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操作实务指南(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人才是办好养老院至关重要的一个先决条件。 它与任何行业、或领域的管理人才有什么本质性区别。 三、养老院的管理人才必备哪些知识条件。 品格修养。 四、为什么养老院不能被单称为医院、宾馆、康复中心、精神病院、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 五、养老院工作人员的基本配置是怎样的。 六、养老院开办的社会规则是什么。 七、普通养老院的最佳选址点应该在哪里。 八、办养老院只要有爱心就可以了吗。 第一章、老年人基本 生活特征 绪论: 老年人的生活特征可以用如下几个字来概括:静、洁、准、稳、温、惬意、随意、规律。 随着老年人脱离单位,解除了工作压力、退出社会主流载体;儿网友 ( 洪枫 ) 倾情为您奉献, : 332985688,个人主页 网友 ( 洪枫 ) 倾情为您奉献, : 332985688,个人主页 18 女长大成人、适应了退休生活;自我活动的时间、空间加大后,心情会逐渐放松下来。 于是,产生心静、思静;行为放慢,生活要求随意,生活习惯规律、社会道德意识稳定„„ 等等好的生活特点。 可是,与此同时,更要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和重视的关键问题是,所谓可怕而绝对无法回避的老年病:比如老年痴呆、心脑血管疾病„„也会随着时间慢慢推延,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悄然降 临在每一个老年人的身上。 甚至包括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明天。 老年病与我们平时生病的概念和含义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后者是人体零件偶然出现故障,或肌体功能暂时被破坏,而前者则是人体到了寿终就寝的阶段了,被理论学家称为成年晚期。 由于,人体这架机器使用了 80年后,必定会像其它所有的机械机器那样,在人类各个不同的身体部位发生不同程度的损耗、老化、消耗而不能再生的必然结果。 试想,我们每一个家庭都会使用各种各样的电器,那些电器,平均使用期限不超过 15年就会因为损耗而坏掉。 如果,不想更新,强行继续使用,就必须不断地进 行维修。 电器可以更新换代,我们的人体生命,目前科学还做不到在原有的一个生命活体上进行更换,而使得灵魂及其精神不死。 如果,可以,那么,张三就决不是张三,而是李四了。 实际上,这正是本书要谈的重点: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老年病暨养老院如何做好老年工作的问题。 因为,如果家庭没有发生什么特殊原因和变因,目前我们国家的正常老人一般不会到养老院渡过老年阶段。 除非老年人自身发生了诸种特别的变化,比如:高龄问题( 80岁以上)、不能自理的问题(瘫痪)、脑病综合症的问题(各种类型的痴呆)、肌体功能持续下降、丧失了劳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 ,使得家庭无人照料,才将老人送入养老机构。 普通养老院脑病老人占据了 90/100以上;一般养老院自理老人网友 ( 洪枫 ) 倾情为您奉献, : 332985688,个人主页 网友 ( 洪枫 ) 倾情为您奉献, : 332985688,个人主页 19 占据了 70/100以上,较豪华型养老院头脑清醒的老年人占据了 70/100以上。 这就充分地说明,无论哪个养老院都会有重症老人,并且,无论哪个养老院都将会有潜伏期老年病人。 所谓老年病,诸如:记性差、罗嗦、道德行为降低、劳动能力下降、固执、任性、自私、焦虑、暴躁、忧郁、约束力差、无休止地重复没有意义的言行、肌体发病频率加快、加重„„。 总之,让年轻人感到老人很麻烦的诸种表现将成为老年生活中的第一大特征。 而 我们前面所谈到的:静、慢、随意、规律„„倒成为老年人生活较次要的而并不是不重要的因素了。 为了尽量避免老年病的蔓延、发生和发展,不让老年病加大社会、家庭、集体的负担。 老年工作和养老工作自然而然被社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那么,为什么要重视老年人生活的特征成为养老院工作重点的原因也就摆在养老工作者的面前。 因为,老年人的生活特征和规律一经发生细微的变化,将预示老年病的发生、发作。 常规指标不稳定,健康状态就会不稳定,健康马上就会出现问题。 老年人得病容易,痊愈难。 按老百姓的话来说:很见功。 一旦生病,即使恢复后, 身体健康指数也会直线下降。 各个老年人的家庭将面临灾难性的打击,养老院也将面临着老人不好护理的重重困难。 不仅加大了工作的难度和深度,老人自己也生活在生不如死的境地中。 给社会、家庭、养老院都造成极大的麻烦和痛苦。 如此看来,劳动强度的加大不是护理老人的关键,对待老人的态度、重视老人的生活规律、保证老年人情绪的稳定、怎样强化自理老人抗压的能力、怎样科学地 服务于脑病老人是养老院最棘手的问题,即如何预防老年病则是养老院工作的重中之重。 网友 ( 洪枫 ) 倾情为您奉献, : 332985688,个人主页 网友 ( 洪枫 ) 倾情为您奉献, : 332985688,个人主页 20 第一节、老年人生活特点的反常规性 早、闲、散、乱是老年人生活中最基本的反常 规性的特质。 早睡、早醒、早吃、早起、早玩、早做。 行为闲散、散漫,生活内容随心所欲、不固定、行为准则不够拘束。 整个生活节奏比年轻人要放慢好几拍。 这就与年轻人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反差。 年轻人是晚睡、晚起、晚吃、不吃、玩晚、拖事。 而养老机构中的服务人员以及管理工作人员又都是年轻人,他们在照顾老年人的生活起居上, 对老年人的特质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就会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引发老年性疾病,导致老年人不好护理,加大护理工作的难度,达不到颐养天年的目的。 针对老年人的上述特征,服务于老年人的第一要素就是,我们在养老机 构中,对于作息时间的安排,必须做到有意识、有计划、有目标地相应提前,形成特定的规律。 比如:由于老年人早醒,早活动,因此,一天中的消耗也比年轻人要开始得早。 那么,开饭时间就要与工作人员的吃饭时间至少错开 30分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 首先:如果,将工作人员的开饭时间与老人的开饭时间安排在同一个时间段,容易造成工作人员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吃饭问题,而不能够较好服务于老人的吃饭了。 特别是那些智障痴呆老人必须喂食,所花费时间相当长。 在喂食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自己的饭已经凉透了,致使他们自己的胃蠕动时间也作了相应 的改变,引起胃病。 这不仅影响工作人员自身健康,同时也损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另外,即使不是智障痴呆老人,由于老年人的牙齿极不完整健康、吞咽系统功能降低,因此他们吃饭也较慢。 工作人员为了不使自己的饭凉,或者害怕食堂开饭时间过了而打不到饭,就会想尽办法要老网友 ( 洪枫 ) 倾情为您奉献, : 332985688,个人主页 网友 ( 洪枫 ) 倾情为您奉献, : 332985688,个人主页 21 人快吃、或者干脆少吃、甚至不吃,等到他们打来饭,自己吃完后,再喂老人。 让老人吃凉饭、饿肚子。 使老年人吃饭必须定时、定量成为一纸空文。 这种行为在养老院中属于严重违反操作规程行为。 对老年人的身体危害极大。 往往会使老人旧病加重,又添新创。 没有胃病的老人容易得胃病、原来 在家吃得多的会变成吃得少、吃饭有规律的老人会变得没有规律,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 早吃饭能够及时让老年人得到肌体能量上的补充,尽快让老年人进入休息状态。 吃完了,也就完成了一天中的首选任务。 有些老年人对于吃饭的问题其实不亚于小孩厌食的状态。 不肯吃、不愿意多吃,吃好吃坏都不行。 有的老年人因为身体素质差,把吃饭当成一种非常繁重的劳动,吃一顿饭会感到极度劳累。 所以,总是吃得很慢,如果不给予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吃,他们将吃不好、吃不饱。 造成营养缺乏症、体质一旦迅速下降,则需要长时间来恢复。 其中高龄老人的健康甚至出现不可 逆性。 早吃饭对老人的健康并不构成威胁,因为,老人总是少吃多餐,一天吃 6餐的高龄老人不仅很多,同时也是有必要的。 老年人的味觉敏感度往往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下降。 如果,饭菜凉了,不仅不能吃,同时也不好吃。 久而久之,老人就不愿意吃,体质自然就会下降。 至于老年人使用的吃饭器皿,要注意将饭碗、菜碗分开使用。 老年人本来味觉就直线下降,除了甜、咸之外的味觉敏感度几乎丧失了 2/3。 不将饭、菜碗区分开来,把饭和菜同时打在老人的饭盆里,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在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不少养老单位在给老人吃饭的时候,将饭和菜同 时盛在同一个饭食器皿中,这样做,菜的味道减淡,饭被菜汤浸泡也成了不知是什么味道的稀糊饭。 这既损伤老人的胃、又容易使老年人胃口大减。 老年人会越来越不肯吃饭,生活质量随之越来越差,直至终止生命。 网友 ( 洪枫 ) 倾情为您奉献, : 332985688,个人主页 网友 ( 洪枫 ) 倾情为您奉献, : 332985688,个人主页 22 另外,要在每一层楼的适当场所或者每一个相对集中的场所设置小餐厅,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饭堂或者食堂。 真正意义上的食堂只合适年轻人或者方便食堂本身的管理。 老人独自用餐非常容易产生孤独感,从而影响食欲。 即便在家中生活的老年人,他们每天同样也都会不约而同地盼望儿女们尽快下班与他们团聚,合家共进晚餐。 或者盼着周末早点到来, 儿女能回家看看。 其实,老年人越老越与儿女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儿女回家往往不与老人有过多的交流,更多的只是吃一餐饭而已。 然而,老人就是到了 80岁,也要亲自硬撑着操厨。 不就是渴望与儿女吃一顿饭么。 要的只是一个家庭的热闹和亲情。 但决不会是要什么异常热闹、嘈杂的大饭店之类的饮食地。 其实,不要说老年人,即使是中年人、比较爱静的年轻人有时候也会受不了长期的饮食环境的嘈杂。 孤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是日常时间,而是“吃饭”和“睡觉”这两个时间点上。 白天,老人可以尽情到外面去寻找自己的亲朋好友或者谈得来的老人解闷 ,只有在吃饭和睡觉这两个时间段上是孤独的。 在高、中档的养老院中,老人往往订的是单间,或者尽管是双人间也不能排除孤独感。 所以,设置一个小型餐厅并不多余。 服务于老年人的第二要素是:常规医疗体系的健康预警标准必须与正规医院同步。 每日必做:量血压、量体温、测脉搏,记录两便(大、小)等事宜。 要求将这几项常规指标制成简易方便的表格来记录并且妥善存档。 以供医生参考老人的基础生活指标,比如:基础压等,借以更好地为老人开药。 注意观察老人的表体状况以及精神心理等情绪性的反应状况。 当医生、护士问诊、管理人员询 问老人精神情况时,要像家人那样对待老人,作一些必要而简单的聊天、谈心、关爱、关怀。 这就与医院有所区别了,保持了养老院医网友 ( 洪枫 ) 倾情为您奉献, : 332985688,个人主页 网友 ( 洪枫 ) 倾情为您奉献, : 332985688,个人主页 23 疗保健、心理保健的助养特色。 特别要注意能够自理的老人是否已经开始进入早老性老年病期,工作人员要注意避免忽视早期老年痴呆症发作的迹象。 比如,有时,因为与某一位健康老人相处久了, 从主观意识上并不感觉这位老人会是老年痴呆症的袭击对象,就对他的情绪、精神状态不重视,以致延误病情。 在养老院里,只注重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病的老人,是极其片面的。 老年人的心理往往极端脆弱。 有些看上去很开朗的老人,其 实,他的情感并不是粗糙的,无意之间也会被伤害,被挫伤。 因为,他们平时表现出来的乐观和坚强掩盖了某种潜在的事实,使得我们忽略了他们的情感和情绪。 事实上,就是再乐观的老人一旦遇到无法忍受的事情,随着他的年龄不断增大,大脑逐渐退化,致使其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不断下降。 这时也会出现与其本人常规表现不相吻合的情况。 所以,无论面对怎样的老人,我们在思想上,都要做到警惕老年痴呆症的防范。 注意低龄“早老期”老人过渡到高龄“晚老期”老人的性格特征的改变。 同一个人的前后两个阶段的性格特征有时候是截然相反的。 工作 人员面对这种老人不必感到意外和措手不及。 当我们冒出:“这位老人平时很乐观开朗的,怎么,他今天的言行那么不可思义。 ”的念头时,应该立刻意识到老人的生理是否发生了变化。 要对该老人改变性格的诱因及时采取化解并实施应对措施。 而不是对其由原来的喜欢、理解转变成现在的讨厌、厌烦和不理解。 倘若工作人员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态度,老人是非常敏感的,会流露出自卑的、暗自伤心的、睡不着觉的不良情绪。 在一般的养老院中,工作人员对待不同老人的各种情绪的表露随处可见。 对痴呆老人的态度和对头脑清醒老人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别,是工作人 员情不自网友 ( 洪枫 ) 倾情为您奉献, : 332985688,个人主页 网友 ( 洪枫 ) 倾情为您奉献, : 332985688,个人主页 24 禁的流露。 老人在低龄化的时候,早就把工作人员对大家的不同态度看在眼里了。 一旦这种事实发生在自己身上,会产生无法忍受、恐惧、害怕、担忧的不良情绪。 为了博得工作人员的厚爱和特别的宠爱,他们会像 6岁以前的低龄儿童离不开父母那样要求工作人员常常陪伴在自己身边。 工作人员有时候会对这种老人感到厌烦。 他们会不理解地想:怎么这些老人这么讨厌,像小孩子一样,不能离开人。 因此,对老人不理不睬。 那么,该老人的健康会因为感情得不到相应的满足而被加速破坏。 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工作品德、职业业务的教育。 另一 方面,我们对老人本身也应该进行必要的安慰,告诉他,工作人员很忙,等有时间再来陪你,叫老人自己坚强起来。 更要警惕老年人的大便情况,如果老人有便秘史或忽然便秘,都要引起高度重视。 老年人 95/100以上血管弹性差,一旦用力排便,往往引起脑血管破裂,造成死亡。 老年人如厕死亡率占有相当比例。 与此同时,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