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公司绿色安全食品流通(物流)体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龙头”企业对分散的农户发挥引导、组织、服务的功能,推动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向市场经济和集约方式转变。 18 然而,由于受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农副产品产业化起点低,发展慢,真正能在农副产品产业化经营中担当“龙头”角色的企业不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 菜农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而且往往是兼业菜农,千家万户分散性的经营格局,随意性的种植制度,不确定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很难与销区建立相对固定的供货渠道,占据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小生产很难与农副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对接,矛盾越来越突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营养意识和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对农副产品高营养、无害化的要求与日俱增。 然而,在目前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方式下,高毒农药和农副产品“农残”及其他有害物质,难以做到更有效的监控,很难适应日益强烈的高营养和无害化要求。 6. 信息不畅,产后环节薄弱 面对全国开放性的农副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必须强化市场信息意识,在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下发展农副产品生产,且不可沿袭那种今年种菜看上年的传统做法,不然很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据传媒报道, 1996 年海南岛数万公 顷是蔬菜因北运销售亏本烂在地里,众多包地雇人种菜的个体老板败走海南。 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北方节能日光温室发展迅猛, 1996 年达 10 万 hm178。 以上,冬季果蔬价位大幅度降低,海南生产的冬茬果蔬恰好与北方节能日光温室的冬春茬果蔬同期上市,自然就运不过来了。 而四川广汉等地的大面积秋冬菜莴笋却畅销“三北”地区,因为他们对 11 月至翌年 3 月莴笋短缺的北方市场瞄得很准。 由此可见,市场信息准确是取得农副产品生产高效益的前提,但目前我国根本无法做到。 此外,我国农副产品产后处理、包装、运输及贮藏和加工技术不完善,加工附加增值能力较弱。 19 7. 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由于我国农副产品生产的规模相对较小,粗放的生产管理决定了我国的农副产品生产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如我国绝大部分的农副产品研究所都集育种、繁种和销售于一体,这样不但形成了条块分割“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病,更容易造成重复低档次的研究而浪费有限的科研经费。 另外,由于我国正处在体制的转型期,农副产品生产的技术推广信息系统还未健全,推广人员的责权利不清,没有充分调动起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造成农业教育、科研与技术推广相脱节。 同时也影响了农副产品产区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社会化服务。 城市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变化促使食品需求向安全绿色方向发展 消费需求是生产供给的原动力。 消费需求的产生以及消费者行为取向的变化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贝克尔的家庭经济理论揭示,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使用自己拥有的经济资源追求效益用最大化的行为,其效用的大小是按照消费偏好次序确定的。 然而,消费偏好和“效用”的含义将因收入水平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最大化行为的方向要受到收入的强有力制约。 在家庭收入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其效用函数也会随之改变。 随着旧的消费项目产生的边际效用不 断下降,消费偏好也不断发生转移,直至达到新的收入水平限定的最大效用。 恩格尔按照不同需求对人们的重要程度,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每一层次又包含了对同属下一层次不同商品的需要。 因此,需求结构就是按照人们需要等级的先后次序排列的有机构成。 当收入有限而不能满足所有的层次需要时,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则,人们自然倾向于将有限的收入首先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 随着 20 收入增长,人们也自然倾向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把增加的收入用于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 这一需求变动规律是建立在恩格尔法则基础上的。 在 城市居民家庭消费结构中,食物处于最基本的地位。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食品支出也有所增长,但满足于总支出增长。 因此,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将随着收入增加而下降。 然而,对于分析家庭食品消费结构更为重要的现象是,在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的过程中,食品消费结构也将在效用最大化规律支配下发生变动。 变动的基本方向是,从满足以热能需求为中心的基本生存需要向以满足营养为中心的健康需要转变,即从满足数量的低水平需求向追求质量的高水平需求转变。 应当肯定,食品的安全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存在于生活水平由低向高 变化的全过程。 但安全性是相对概念。 衡量安全度的标准是随着收入增长而提高的。 一般来说,避免对身体的显性和速发性危害(如急性中毒等)的消费行为在解决温饱过程中就已经存在;而对于防止隐性和累积性危害的意识则往往产生于满足温饱需求之后,并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日益强化。 这一变化过程是与恩格尔系数的变动规律相一致的。 绿色安全食品的安全性标准要高于普通食品的卫生标准,主要是相对于隐性和累积性危害而言的。 因此,对绿色安全食品的消费需求应产生于解决温饱之后,即当有益于健康的效用超过满足温饱的边际效用,对绿色安全食品的消费需求 也既随之产生,并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逐渐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消费倾向。 此外,中国城乡之间、城市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城市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出现显著差异。 相对于平均消费水平 21 而言,大城市居民和较高收入阶层的食品消费结构超前变动,这正是中国当前总体收入水平不高的前提下,绿色安全食品市场需求能够产生并快速增长的一个原因。 人们对农副产品的需求更加注重整洁、美观的外形,精致悦目的包装和装饰,并开始追求产品的营养价值、保健效果,以及优良的口感风味、无污染、食用安全等更高层次的消费目标。 农副产品生产也将从 过去以追求数量增长、满足社会需求量为主,逐步向高产、优质并重,使产品向具有更高的附加值方向转变。 中国农副产品产品质量的提高,使一批优质新品种农副产品走俏市场;精细农副产品所占的比例逐步提高,优特农副产品等一批高档的时尚农副产品开始进入市场,并有逐步发展的趋势。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率先实行蔬菜产品分级整理、净化包装,开始推行“净菜上市”。 为提高农副产品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进入 90 年代后,农业部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明确了无公害农副产品的标准。 目前,全国累计有 5 大类 630余种产品获得“绿色食品” 标志使用权。 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使得农副产品消费习惯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 其一、在外就餐比重的增加,农副产品购买客户群由普通城市居民向餐饮行业企业转移。 其二、对农副产品购买环境和便利化的改善要求,这也造成了以超市、便利店为代表的城市新兴零售商业的迅速发展,并在农副产品销售供给方面迅速占领了一席之地。 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传统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发展滞后 现有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立在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基础上,包含了“生产 产地市场收购 销地市场批发 零售”等环节在内的流通模式。 由于体系自身的局限性,已经不能够适应 农副产品生 22 产和消费对于流通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大城市的绿色安全食品消费和流通而言,暴露出诸多问题。 分散生产与城市集中消费、全年消费需求与季节性供给之间的矛盾给农副产品流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无论是“从地头到城市批发市场”的长途贩运,还是“从批发市场到居民餐桌”的最后十公里短距离运输,当前的农副产品流通方式都存在很多局限性和不足。 当前批发市场主要能够提供的仅仅是一个交易场所,而相关的仓储、保鲜和加工服务功能薄弱。 况且即使市场能够提供相关配套服务,但由于个体批发商资本实力有限,利用这些设施进行农副产品保鲜储存和 加工的能力十分匮乏。 有数据表明,中国果蔬由于产后损失巨大和水果贮藏能量低,每年造成 750亿元的损失,相当于全国 2亿多果蔬农民年均少收入 300 元。 据不完全统计, 2020 年我国水果与农副产品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而另一方面,我国果蔬的产业化水平低,采后分级、包装、贮藏保鲜、冷链运输和精深加工发展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据调查,我国水果产后损失为 20%~ 25%,农副产品产后损失高达 30%左右,而欧美发达国家仅为 %~ 5%。 较高的市场经营风险与微观经营主体承担风险能力较弱之间的矛盾。 由于有众多批发商的参 与和竞争,农副产品流通中的批发环节呈现完全竞争的市场态势。 某个时间某地对某品种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是一定的,然而分散而经营独立的单个批发业主即产品供给者却无力去影响对该种农副产品的总供给,这使得农产品的批发环节市场风险被扩大化。 而众多的批发业主大都来自于农民或者城市中低收入者,无论是资本实力还是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都很弱,自身承担市场风险的 23 能力也相对较弱。 为了降低风险,批发业主只能通过减少批次的购销量来实现,这使得当前大多数批发从业者的经营规模仅维持在“养家糊口”的层次上。 市场规则不完善、秩序混乱与对食品安全和 食品稳定供给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和食品稳定供给的需求被提升到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上来。 然而,与这一需求相对应的却是以“脏、乱、差”而闻名于世的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 这一矛盾的根源,是与当前市场经营主体弱小、市场发育不完善和流通模式落后分不开的。 日趋严重的农产品污染令人触目惊心,更使许多人谈吃色变。 今年沈阳的一项检测表明,韭菜的农药残留超标达 500多倍。 武汉市农业局对市场上 7 种时令农副产品的农药残毒连续检测了 9个月,结果几乎半数农副产品 残留有机磷,有的超标 50%,有的甚至超标 70%。 事实上,食品污染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已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说,近 10 年来,我国对国际市场出口的冻肉、鲜蛋、鳗鱼、农副产品等农产品,发生被扣留、拒收、退货、索赔以至终止合同的事件已屡见不鲜,一些大宗农产品因此而被迫退出国际市场,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农药残留超标。 发展滞后的批发流通环节与先进的连锁超市零售环节之间的矛盾 以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为代表的诸多国际零售业巨头开始抢滩大中城市的食品终端市场,而国内的知名企业 如上海华联、北京超市发等也不甘落后,甚至将触角深入到中小城市。 可以预测到,在未来几年内,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农产品零售环节将出现像发达 24 国家看齐的革命性发展。 而当前批发市场的发展和批发环节的传统经营模式肯定不能适应于零售环节的快速发展,制约着农副产品流通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规模和组织化程度低下的批发经营者与大型企事业单位对农副产品的团购需求者之间的矛盾 不仅仅是连锁超市和大型零售企业对食品的批发环节提出更高要求,都市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团购需求也要求批发环节的经营业态以独立法人的组织形式与其相 对应,以满足这些集团客户对合约供应、增值税及现代化物流管理的需要。 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城市居民对绿色安全农副产品的消费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现有的流通体系下,绿色安全农副产品的品牌识别和检验控制者主体缺失。 一方面,分散的生产者、批发商和消费者难以承担此重任,这是巨额的交易成本使然。 而当前批发市场的主要功能仅仅在于提供农副产品交易的场所而已,在农副产品的品牌识别和检验控制方面难以发挥效用。 造成这种情形根本原因在于,绿色安全农副产品的流通效益难以实现组织内部化,流通商运销绿色农副产品的成本与效益不能够对等。 但是城市居民的市场需求是客观存在的,由此诱导着新的流通模式的产生。 出口方面,现有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致命的。 这将在下节中详细分析。 中国农副产品出口与行业发展 我国农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由于缺少强大的农副产品流通企业,农副产品的比较优势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国农副产品出口的总量一直不到全国农副产品总产量的 1%, 25 这既与我国质优价廉的农副产品生产供给状况不符,也与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进程中庞大的国际市场需求潜力不协调。 当前农副产品出口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点: 绿色、有机农副产品产 业发展滞后 ,忽视了以质取胜战略,不能适应越来越严格的农产品出口检验检疫措施 有机农副产品与绿色农副产品的显著差别是前者在其生产、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合成物质 ,后者则允许有限制地使用这些物质。 因此有机农副产品的生产在环境和技术上的要求比绿色农副产品要严格。 以日北京市场为例,绿色农副产品、有机农副产品已成为日本农副产品进口和消费的趋势 ,日本政府也已颁布了有机农业的生产标准 ,并不断加强对进口农副产品的卫生检验。 2020年 12月 11日 ,日本厚生省发出通知 ,修改了对中国产鳗鱼、鳗加工品、鸡肉、花生、双 壳贝、紫苏、芦笋、豌豆的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及细菌检验标准。 这表明中国对日农副产品出口面临的门槛在逐步抬高。 针对目前的形势和趋势 ,中国应加强农副产品出口管理 ,尤其要推广绿色农副产品和有机农副产品的种植、加工和出口 ,把降低农药残留量作为扩大农副产品出口的突破口 ,实施以质取胜战略。 同时 ,中国检验检疫部门也要根据国外进口农副产品的技术标准 ,加快建立中国农副产品出口的检验检疫网络 ,严把农副产品出口质量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