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城市总体规划(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2020)文本―― 9 镇区人口 规模 达 ~ 5 万人。 第 18条 市域主要城镇职能 中心 城市 : 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先进制造业基地、文化旅游名城。 二级中心城市: 1. 金坛城区:金坛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服装制造名城和盐化工城市。 2. 溧阳城区:溧阳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苏浙皖三省边界中心城市,以湖光山色为品牌的江苏省重点旅游城市。 中心镇: 1.薛埠镇:金坛市西部以生态休闲为主导, 茶、道教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型城镇。 2. 尧塘镇:金坛市东部以园艺业、商贸流通业为特色的综合型城镇。 3. 南渡镇:溧阳市中部以建材、商贸为主的工贸型城镇。 4. 天目湖镇:溧阳市南部以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为核心的旅游型城镇。 5. 湟里镇:常州市西南部以花木、机电、旅游为主的综合型城镇。 6. 雪堰镇:常州市东南部以阖闾文化、湖滨休闲为特色的旅游型城镇。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xx~ 2020)文本―― 10 7. 邹区镇:常州市西部以灯具、农贸等专业市场为特色 的工贸型城镇。 8.横山桥镇:常州市东部以山水文化、观光休闲为特色的旅游型城镇。 9.孟河镇:常州市西北部以齐梁文化、旅游休闲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 第 19条 一般镇建设指引 一般镇应按照城镇建设标准实现集约发展,合理利用既有服务设施,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进程,逐步完善与其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养老、保障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作为促进健康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城镇空间载体。 第 20条 村庄建设 指引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引导近郊型村庄向城市社区方向发展; 保留集中建设的村庄; 保留杨桥、万绥、桂林、三星等特色村庄,保持其 原生态的江南水乡、历史文化等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和生活形态,使其成为乡村旅游的景观点、服务点和乡村生活的体验点。 第 21条 城镇空间发展轴 全市形成 “ 两 横一纵 ” 城镇聚合发展轴。 两 横:沪宁城镇聚合发展轴 , 是全省城镇体系中沪宁城镇聚合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南产业密集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合 高速公――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xx~ 2020)文本―― 11 路城镇聚合发展轴 , 以 常合高速公路 为依托,东联江阴,经 常州市区东 、 南 部 ,至金坛,西接溧水,是横贯市域东西的一条城镇聚合发展轴。 一纵:镇广线城镇聚合发展轴 , 以 扬溧高速 公路和 镇广 公路为依托,是江苏省城镇体系中新宜城镇聚合轴的一部分,是市 域西部南北向的主要城镇聚合发展轴。 第二节 空间管制与协调 第 22条 市域空间划分 按照人口与城镇发展、土地资源条件、生态要求,将市域划分为农业 发展 空间、 低山丘陵、 林地生态空间 、 水域湿地生态空间 和 城镇发展空间 四大功能空间,进行合理管制。 第 23条 农业发展空间及管制 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和外围城镇 的 周边 , 金坛、溧阳及中心镇外围的平原地区,包括 规划面积 万公顷 ( 万亩 ) 的基本农田区 、 数十万亩一般农田及分散的广大村庄,确保基本农田面积 的保有量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完善 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 设 ,打造常州市都市 重要粮食及菜篮子基地。 第 24条 基本农田保护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xx~ 2020)文本―― 12 《常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xx~ 2020)》划定 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万公顷( 万亩),其中金坛市 万公顷( 万亩),溧阳市 万公顷( 万亩),市区 万公顷( 万亩)。 市区中,武进区 万公顷( 万亩),新北区 5967 公顷( 万亩) , 上述基本农田分别在地域上落实 ; 在此基础上,划定禁止、限制与适宜建设用地区域范围。 上述基本农田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予以严格保护,并列为禁止建设区 ; 不得随意征用 或改作他用 ,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进行挖河、取土、采石、采矿、建房、堆放固体废弃物 ,限制 进行非农业开发建设,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确实无法避让基本农田的,应按法定程序报批。 第 25条 水域湿地生态空间和低山丘陵林地生态空间 及管制 包括江 ( 长江 ) 、 河 ( 京杭 大 运河、德胜河等 ) 、湖 ( 太湖、滆湖、长荡湖 等 ) 等水面及沿岸湿地和山 ( 东部芳茂山、北部小黄山、南部竺山 、 西部茅山、西南部的溧阳南山 ) 等地区均为重要的绿色生态库,应 严格保护, 保障 市域范围的生态平衡。 第 26条 城镇发展空间及管制 按照市域城镇现状和城市化发展趋势,市域形成东部平原城 镇发展区、西部平原城镇发展区及西部低山丘陵城镇发展区。 东部平原城镇发展区:常州市区所辖城镇,规划形成 “ 一城七片 ”的城镇结构,中心城区按照 “ 拓展南北,提升中心 ” 的空间发展战略――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xx~ 2020)文本―― 13 指导城市建设,北部沿长江 18 公里岸线,合理安排常泰过江通道、城市生活岸线、万吨及千吨级港口、水利枢纽、 取 水口等用地,按照 “ 集约化、规模化 ” 思路,加快工业布局的调整,促进旧区有机更新,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创造条件。 中心城区外围城镇建设按 “ 七片 ” 要求相对集中,把七片中心建成经济发达、现代化生态城镇。 西部平原城镇发展区:金坛、溧阳两市城区及平 原区的别桥、上黄、儒林、尧塘、指前等城镇。 促进金坛、溧阳建成两个中等城市,加快发展高科技、无污染工业 ; 打造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的生态型城镇。 西部低山丘陵城镇发展区:主要有薛埠、竹箦、上兴、戴埠等 城镇,主要向生态型、旅游型城镇发展,限制小水泥工业发展,禁止发展印染、造纸、化工等污染 行 业。 第 27条 与周边城市协调 依据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 20xx~ 2020)》等相关规划, 加强 与无锡等周边城市市际绿色开敞空间 的 间隔,划出不少于 2 公里的禁止建设区,防止城市连片发展; 合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有效协调上下游港口分工, 合理 保护 沿江 水源 ,控制 排污口设置;有效协调区域供水、水环境治理 及用地布局。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xx~ 2020)文本―― 14 第三节 交通网络布局 第 28条 交通发展策略 按照国家及长江三角洲的运输通道规划,切实保障运输通道的建设。 引导生产要素的有序集聚,促进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构筑 “ 1 小时交通圈 ” ,覆盖长三角北翼主要城市, “ 2 小时交通圈 ” 覆盖长三角南翼的杭州、湖州、宁波等城市。 按照全省生产力布局和苏锡常都市圈规划,加强与 苏中 苏北的交通联系,形成服务于常州产业总体布局和城镇发展布局,与常州境内运输通道布局相协调的 综合 交通体系,成为产业开发和城镇发展的战略依托。 第 29条 交通网络布 局 加强铁路、公路、航道和机场的建设,建立健全、高效、畅通、便捷、安全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 按照国家、省区域交通网规划,常州市域形成 “两 纵六横 ” 的铁路网络;形成 “ 三纵四横一环 ” 的高速公路 网络 、 “ 五纵七横一通道 ” 的干线公路网络;形成以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等国家水运主航道为骨架、常州港为主枢纽的 “ 三纵 两 横一港 ”水运主航道网络,实现内河航道网络化; 扩建 常州航空港。 构建由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组成的常州市域综合交通体系。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xx~ 2020)文本―― 15 第四节 产业 发展 规划 第 30条 发展目标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构建专业化为基础、高附加值为主导 、 战略新兴 产业为龙头的现代产业体系; 实行 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 ;实现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有机整合,制造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专业分工,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 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 31条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促进农业向高效型、生态型、品牌型和外向型转变,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调整,努力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长三角都市圈优质农副产品供应中心。 第 32条 集中力量发展先进制造业 重点发展新 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具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战略新兴产业;实施龙头企业发展计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创建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向“一核八园”和特色产业基地集中,促进产业集聚――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xx~ 2020)文本―― 16 和规模发展,做强产业链,打造具有主导产品、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特色园区。 第 33条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大力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促进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和品质提升。 重点突破生产性 服务业(科技信息服务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业、金融服务业等)、创意产业(软件、动漫、网络游戏、服务外包、设计服务等)、旅游业(环球恐龙城、春秋淹城、天目湖、太湖湾等),提升商贸流通业(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要素市场、商品市场、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房地产业(旅游地产、科技地产、养老地产等),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全面提升全市现代服务业综合竞争力。 第五节 风景旅游规划 第 34条 目标 定位 1.充分利用常州市域江、河、湖、山等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以观光旅游和商务旅游为主体,逐步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争创国 家文化旅游名城和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2.规划至 2020 年旅游总人次当年达 464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922 亿元,旅游 业增加值 占全市 地区 生产总值的 %左右。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xx~ 2020)文本―― 17 第 35条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规划建设六处重点景区和六处次重点景区。 六处重点景区 为:天宁风景名胜旅游区 、 环球恐龙城现代休闲旅游区 、 淹城遗址公园和西太湖风景旅游度假区 、 常州环太湖湾旅游度假区 、 天目湖旅游度假区 、 茅山旅游度假区 ; 六处次重点景区 为: 市区游憩商务区、小黄山旅游度假区、 清明 — 芳茂山 风景区、溧阳历史文化旅游区、金坛城南旅游区、洮湖(长荡湖)旅 游区。 2.发展人文景观与革命传统观光旅游。 保护和修缮革命先烈瞿秋白 故居 、张太雷 旧居 、恽代英故居 、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陈列馆、常州革命史纪念馆、烈士事迹陈列馆等 ; 保护和修缮常州名人馆藏和故居,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纪念馆、美术家刘海粟美术馆和吴青霞艺术馆、文字训诂家段玉裁故居、经学家洪亮吉故居、清代诗人黄仲则故居、教育家庄蕴宽故居、史学家吕思勉故居、藤花旧馆,以及常州博物馆、书画馆、花木盆景馆、屠一道根雕馆、科技博物馆等 ; 规划建设展现常州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 的 常州名人苑。 3.建设常州旅游集散中心,与 旅游区(点)联网运行,并与江浙沪各大城市旅游集散中心 “ 无缝 ” 对接 ,互送客源。 4.合理布局旅游宾馆、饭店、旅游用品市场等配套设施,开发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xx~ 2020)文本―― 18 第 六 节 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第 36条 市域划分为生态控制区、生态协调区、引导建设区和生态改进区四大生态功能区,各生态功能区按照不同生态 管治 要求进行规划控制。 严格保护沿江地区、沿湖 ( 太湖、滆湖、长荡湖 等 ) 地区、沿河地区、低山丘陵和水库库区等生态敏感区域的生态平衡。 1. 结合水系拓浚 和 新建 , 加强市域内长江、滆湖、长荡湖、天目湖、太湖 之间 的沟通,建立完善的生态 水 网 系统。 2. 完善绿色体系,加强外围生态屏障的建设, 规划建设小黄山、芳茂山、竺山 、 淹城、新芳桥、长荡湖六 处 森林公园。 保护沿江、沿湖 、沿河 等湿地,建设和控制绿 色 廊道:沿长江 原则上 不小于 50 米,“ 三湖 ” ( 太湖、滆湖、长荡湖 ) 原则上 不小于 100 米,主要水库 原则上 不小于 100 米,主要河道 两侧 原则上 各 50~ 100 米。 3. 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建立具有环境保护功能的农业体系。 4. 加强市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 保护好金坛磨盘山和方山以榉树为主的落叶宽叶林。 第 37条 环境保护 1. 治理水污染: 加强 “ 三湖一河 ” 为重点的水环境治理;实施雨污 分流 的排水 体制,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在无法纳入市政管网地区推广小型生态处理设施及综合利用。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xx~ 2020)文本―― 19 2. 发展生态农业:限制化肥、农药用量。 推广农村使用沼气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使用河泥沤肥,改善河塘水质。 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 ISO14000 贯标,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全面推行污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