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调研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如何搞好新时期的农村工作感到比较茫然,无所适从。 二是对农村工作有畏难情绪。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最终都要靠干部来落实。 同时,随着群众民主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对工作的规范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工作中既要符合上级要求和政策规定,又要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身处一线的村干部往往成为农村诸多社会矛盾的焦点,相当一部分村干部不得不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处理各种矛盾中,往往会产生急躁情绪和粗暴态度,甚至选择 “撂挑子 ”。 三是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和长期 “从政 ”思想。 有的村干部对农村干部三年一换届感到不适 应,认为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干完这一届,三年后就换人。 工作缺乏长期计划,放不开手脚,求稳怕乱,谨慎有余,魄力不足。 从能力素质方面看:一是干部选任基础差。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特别是一些文化高、能力强、有 经济头脑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造成村级干部后继乏人现象日益突出,在选拔村干部时往往是 “筷子中间拔旗竿 ”,选任干部文化低、素质差、技能少,活力不足,战斗力不强。 二是干部培训不科学。 对农村干部的培训教育方法陈旧。 在培训内容上,还是 “传统节目 ”唱主角 ——往往是重点强调革命传统和政治理论 教育,而忽视了新形势下农村干部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需要的素质能力的增强。 在培训方式上,往往是 “一贯制 ”、“一刀切 ”、 “一锅煮 ”,不管是村 “两委 ”主干、一般干部,还是党员群众,都混在一起组织活动,学文件、读报纸、看录像,一味灌输,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 从体制机制方面看:一是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 总体上看,村干部工作压力大、负担重,而待遇偏低、离职后又没有任何保障,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相当多的村干部认为,当村干部政治上没奔头,经济上没待遇,普遍存在 “能干的不想干,想干的干不了,正在干 的不愿干 ”的现象。 二是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 现在大部分乡镇党委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保稳定上,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科学合理的村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再加上部分经济贫困村的干部选拔困难,乡镇党委对村干部采取迁就、放任的态度,管理放松、执纪不严,有的还得 “哄 ”着村干部干,更谈不上批评教育了,也滋长了一部分农村干部的投机取巧、唯上浮夸心理。 三、加强和改进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建立健全选拔任用机制,不断挖掘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新的 “源头活水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要选好干部,配强班子。 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把握以下三点:一是要明确选人标准。 在选拔村干部时要重点考察其思想政治素质和发展能力两个方面。 思想政治素质要特别强调宗旨意识、奉献意识和公道正派;发展能力应主要包括科学发展的意识、统筹发展的能力、带领农村致富的能力,以及机遇意识等素质。 二是要拓宽选人渠道。 在坚持政治标准的前提下,要敢于打破身份、籍贯等限制,注重在回乡青年、农民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