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理综化学试题(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新型的电子材料,它在潮湿的空气中与水蒸气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生成物有HF、 NO、 HNO3。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过程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元素物质的量之比为 ______________。 (2)若反应中生成 HNO3,转移的电子数目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15 分)某兴趣小组用下图装置探究氨的催化氧化. ( 1)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加热玻璃管 2 一段时间后,挤压 1 中打气球鼓入空气,观察到 2 中物质呈红热状态;停止加热后仍能保持红热,该反应是 _________反应(填 “吸热 ”或 “放热 ”). ( 3)为保证在装置 4 中观察到红棕色气体,装置 3 应装入 _________________;若取消 3,在 4 中仅观察到大量白烟,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为实现氨催化氧化,也可用装置 5 替换装置 _________(填装置代号);化合物 X 为 _________(只写一种), Na2O2 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宁夏银川一中 20xx 届高三第 二 次月考题 第 3 页,共 4 页 28.( 14 分) A、 B、 C、 D 为四种单质 , 常温时 , A、 B 是气体 , C、 D 是固体。 E、 F、 G、 H、 I 为五种化合物, F 不溶水, E 为气体且极易溶水成为无色溶液, G 溶水得黄棕色溶液。 这九种物质间反应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 1)写出单质 C 的化学式 ( 2)写出 E+ F→H+ I 的离子方程式 ( 3)写出 G+I→H+D+E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 4)某工厂用 B 制漂白粉。 ① 写出制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 ②。20xx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理综化学试题(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1{ } 是等差数列,并求数列 nb{ 1nb }的前 n 项和 nT 20.(本小题满分 10 分) 为了在夏季 降温和冬季供暖时减少能源损耗,房屋的屋顶和外墙需要建造隔热层 . 某幢建筑物要建造可使用20 年的隔热层,每厘米厚的隔热层建造成本为 6 万元 . 该建筑物每年的能源消耗费用 C(单位:万元)与隔热层厚度 x(单位:cm)满足 两个 关系: ① C( x) = (0 10)
当 k =2 时,求 曲线 y =f (x )在点 (1, f (1))处的切线方程; (Ⅱ )求 f (x )的单调区间。 21. (本小题满分 14 分 ) 本题有( 1)、( 2)、( 3)三个选答题,每题 7 分,请考生任选 2 题作答,满分 14 分,如 果多做,则按所做的前两题记分。 ( 1)(本小题满分 7 分)选修 42;矩阵与变换 已知矩阵 1214A ,向量
小球在图示位置平衡 (θ3017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小球受三个力的作用平衡 B. 小球受四个力的作用平衡 . C. 力 F最小值为 sinG D. 力 F最小值为 cosG . 小球 m 用长为 L的悬线固定在 O 点,在 O 点正下方 L/2 处有一个光滑钉 子 C,如图所示,今把小球拉到悬线成水平后无初速度地释放,当悬线成 竖直状态且与钉子相碰时 ( ) A.
到 2 倍,纵坐标伸长到 3 倍的伸缩变换所对应的变换矩阵;B 是将点 3, 2 变为点 3,3 的切变变换所对应的变换矩阵;若 MAB ,且 12MN34, 求矩阵 1M 及矩阵 N. ( 2)( 本小题满分 7 分 )选修 4 一 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过点 P(- 3, 0)且倾斜角为 30176。 的直线和曲线1 ,()1xt ttyt t
ins in2 的值。 4.求证: 22( 1 si n ) (1 c os ) (1 si n c os ) 3eud 教育网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3eud 教育网 教学资源集散地。 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一、选择题 0 0 0ta n 6 0 0 , 4 ta n 6 0 0 4 ta n 6 0 4 34a a
p leads to fruitful cooperation, that is, the teacher can guide his/her students more effectively and the students can learn more efficiently. From my personal experience I conclude that an id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