 江西省的怀玉山脉,从西南向东北伸入境内的苏庄、杨林、张湾一带;天目山的余脉白际山,从北向南横亘在县境北部。 地势大致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主要有白石尖、石耳山、莲花尖、南华山、千斤塔顶、乌云尖、大阴山等 21 座,其中东北的白石尖为最高峰, 海拔 米。 工程地质 **的土壤以黄壤和红壤为主,因长期受气候、植被和成土母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大致可分为四类: ①砂质土。 主要分布在河谷溪旁的冲积地带,地形比较平坦,包括马金、音坑、华埠、池淮等地区,经过多年垦殖,多数已改为良田,土质肥沃,通透性好,宜种水稻、棉花和春花等作物。 11 ②粘质土。 主要分布在低丘山垅交错地形区,黄壤分布广泛,在海拔较低的丘陵地有大片红壤出露,适宜种植茶叶、油茶、油桐、毛竹、柑橘、生漆、果木等经济林木,也可种植杂粮。 ③香灰土。 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地,有利于 生长松、杉和杂木林等。 ④部分山顶陡坡地区,属不宜植物生长的白石土、花岗岩。 根据现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划分, **县地震烈度属6 度区。 根据规范要求,本项目按 6 度抗震设防。 基础设施条件 ( 1)交通条件 本项目位于 **县 城 **新区,西南面邻 205 国道,东北侧接 **新区主干道 —— 开元路和 **东路,交通十分便利。 ( 2)供水、排水条件 项目供水取自 **东路 市政供水管网,水源由 **县自来水公司提供。 自来水厂现日供水能力为 3 万吨,正在建设中的城市供水工程完工后 , 日供水能力将达到 5 万吨,完全 能满足 项 目 用水 需求。 项目区排水采 用雨污分流制, 生活污水通过化粪池二级生化预处理达到排放要求后,沿污水支管汇集至 **东路 污水干管,接入城市污水系统;雨水经管道收集后就近排入 **东路雨水干管或205 国道排水沟,最终排入 芹江。 ( 3)电力和电信 项目区东北侧 **东路敷设 有电力、电信等工程管线,项目用电、通信等可直接引入。 12 社会经济条件 20xx 年 **县进行乡镇区划调整后,现 辖 18 个乡镇 、 449 个行政村 、 1388 个自然村, 20xx 年 末 总人口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万人,占 88%。 20xx 年全县实现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人均达 10751 元;财政总收入 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 23257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4811 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外贸自营出口 4030 万美元 ; 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根据 《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 **县将围绕基本建成生态县和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两大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两大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 推进改 革开放 和 统筹发展, 推动发展模式、发展措施创新,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着 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全面建设 “ 平安 **” , 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力争到 20xx 年,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63 亿元,基本建成有活力的生态经济强县、有魅力的生态城市及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 综上所述,本项目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配套,经济社会条件良好,完全具备各方面的建设条件。 13 项目建设方案 总体方案 总体布局原则 本项目在进行总体布局时遵循以下原则: ( 1)总体协调原则。 综合考 虑项目与 **城市整体环境的协调,注重与城市道路网结构、公建及住宅布局、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居民活动的有机联系。 ( 2)以为人本原则。 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努力创造平等、自由、轻松的交往环境,促进居民邻里和谐交往,营造一个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生活栖息场所。 ( 3)生态和谐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范,传承地域文脉,营造功能合理、结构清晰、生态和谐、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 ( 4)综合最优原则。 追求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合,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长远和当前之间的关系,为项目区的有序开发、 社会化管理和分期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总平面布置 依据 **新区的总体规划布局及项目区的周边道路和环境情况, **新村总体布置成“一轴”形态,即新村的主干道由北向南贯穿整个地块,承担区内主要的人流及交通流,同时作为主要的景观和绿化轴线。 村民住宅沿主干道两侧排列,并分为 7 个居住 14 地块,住宅均为二联别墅。 在地块西北侧 **东路沿线规划公共设施用地,用地面积 公顷,总建筑面积 20950 平方米。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用地面积: 86667m2; 安置总户数: 277 户; 建筑占地面积: 30400m2; 总建筑面积: 86755m2; 道路面积: 16500m2; 建筑密度: %; 容积率: ; 绿化率: 27%; 总投资估算: 万元 (不含民房自建投资 万 ); 建设期: 23 个月( 20xx 年 2 月 20xx 年 12 月)。 民居建筑方案 民居建筑以联立式(二联)为主,追求淡雅清新、含蓄大气的建筑风格,造型多样、功能合理、材料协调,运用坡顶、大型景观阳台等建筑元素。 每一建筑单体根据其所处的位置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人的视觉感受确定体量和高度,保持建 筑与环境、建筑与人的和谐关系。 建筑立面采用淡雅的外墙面、清灰屋顶、页岩、片石饰面和局部喷涂组合,使建筑立面产生丰富、柔和、协调效果。 民居总建筑面积 86755m2,布置 277 户,分大、小两种户型。 大户型 135 户,占地面积 120 m2;小户型 142 户,占地面积 100 15 m2。 民居建筑均为三层结构,局部有半地下室,顶层设阁楼。 建筑间距按 1 比 1 控制,局部地块放宽到 1 比 ,在实现紧凑用地的同时保证每户都有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通风条件。 村民自备车库采用半地下停车方式,每户配置一个车库。 配套工程方案 道路 区块道路系统布置成“鱼骨状”路网结构,充分借助周边的城市道路,使区块具有较好的通达性,以 **东路作为区块对外交通的主要出入口。 道路系统分干道和巷道两级,干道是内外交通的主要道路,也是区块发展的重要轴线,在区块的整个交通系统、景观系统和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巷道是具有农居特色的宅前道路,起着居民出行与驻足的作用,同时也是景观渗透的通廊。 干道红线宽度 7 米,横断面采用一块板形式,两侧设置 米宽的人行道,并结合空间要求进行展宽。 巷道红线宽度 米,横断面也采用一块板形式,根据农居点的特殊性 可在两侧设置 1米宽的人行道,并结合绿化系统及空间尺度灵活设置,追求舒适、安全、宜人。 区块道路系统采用尽端式道路网,在满足通畅、便捷、安全、舒适的前提下,以最短的交通距离和最小的道路面积解决居民的出入交通,同时为消防、急救车辆提供必要的通道和回车场地。 绿化 16 本项目区注重绿化系统的连续性,从外部向内部渗透,形成连续的、完整的绿化体系。 整个绿地系统由“点”、“线”、“面”构成,“点”即住宅前的孤植绿化树木,“线”即沿路林荫道、带状绿化,“面”即区块中心绿地(在新村中心地块布置绿心 1792平方米)。 区块中心公共绿地以敞开绿地为主,并点缀广场、小品等,形成活泼多样、互相渗透的绿化环境。 布置各具特色的绿化树种,增强可识别性,绿化基调树选用当地适生的景观树种,草坪、灌木与高大乔木相结合,加以硬地铺装活动场地,形成层次丰富的绿化、休闲环境。 区块绿化系统注重引入山体绿化景观,以区块中心绿地为基质,通过带状绿化引导生态廊道,构建生态系统。 在干道西侧居住用地,采用构建“十字型”带状绿化廊道,引入山景和中心绿地;在干道东侧居住用地,以山体为对景,呈放射状引入多条绿化通廊,并通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