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研究(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贷分离,成立了贷款审批委员会,以防范贷款风险。 强化了内部稽核监督。 为贯彻赢利的原则,各行均开始撤并亏损的机构和裁减冗员 :积极探索按业务量按效益高低的按劳分配制度。 所有这些对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硕士论文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研究是我国金融企业的骨干,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金融支柱。 (2)新兴商业银行 本文所指的新兴商业银行主要包 括两类银行机构 :一类是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均非国有商业银行,而且经历了规范的股份制改造,自成立之日起就基本上是以单纯的商业银行面貌出现。 另一类是地方性的城市商业银行,它们是在各自区域的城市信用社基础上组建而成的,目前发展迅速,是渐趋显著的地方性金融力量。 由于要在四大银行垄断形成的“夹缝中求生存”,承担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不具有的生存发展压力,因而这些新兴商业银行从一开始就注 重按照标准的现代商业银行管理运营模式确立内部管理机制、规范银行运作,基本上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结构,产权清晰、制约力强。 它们虽然得不到政府补贴,但不承担国家政策性贷款业务,很少有政府干预,在企业利润最大化和生存发展的行为目标指引下,管理严密、机制灵活、经营规范、服务完善,利用竞争手段开拓市场,其行为特征的市场化和竞争性远较国有商业银行为甚。 新兴商业银行已成为我国金融机构中最具有活力的群体。 (3)外资银行 外资银行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稳步发展,不仅机构数量增加,而且业务量也得到了增加。 截止到 1999年 底,已有 22 个国家的 87 家外资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在我国境内设立了 182家营业性金融机构。 其中合资银行 7家、独资银行 6 家、外资财务公司 7家、外国银行分行 157 家。 此外,有 38 个国家和地区的 166 家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设立了 248个代表处。 外资银行在我国的资产总额为 12 亿美元,贷款总额为 亿美元,存款总额为 亿美元。 外资银行在我国的资产虽然不足我国金融资产的 2%,但其外汇贷款业务却相当于我国外汇贷款的 20%,目前,外资银行的外汇贷款余额己达 222 亿美元。 在这 20 年外资银行在华发展过程中, 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中的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也逐渐加强。 在 80 年代主要表现在设立一些在华代表处或营业性金融机构,主要是以收集和分析我国金融业基本情况为主,业务也局限于外汇业务,客户主要是以外资企业为主。 而到了 20世纪 90 年代,外资银行的业务面扩大,机构数量也随之增加,特别是 1996 年开始,我国允许部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的竞争触角开始进入长期以来的中资银行垄断范围。 经过 20年的改革开放和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银行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强,这种竞争是先国有商业银行与非国有商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 商业银行 )展开竞争,而后逐渐扩大到外资银行的。 特别是在我国成功的加入 WTO 后,硕士论文商业银行竟争战略研究外资银行在境内享受“国民待遇”,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也必然日益加剧,中国银行业市场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商业银行竞争者的优劣势分析 正确选择竞争战略的前提是对竞争对手进行详细而客观的分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因此,对商业银行竞争者的优劣势分析就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国有商业银行与新兴商业银行的比较分析 (1)规模与效率的比较 在规模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无论是在资产总额还是在贷款、存款 总额方面都占据有绝对优势。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显示, 20xx 年全国金融机构资产分布为 :国有商业银行为 %,各类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 ,占 %。 在机构和人员数量上,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总分行制,分支机构多,平均每行有800一 1000 家分支机构,各自的员工也在巧一 60 万人,在国内基本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网络服务体系。 而新兴商业银行主要在局部地区和少数大城市才会对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压力。 在资本规模及其充足性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作为后盾,有资本金补充机制, 1998 年财政通过发行 2700 亿元特别国债来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 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则无此优惠政策,除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和民生银行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本金外,其他银行大都只能通过私募扩股、留存收益、股东以部分红利转注等渠道补充资本金。 为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国家专门成立了四个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等。 相比之下,新兴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遇到国内外经济和金融波动,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必然首先受到冲击,甚至破产倒闭。 在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方面,新兴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虽然规模较小 ,但其资产负债率较低,不良资产比重较少,呆滞账较少,资本充足率较高,历史包袱轻。 由于实行股份制,经营机制较为灵活,员工的积极性较高 :机构小,人员少,容易采纳先进的经营管理办法和技术。 新兴商业银行在经营效率和赢利能力上的相对优势,使其拥有潜在的市场竞争力,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实力方面具有大而不强的特征。 13 (2)经营机制和发展战略的比较 新兴商业银行是按照相对规范的股份制组建起来的,其一开始就按照商业银行制度进行管理,经营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 其实行资产负债管理,不受政府的行政干预,也不受制于信贷额 度计划管理、政策性贴息贷款等硕士论文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研究方面的指令性计划,产权明晰,经营机制相对灵活。 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确立了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目标,逐步引进竞争机制,调整发展战略与经营策略。 其在政策上得到了国家的保护和支持,但其在产权制度方面的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仍保留传统的经营模式,产权问题及由此引起的经营效率低下与不良资产问题降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真实竞争力。 近年来各商业银行通过改革重新确定了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经营管理的重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规模发展的同时强调资产结构调整与质量问题, 但没有把效率与效益放入战略重点之中,从而未能改变国有商业银行大而不强的竞争特征。 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针对自身的发展特点,在加强经营管理、建立内部竞争机制的同时,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策略,普遍把负债规模扩张作为其发展战略的重点,强调存款立行与区域机构扩张,并把上市纳入经营计划。 如招商银行就把技术创新与领先作为其核心竞争力,确立科技型银行战略。 中、外资银行的比较分析 (1)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与内控制度优势。 长期在市场竞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国际型银行具有高度完善的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其己形成成熟的经营管理组织 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经营效率高,风险管理能力强,拥有制度优势、成本优势、管理优势和效率优势。 相比之下,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则处于劣势,产权制度不清,竞争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与激励机制,内控制度不完善,经营效率低下。 而新兴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创新不足,尚处于探索与成长发育阶段,没有形成有效的、稳定的经营管理模式。 (2)资本实力、资产质量与盈利性优势。 资本实力、资产质量与盈利能力是构成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大银行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其在母国市场和国际市场都已形成相当强的国内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 其在 资本实力上拥有规模雄厚的资本来满足国际银行安全性标准的资本充足率。 而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资本充足率普遍低于国际银行监管的标准。 资产质量差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 而外资银行在长期的市场经营中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风险评估与控制制度。 外资银行竞争的目标逐渐从以规模为目标转向以资产质量与盈利性为目标,对资产实行科学规范的质量分类和高透明度的质量信息披露,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具有极为显著的质量优势。 由于资产质量差、经营效率低、经营成本高,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非常低,在这方面外资银行显然具 有明显优势。 (3)多元化与国际化优势。 在普遍的金融改革 与自由化之后,西方商业银了吹士论文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研究行尤其是跨国银行普遍推行了多元化、综合化或全能化战略,按照客户的需求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业务范围包括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甚至非银行业务,通过业务全能化弥补了传统银行业务盈利性下降的压力,提高了整体盈利能力。 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 14 与经营,在利率幅差不断下降和企业经营不景气的经济背景下,削弱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从而降低了与国外银行进行竞争的能力。 在经济国际化与金融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国外商业银行加速了国际化步伐。 其一方面通过全球范 围的服务提高了银行的国际声誉与国际地位,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资本边际效率而增加了盈利来源。 我国商业银行除中国银行历史上作为外汇专业银行拥有较为广泛的全球网络外,其他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基本上局限于国内,影响了其国际地位与国际竞争力的形成与提高。 (4)技术与创新优势。 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是推动战后西方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力量。 技术进步是银行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 与技术进步相关的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改变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手段及结构,加深了金融服务的市场细分,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 外资银行在技术能力 和产品创新能力上有明显的优势,在中国加入 WTO、金融服务逐步开放以后,外资银行将主要利用其先进技术包括网络银行技术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尤其是零售银行业务,以弥补在华机构网络不足的劣势,发挥其技术领先优势和成本领先优势。 而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传统的手工操作提供银行服务,除少数中心城市和个别银行电子化程度较高外,就全国整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技术实力与国际商业银行相比有较大差距,金融产品创新严重不足。 (5)人才优势。 一方面外资银行拥有许多在国际金融市场从事多年金融业务的金融人才。 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可以利用委以重 任、高薪和出国等优厚条件挖走中资银行的人才,造成银行的业务骨干和优秀人才的流失。 中资银行目前存在着人才缺乏和人才浪费双重扭曲现象,在高层机构大量高学历水平人才一超常拥挤,而基层人才非常缺乏。 因此,在人才的竞争上,外资银行会对中资银行形成强大的冲击。 (6)外资银行目前还拥有一些超国民待遇,包括①在税收上,外资银行享受所得税为 15%,且享有“二免三减”的优惠,而中资银行所得税均为 33%。 ②在收费上,中资银行承担很多社会责任,费用负担重。 ③在监管上,对中资银行的监管严于外资银行。 ④外资银行多为综合性银行,许多金 融创新不必经过人民银行审批,而中资银行任何新业务均必须经人民银行审批,等等。 中资银行具有在位优势和后发优势。 (l)在位优势是指对于某行业的新进入者,刚开始人们总抱有一利,观望心态,公众的普遍接受和认同需要较长时间,而在位者则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 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关系优势,即中资银行长时间经营,与企业、其他银行之间己建立了相互合作的关系,比如往来业务、拆借业务。 而新进入者并不完全具有这些关系资源。 二是门槛优势,即在位者较容易达成共识对进入者实行遏制,提高其进入成本,设置障碍。 (2)后发优势是指后 进者达到同一水平比先进者需要支付的成本更少。 主要体现在 :一是学习优势。 外资银行开办的新业务、先进的管理经验,中资银行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得以掌握运用,而不需要承担与此相关的开发费用和风险损失。 二是平台优势。 中资银行可以利用外资银行发展的经验教训作为发展平台, 15 设计自己的发展战略 :或者在外资银行的先进技术手段上加以创新,可以赶上甚至超过外资银行。 三是精神优势。 后进者承受着巨大的落后压力,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动力。 对于管理、技术、服务均不占优势的中资银行,加入 WTO 后,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不可避免,因而发挥比较优势,扬长 避短对于赢得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硕士论文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研究 4. 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的选择 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其实是一个自觉引入外部竞争者、主动出让市场份额的渐进过程,这意味着我国的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急剧变化,国内的银行业市场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 商业银行要想保持在本行业的相对地位,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竞争战略的选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给我们分析银行竞争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 下面本文将在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框架下来分析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的选择。 国有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的选择 按照对迈克尔波 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的理解,在制度稳定的条件下,某一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应该体现在 :(1)与五种力量发生联系时所处的地位。 (2)金融功能实现的程度。 (3)对金融竞争结构的影响等方面。 但在制度这一金融约束下,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功能实际上被剔除了 :(1)国家控制利率使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广大储户 (供方 )处于侃价优势地位 (低存款利率 ),但相对于国有企业 (买方 )又处于劣势地位 (低存款利率 )。 (2)近似于信贷配给的规模控制无法解决泛滥成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整个国有金融稳而不健。 (3)租金体制下,银行间租金争夺会引致连锁倒闭,并 危机金融体系的稳定。 因此,政府既要严格准入银行市场,又要禁止银行间耗散租金的恶性竞争,其后果是银行业竞争不足。 (4)封闭经济条件下,对外资银行的进入、地域和业务范围的限制使外资银行难以动摇国有商业银行既有的市场地位。 总的来看,按照五种竞争力量的分析,国有商业银行除了对国有企业不具有优势外,其他四个方面都具有“优势”。 但是正如下面将要阐述的,国有商业银行并不具有竞争力。 (l)高成本低效益的小银行劣势组合。 一般认为,某一银行的垄断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