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河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师应具备的相关知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度; 2. 教师申诉制 度是一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 3. 教师申诉制度是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 30 日内,作出处理。 (二) 学生申诉制度:学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 15 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生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 学生申诉制度的参加人: 1. 申诉人; 2. 被申诉人; 3. 受理机关。 十三、 教育行政复议 (一) 教育行政复议的基本特征: 1. 教育行政复议是一种带有司法性质的特殊的行政行为; 2. 教育行政复议是一种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3. 教育行政复议的对象 只能是具体行政行为,而不能是抽象行政行为; 4. 教育行政复议的申请人只能是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包括教师、学生和其他公民、组织等),被申请人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机关; 5. 教育行政复议执行不适用调解的原则。 教育行政复议:申请人应以书面形式在 60 日内提出复议申请。 十四、 教育行政诉讼 教育行政诉讼作为教育行政法律救济手段,具有如下特点: 1. 主管恒定。 教育行政诉讼的主管机关只属于人民法院,而不属于其他机关。 2. 诉讼专属。 教育行政诉讼只能由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提起,不能由教育行 政机关提起。 3. 被告举证; 4. 不得调解。 十五、 教育行政赔偿 教育行政赔偿特征: 1. 侵权主体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 7 2. 侵权损害发生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 3. 侵权行为源于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行政; 4. 教育行政赔偿主体是国家; 5. 教育行政赔偿是一种法律责任。 教育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由损害事实、侵权行为主体、执行职务的行为违法和因果关系 4 个部分组成。 第二部分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一、道德、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 1. 道德: 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属上层建筑,是特殊的意识形 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人们共同生活,必须以法律来维护稳定的秩序,即以强制性的手段约束和协调人们的行为、人际的关系。 而在法律之外,必须辅以舆论、传统和内心信念,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维持人们的行为规范。 这样一些行为规范的总和,就是道德。 道德在不同社会中表现为不同的行为原则、规范、准则,但它们往往有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一些共同部分,并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道德与政治、法律一样,都是调整人们行为的手段之一。 道德不同于政治、法律之处,在于它依赖于人们的行为自觉,而不带有强制性。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讲究“ 正心”、“修身”、“慎独”、“吾日三省吾身”,都是强调道德的内在感悟和静修养成。 今天实施素质教育,要造就一代“四有”新人,“四有”之一,就是“有道德”。 2. 职业道德 : 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 ( 1) 职业 : 是人们由于社会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职务的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劳动)。 通常说的“三百六十行”,泛指各种职业。 中国古代把职业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两大类。 如孟子说:“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从善恶标 准看,可分为正当职业和不正当职业。 正当职业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所说的职业道德,指正当职业道德。 ( 2) 职业道德 : 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岗位上同社会中的其他成员发生联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职业道德种类繁多,因职业不同而不同,但都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稳定性、连续性,一般都比较简明具体,容易实行,而且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和功利性、服务性(为社会经济生活服务)。 职业道德受阶级道德影响,体现阶级道德的要求;同时,又受社会公共道德约束,体现社会公德的要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体现“为人民服务”精神、集体主义原则和“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要求。 在此基本要求之下,各行各业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公约、守则、责任制等形式,促使职工忠于职守,钻研业务(技术),遵守纪律(秩序),服从 指挥(安排),团结协作,以推动本职业的发展。 职业道德的特点:第一,内容的稳定性;第二,形式和行为尺度的多样性;第三,适用对象的限定性。 3. 教师职业道德 : 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社会、集体、工作等关系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由于所在岗位的特殊性,教师道德行为比别的职业显得更直观、更具体、更全面、更高尚。 因为教师面对的不是流动的顾客和任意的观众,而是相对固定的社会群体(学生),不仅长期置于这个群体的注视之下,而且还会影响这个群体的 健康成长。 在这个群体的背后,还站着另一个更庞大的群体(家长),他们对教师抱有极高的期望,要求教师能成为子女成 8 长的楷模。 在今天,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还影响到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道德素质水准,不仅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加强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 教师职业道德 (一) 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是,教师职业道德既不是人自造的,也不是上天或神的 意志,它的本质蕴藏于反映社会生活的教育实践中。 1. 教师职业道德产生于教育实践,是反映教育中人与人的关系的教育意识。 2. 教师职业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3. 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实践精神。 (二)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1. 具有特殊认识的功能。 表现在: ( 1) 教师职业道德在认识的角度和范围上,对教师与社会、教师与他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提供了现实的信息; ( 2) 教师职业道德关于行为准则、习惯、情绪、信念、理想的界定表达了其对现实教育认识的成果,具有评价性、征兆性和轮廓性; ( 3) 教师职业道德认识的基础和确 证其认识成果的标准是教育实践; ( 4) 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主体是整个教育领域的各种教育组织,每个教育者,由于认识主体的广泛性而最广泛的反映着教育现象。 2. 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特殊的调节功能。 表现在 : 能够从教育现实利益的角度,特别是教育活动中个人对教育集体和他人的态度角度去调节各种教育活动和教育关系。 3. 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特殊的迁移功能。 通过教育工作者将反映人类文明精华的道德意识、规范迁移到受教育者身上,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塑造受教育者的心灵。 (三)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 ;二是全面育人;三是为人师表。 (四)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构成因素: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作风、职业责任、职业荣誉、职业良心。 (五)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 ① 从教师的社会责任来看,师德具有全局性; ② 从教师的社会地位来看,师德具有超前性; ③ 从 教师职业及个人素质来看,师德具有导向性; ④ 从教师的人格评价来看,师德具有超一般职业的示范性。 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一) 道德修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