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中考文言文汇编(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人们称他为 “ 文 ” 啊。 ( 2分)(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② 略。 20.( 1)子曰: “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 2)略。 黄冈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 14 分) 【甲】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 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荆轲奉樊於期 ① 头函,而秦武阳 ② 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 ③ 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 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 ④ 假借 ⑤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 轲既取图奉之,发 ⑥ 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 ⑦ ( zh232。 n)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 ⑧ 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 ⑨ 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 ⑩ 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 ○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 [樊於期 ]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 ② [秦武阳 ]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 ③ [陛 ]殿前的台阶。 ④ [少 ]通“稍”。 ⑤ [假借 ]在文中是“原谅” 的意思。 ⑥ [发 ]打开。 ⑦ [揕 ]用刀剑等刺。 ⑧ [绝 ]挣断。 ⑨ [还 ]通“环”,绕。 ⑩ [卒 ]“猝”,突然。 ○11[郎中 ]宫廷的侍卫。 20.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 4 分) (1)长跪而 谢 . 之 ( ) (2)安陵君受地 于 . 先 王而守之 ( ) (3)寡人 谕 . 矣 ( ) (4)图 穷 . 而匕首见 ( ) 21.用 “ / ” 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 2 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 6 分) ( 1)怀怒未发,休 祲 降于天。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毕使于前。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2 分 )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 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 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 【乙】文用秦武阳的 “ 色变振恐 ” 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20. ⑪道歉 ⑫介词,从、由 ⑬明白,懂得 ⑭穷尽,完结 21.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22.( 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 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23. B 荆州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出师表 (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8.( 2 分 )指出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以”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9.( 2 分)指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哪里)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身体弯曲) (奔走效劳) 10.( 2 分)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11.( 2 分)诵读下面句子,请分别用“ /”把句中一处主要停 顿标示出来。 ①直挂云帆济沧海②奉命于危难之间 12.( 2 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3.( 2 分)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和《出师表》中隐含的典故(各写一个即可)。 、投、拔、顾一连串的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苦闷、压抑 的心情。 11.①直挂云帆 /济沧海②奉命于 /危难之间 ,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 愿者上钩、乘风破浪三顾茅庐、鞠躬尽瘁(各说一个即可) 武汉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810 题。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 孙权承摄 ① 大业,优文 ② 征仪。 吕蒙图袭关羽, 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从讨羽,拜忠义校尉。 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 欲复授兵, 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 黄武 ③ 中,遣仪之皖 ④ 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 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 后从太子还建业。 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 时同坐人皆怖畏壹, 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 仪对曰: “ 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 ” 据实答问。 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 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 “ 似是仪家也。 ” 权曰: “ 仪俭,必非也。 ” 问果他家。 是仪时时有所进达 ⑤ ,未尝言人之短。 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选自《三国志 是仪胡综传第十七》,有删改。 ) 【注释】 ① 承摄:继承掌管。 ② 优文:意思是专门下文,给是仪优厚的待遇。 ③ 黄武:年号。 ④ 皖:地名。 下文 “ 建业 ” 也是地名。 ⑤ 进达:举荐人才。 A.既定荆州,都武昌 既:既然 B.后从太子还建业 从:跟从,跟随 C.权遂舍之 遂:于是 D.左右对曰: “ 似是仪家也。 ” 左右:身边的人,近臣 “ 之 ” 与例句中的 “ 之 ”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休到,大破之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吾欲之南海 D.彼竭我盈,故克之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仪被派遣到皖县见将军刘邵,准备引曹休出战。 B.当众 官因害怕吕壹而诬蔑刁嘉诽谤国政时,是仪不畏权势,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 C.是仪置办家产私业,拥有一栋大宅,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惠赐。 D.是仪经常举荐人才,勤政为国数十年,不曾有过失。 第 Ⅱ 卷(非选择题 90 分) 四、( 14 分)。 ( 6 分,每小题 3 分) ( 1)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 ( 2)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非选择题: 11.( 1)是仪自己认为没有才能,坚决推辞而没有接受。 ( 2)孙权把(吕蒙图袭关羽)这件事拿来问是仪, 是仪认为这个计谋很好,就劝孙权听他的。 襄阳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 1216 题。 ( 10 分)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别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 刘禹镉《陋室铭》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运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周敦颐《爱莲说》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玢) ( 1)淡笑有 鸿儒 . . ( 2)花之 隐逸 . . 者也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何陋 之 . 有 水陆草木 之 . 花 B.有仙则 名 . 名 . 之者谁 C.濯清涟 而 . 不妖 可远观 而 . 不可亵玩焉 D.陶后 鲜 . 有闻 芳草 鲜 . 美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2 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5.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 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 表达自已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 ( 2 分) 16.两篇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 2 分) 宜昌 一、领会杉树之直节,仰慕君子之德行( 16 分) 南康直节堂记 ◆ 苏 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 庭有八 杉 长短 巨 细若 一 直如 引 绳高 三 寻而 后 枝叶 附 之。 岌然 如 揭太 常 之旗 ,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 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 ①。 君 见而 怜 之, 作 堂而 以 “直 节 ” 命焉。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 ② 称 , 不为 皦 察之 政 ③ ,而 行 不失 于 直。 观其所说 ④ ,而其为 人 可得 也。 堂 成 ,君 与 客饮 于 堂 上。 客 醉而 歌 曰: “ 吾欲为曲 ⑤ ,为 曲 必屈 ,曲 可 为乎。 吾欲 为 直,为 直必 折 ,直 可 为乎。 有如 此 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 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 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节选自《 栾城集 》 ) 【注 释 】 ① 填委 :堆 放。 ② 循 吏: 奉公 守 法。 ③ 皦 察 之政: 皦 (jiǎo):白、明亮。 严明苛 刻 的政 令。 ④ 说 :同 “ 悦” , 喜 欢。 ⑤ 曲: 弯 曲, 这 里指品行不正的人。 的 文言 文 ,解 释 文中 加 点词 的 意 思。 (4 分 ) 揭( ) 阴( ) 柯( ) 安( ) 7.请在原文中另 找 一个 与 例句 中 加点 “ 之 ” 字 用 法相 同 的句 子。 (2分 ) 例句:朝请大夫 徐君 望 圣之 所 作也。 答句:。 /为下边的 文 言句 子 断句。 (2 分 ) 庭有八杉长短巨 细若 一 直如 引 绳高 三 寻 而后 枝 叶附 之。 9.翻译下边的文 言 语句。 (2 分 ) 吾欲为直,为直 必折 , 直可 为 乎。 , 相映。20xx年中考文言文汇编(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黄河的根本措施。 28.读沪宁杭地区略图(图 18),完成下列要求:( 7 分) 得分 评卷人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一月均温 0℃以上 年降水量 800mm 以下 耕地类型 水田 主要粮食作物 得分 评卷人 得分 评卷人 图 17 8 ( 1)图中字母代表南京市的是 ,代表南通市的是。 ( 2)图中有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 __________湖。 ( 3)与江苏、浙江都相邻的省 —— 甲省 是。
D. ①②③④ 12.在 20xx年 11月举行的广州亚运会期间,约 20万名志愿者积极参与亚运,为亚运会提供志愿服务。 亚运志愿者工作 ① 要付出时间、精力甚至金钱等代价 ② 可以 收获知识、经验、技能和社会的赞誉 ③ 可以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④ 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是手电筒的实物图。 请电源 楼道灯 光控开关 声控开关 声控开关 光控开关 电源 ~ 声控开关 光控开关 L2 L1 CG 出品,必属良品 在虚线框内画出手电筒的电路图。 答案: 四、解答题 五、计算 题 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 一、选择题 (贺 州市) 48.某电流表有两个量程,大量程为 09A,小量程模糊不清,为了确定小量程是多少。 先将大量程接入电路,指针位置如图所示
有一部作品描写到: ”他就这样在亲友的悲泣和泪水中灵魂飞升了,我是说:死了。 ”句中的 “他 ”指的 是 (人物)。 这部作品是 (作家)写的《 》,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巨著。 7马克 吐温这个笔名取自密西西比河上的水手的行话,意思是 “ ”指水的深度足以使航船通行无阻。 1865 年,他因幽默故事《 》一举成名,成为闻名全国的文学幽默大师。 80、《 》和《汤姆 索耶历险记》被认为是马克
生产车间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办公及生活用房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仓储及运输 .....................................................
颗, 7 后跟上 22 个 0”这是国际天文学联合大会上宣布的消息。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宇宙星星颗数为 . 1 定义新 运算“ ”,规则: ()a a babb a b ,如 1 2 2 , 5 2 2 。 若 2 10xx 的两根为 12,xx,则 12xx =。 1 物线 y=2(x- 1) 2 + 1 的顶点坐标是 . 三、解答题 (本大题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