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必考古诗词及赏析练习,中考必考古文16篇练习(含答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3)上阙中的 惊鹊 、 鸣蝉 、 蛙声 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阙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 疏星 、 微雨 等。 (4)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清新活泼,表现了 作者热爱农村生活 的情感。 词 秋思 刘禹锡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 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 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评析 ]:“秋思”“秋天的愁思”之意。 开头四句写景极力渲染冷清凄凉的气氛,为下文作铺垫,景中带有“悲秋”色彩。 以“断肠人在天涯”点题,表明游子思乡之情。 [赏析 ]:(1)《秋词》中 排云上 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萧杀之气;《秋思》中 枯藤老树昏鸦 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萧杀之气。 (2)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 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 断肠人在天涯 (3)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 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 7.《木兰诗》(节选)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评析 ]:比较“夫”字的含义“岱宗夫如何”(无义)“夫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该诗描写了泰山的高大壮美。 颔联:用夸张手法突出形容泰山的高,因太高,以至于阳光不能同时照 到它的两面,形成一面如同清晨,一面如同傍晚的奇观。 尾联:诗的字面意思是(某一天) 我 定要登上泰山,到上面俯视群山,群山就显得渺小了。 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想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必备心理条件,所以该诗影响深远,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己 —— 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赏析 ]:(1) 齐鲁青未了 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 割 ”字,炼得极好,突出 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6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评析 ]:“感时”和“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 第一句,写国都沦陷,国家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但只要山河还在,就有希望。 后四句,时局动乱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 也隐含一 种厌倦战争,思念亲人之情。 [赏析 ](1)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 望中所见 ,颔联分写,通过 花 和 鸟 两种事物写春天。 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 忧国思家 的感情。 (2)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 ]:(1)“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诗题《石壕吏》,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 人民的同情。 (2)表现差吏的 横征暴敛 和老妇的 悲伤痛苦 ,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 怒 、 苦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抨击石壕吏的凶暴及冷酷,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评析 ]: 颔联写诗人种豆早出晚归的艰辛,虽苦累却满不在乎。 描写了一种月下回归的美妙意境。 尾联表现了诗人要脱离污浊官场归耕田园的心愿,也隐含祝愿自己的劳动能获利好收成。 [赏析 ]:(1)“种豆南 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3)“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 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评析 ]:首尾两联叙事。 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 “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 却是离家。 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 (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颈联所表现的美景)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 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赏析 ]:(1)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 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4)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评析 ]:首联:诗是送别诗,可送别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诗人自己。 尾联:把江水(故乡水)作为给自己送别的友人来写,以这样 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构思独出心裁。 [赏析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表达式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3)诗中描绘过荆门入楚地时所见景色的诗句是: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评析 ]:首联:写诗人到山西村 做客受到热情招待,描写了淳朴的风俗、善良的农民、美丽的风景。 颔联:意境优美而含蓄。 诗句的字面意思是山西村山环水绕,正当诗人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看见前边绿柳飘飘,花团簇拥,一个村庄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现在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豁然开朗,突然生出许多希望(突然想到了解决困难的办法)。 尾联:中“若许”两字表达了矛盾的心情 —— 今后,如果允许的话自己将要在这里隐居悠游了;可是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感能允许吗。 [赏析 ]: (1)一个“ 足 ”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一个“ 疑 ”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 主观感受所致。 (2)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句子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现在作为成语富有生活哲理。 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不懈,会生出许多希望。 7 (3)这首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记叙了当地的风俗以及得到山西村主人的盛情款待 ,也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评析 ]:前四句,写诗人因被贬 23年,受沉 重打击,内心愤愤不平、凄凉伤感。 后四句情调变高昂,一方面讽刺了那些善于见风使舵往上爬的人,另一方面又表示不能如此消沉还得挺起腰板来。 颈联:本意是比喻在自己被贬谪边地好像沉舟病树般奄奄一息之时,有多少人却飞黄腾达爬了上去。 后来引申出“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和真理。 有个成语叫“破釜沉舟”形容做事下定决心干到底宁死不退的意思。 这里的“沉舟”和诗中的“沉舟”不同,“破釜沉舟”中指“凿沉船只”,诗中指“沉没的船” [赏析 ]:( 1)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是: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是: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摆脱现实处境。 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2)“怀旧空吟闻迪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谪居时间的长久,又表明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 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这两句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既感到惆怅 ,却又相当达观。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这两句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 ”形成鲜明的对比。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评析 ]:该诗是怀古咏史诗(以古人古事作题材,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抒发自己的感慨)。 该诗作者(见解)①认为:曹操之败是因为受了火攻,周瑜之胜也是因为用了火攻;火攻的成功又是得力于及时风力相助。 ②孙刘联军失败了。 (用假设的、委婉的、生动形象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来表明。 ) [赏析 ]:( 1)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 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 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 3)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认为 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青。 [评析 ]:首联回顾自己大半生的经历,特别是四年抗元斗争经历。 二、三联抒发祖国即将沦亡、自己虽竭尽全力挽救然而邱峰被俘无力回天的无限悲愤与痛苦心情。 尾联:表明自己誓死不屈以身殉国的必死决心,及对自己为国尽忠为民效命必将留名青史的自信。 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从容就义。 ( 1)“ 起一经 ”和“ 四周星 ”六个字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他因科举而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 风飘絮 ”和“ 雨打萍 ”六个字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 ( 2)诗中运用了双关的修辞 手法,既表明形势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的句子是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表明自己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堪称千古传诵的名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评析 ]:这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中秋词”,是作者任密州知州时写的。 那时,苏轼与王安石政见 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经整五年了。 政治失意,妻子亡故,弟弟远在他乡,诗人十分苦闷,于是借询天问月排遣愁绪。 全篇上阕写景(望月),下阕议论、抒情(怀人),天上人间虚实并述,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 [赏析 ]:( 1)词的上片问 天 ;下片问 月 ;但归根结底是问 人生。 ( 2)词中用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