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专升本政治考试重点内容讲解(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员招录工作面向基层力度不减,计划录用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将提高到 85%以上。 【答疑编号 4053,点击提问】 【加入我的收藏夹】 38. 【 正确答案 】 A 【 答案解析 】 20xx年 11月 27日晚,第 l6届亚洲运动会闭幕式在广州市海心沙广场隆重举行。 【答疑编号 4054,点击提问】 【加入我的收藏夹】 39. 【 正确答案 】 D 【 答案解析 】 20xx年 11月 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始登记。 ll 月 l0日,结束入户登记后,再经过 20天的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从 12月起将进入数据汇总和资料开发利用阶段,20xx年 4月底公布这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 【答疑编号 4055,点击提问】 【加入我的收藏夹】 40. 【 正确答案 】 C 【 答案解析 】 20xx年 11月 2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 l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 6次缔约方会议在墨西哥坎昆开幕,为期 12天的会议继续就气候变化问题进行磋商。 【答疑编号 4056,点击提问】 【加入我的收藏夹】 二、简答题 1. 【 正确答案 】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回到实践两次飞跃,其中,认识回到实践的飞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这是因为: (1)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单靠理论本身是达不到目的的。 正确的理论能够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为实践指明方向和道路,提高人们改造世界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 所以,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把理论转化为群众的行动,理论才能转变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获得检验和发展。 人们在实践中得到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是否是真理,或者具有多少真理性,理性认识本身是无法解决的。 只有把理 论应用于实践,看它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才能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认识才能得到纠正,不完全的认识才能得到补充。 即使正确的认识,也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不断吸取新的经验,才能得到发展。 【答疑编号 4059,点击提问】 【加入我的收藏夹】 2. 【 正确答案 】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命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根本目标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桎梏,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促 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答疑编号 4060,点击提问】 【加入我的收藏夹】 3. 【 正确答案 】 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是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的几个环节的有机统一体,它包括: ①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②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③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④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⑤ 建立多 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答疑编号 4061,点击提问】 【加入我的收藏夹】 三、辨析题。 1. 【 正确答案 】 错误。 (1)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区别都是有相对性的。 因为它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也不例外。 (2)事物的变化在一定的范围、意义上说是量变,从另一范围、意义上说又是质变;反之亦然。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就整个事物变化过程来说,它是属于量变,但就事物的这一部分本身来说,它又是质变。 (3)如果把事物变化构范围加以确定,那么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又具有绝对性,否则就会混淆量变和质变的原则区别。 【答疑编号 4057,点击提问】 2. 【 正确答案 】 正确。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感觉了的东西不一定能正确理解它。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由于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 的本质,因而它能更深刻、更准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所以,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 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要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和最初阶段。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同客观事物相接触,这些事物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感觉器官,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于是就相继产生关于这些事物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这就是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直接反映客观事物,因而真实可靠。 理性认识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头脑加工,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认识发生一个质的飞跃,形成概念,然后人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理性认识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面和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以抽象思维的形式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 由于理性认识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因而它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 【答疑编号 4058,点击提问】 四、论述题。 1. 【 正确答案 】 (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开始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在理论上探索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其中关键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十多年来,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断进步和不断深化的。 例如,改革初期,我们破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调节对立起来,把计划经济与指令性计划等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并在实践中付诸实施;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 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并提出要逐步完善市场体系,使改革逐步深化;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都是覆盖全社会的,并提出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的经济运行机制,使市场机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功能大大增强;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在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上进行理论探索的同时,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不断扩大市场调节,增强市场机制的功能,坚持改革开放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① 在农村取消人民公社和统购统销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革农村流通体制,加快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进程。 ② 为了加快国有企业进入市场,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③ 调整和放开价格。 针对各种不合理的比价和差价关系,采取了先调后放,调放结合的措施,逐步减少计划定价的产品种类,初步确定了商品价格的市场形成价格机制。 ④ 改变统购包销的单一流通形式,建立了多渠道的流通网络。 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商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的流通 体制。 搞活流通体制为各类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资本市场开始形成,劳动力市场对人才流动起了促进作用,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获得迅速发展,为市场服务的各种中介组织大量出现并开始发挥积极作用。 ⑤ 初步建立了宏观间接调控体系,发挥了财政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调控作用;改革了税收体制,发挥了税率对财务分配的调节作用;改革了投资体制,拨款改为贷款,开始主要用经济手段调控投资规模;初步建立和健全了各类经济法规。 ⑥ 发展了对外经济关系,建立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和内陆省会城市,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地带等,加快了国内市场与国 际市场的对接,开始按国际市场的一般规则处理对外经济关系。 实践证明,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好的地区、行业、企业,经济活力都比较强,发展都比较快。 所以,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完全是以 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为基础的,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答疑编号 4062,点击提问】 一、单项选择题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这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 )。 ,最终能够驳倒不可知论的是 ( )。 ( )。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 界统一于客观精神 ,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 ( )。 ,揭示事物发展状态和形式的是 ( )。 ( )。 C.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个别和一般、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关系 ( )。 ,理性认识完全正确 ,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就必须承认 ( )。 ,不属于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是 ( )。 ,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组是 ( )。 、艺术、道德 、宗教、心理学 、道德、逻辑学 、逻辑学、心理学 ( )。 ,都面对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能选择的。 这种观点是 ( )。 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 )。 ( )。 ( )。 要形式是 ( )。 ( )。 ,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个时期主要矛盾的是 (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