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综合验收试题(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就此逃逸的人,打开的是 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6 地狱之门,选择回来也许就是打开了天堂之门…… (选自 20xx 年第 8 期《小说选刊》) (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 ) A.小说写主人公鲁米斯在海啸将夺取监狱 85 名死囚生命的时刻,选择放走死囚犯,用生命作赌注的冒险行为。 B.小说故事情节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C.行刑前的环境描 写和人物的外貌描写刻画主人公临死前的紧张和绝望心理。 D.小说运用景物环境描写、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E.死囚犯在鲁米斯将被绞死的关键时刻一个个走向刑场,出来自首,证明了主人公“善良和信任”是相互的信念的真理性。 ( 2)“目光坚毅的鲁米斯终于从绞刑架上放下来,人群里有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鲁米斯差点被绞死,他为什么还“目光坚毅”。 “ 雷鸣般的掌声”表达什么意思。 ( 6 分) ( 3)小说以“选择”为题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 6 分) ( 4)小说描写了鲁米斯和监狱长的“固执”,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的性格得到了充分地凸显。 有人说鲁米斯放死刑犯是拿自己的生命冒险,不值得;有人说鲁米斯的做法是对的,值得赞扬;有人说监狱长冷酷无情,没有人性;有人说他依法办事,忠于职守。 你的看法呢。 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 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王安石逸事 林语堂 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 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 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 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倘若我们说理想主义者是指的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这等人。 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人是以此等恶习为众所周知的。 苏洵在《辩奸论》那篇文章里刻画王安石说谎:‚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 ‛又说他‚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王安石是否喜欢以这样特点异乎常人,我们无从知道,但是一个人把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会忽略了他的外表,这话倒不难相信。 有一个故事 流传下来,说他从来不换他的长袍。 一天,几个朋友同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会。 在他由浴池出来之前,朋友们特意偷偷的在外头留一件干净的长袍,用以测验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经被换了。 王安石洗完出来,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动了手脚,他完全不知道。 不管怎么样,他总是身上穿了件衣裳就行了。 又有一天,朋友们告诉王安石的胖太太,说她丈夫爱吃鹿肉丝。 胖太太大感意外。 她说:‚我不相信。 他向来不注意吃什么。 他怎么会突然爱吃鹿肉丝了呢。 你们怎么会这样想。 ‛ 大家说:‚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盘子里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 吃光了,所以我们才知道。 ‛ 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7 太太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 ‛ 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 ‛ 太太明白了,向众人说:‚我告诉你们。 明天你们把别的菜摆在他前面,看会怎么样。 ‛ 朋友们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鹿肉线放得离他最远,大家留意他吃什么。 王安石开始吃靠近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摆了鹿肉,他竟然完全不知道。 还有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在扬州太守幕府时,他彻夜读书。 那时的太守是韩琦,他后来做了宰相。 王安石总是苦读通宵,天将黎明之时才在椅子中打盹。 等睡醒时,已然晚了,来不及洗 脸梳头发,便连忙跑到办公室上班。 韩琦一看他那副样子,以为他彻夜纵情声色,就向他劝导几句。 韩琦说:‚老弟,我劝你趁着年轻,多用功念点儿书吧。 ‛ 王安石立在那儿未做分辩。 在去职之时,他告诉朋友说韩琦不赏识他。 后来,王安石的学者名气日大,韩琦对他的看法也有了改变,也愿把他看做自己的属下,王安石却很恼怒,事情赶巧是,王安石在京师接受朝廷一项高位那一年,正好韩琦罢相。 王安石记日记甚勤,竟写了七十册,他曾有这样批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 ‛ 但是王安石这个怪人,除去邋遢的外表之外 ,尚有不止此者。 在他得势之前大约二十年之中,他之所以使人谈论者,是他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 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因为从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到他四十六岁得势 —— 那是他壮年最活跃的时期,共二十五年 —— 他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 那是仁宗在位之时,国家太平,才俊之士咸荟萃于京都。 王安石越谢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他的声誉越高。 最后,朝廷上的官员皆急欲一睹此人的真面目。 此时因为他除去以文章出名之外,他位居太守,治绩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称能吏。 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创农民货款法,把他的 新社会思想,实施了数项。 政绩确实不错,也深得百姓爱戴。 他以入朝为官的引诱一直视若无睹,直到仁宗嘉佑五年( 1060),朝廷任命他为三司度支判官,他才来到京师。 ( 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所谓“逸事”,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关于某人的事迹。 文中“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还有一个故事”等诸如此类的文字,可说是作者的一种笔法,既表明所写有来历有根据,但又能让读者看出其有别于正式的史书记载。 B.“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这句话主要是批评王安石虽有政治抱负,但又清高 孤傲、不谙世事、自以为是。 C.文中特别写到王安石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而已”,意欲借此来表现王安石尤其看不起注重外表装扮的人。 D.人物传记往往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本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如开头一段有相当多的文字就是作者对王安石的议论,围绕这议论,作者择事而写,写出了以往不为人所熟知的“怪人”王安石。 E.虽然写的是古人古事,但作者却以现代人的口吻叙述,语言显得活泼易懂,读来有趣,这应该也是本文的可取之处。 ( 2)作者开篇就说“王安石是个怪人”,从文中的叙写看,王安石的“怪”表现 在哪里。 ( 6分) 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8 ( 3)对王安石屡次拒绝朝廷提升之举,作者说“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 你认为作者是依据什么而得出这个看法的。 ( 6 分) ( 4)宋朝朱弁《曲洧旧闻》中有这样的记写:“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 苏明允着《辩奸》,其言‘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以为‘不进人情’者,盖谓是也。 ”苏洵(明允)以“不近人情”言之,你同意这样的评价吗。 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阐述。 ( 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80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1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春节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 风云变幻 . . . . ,一会儿晴空丽日,一会儿雨雪交加。 恶劣的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麻烦。 B. 房价暴涨导致美国房地产“无根”。高三语文综合验收试题(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7 ∴ bn=20xx(107) 21n。 数列 {bn}是一个递减的正数数列, 对每个自然数 n≥ 2,Bn=bnBn- 1。 于是当 bn≥ 1 时, BnBn- 1,当 bn1 时, Bn≤ Bn- 1, 因此数列 {Bn}的最大项的项数 n 满足不等式 bn≥ 1 且 bn+11, 由 bn=20xx(107) 21n ≥ 1 得: n≤ 20。 ∴ n=20。 点评
上把握社会主义运动形成发展的脉络和演进规律:理论产生→革命实践→制度建立;二是要探究认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发展规律,归纳整理十月革命中 的重大举措,认识其阶段性。 2.结合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分析其爆发的必然性。 3.从不同角度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4.结合十月革命的伟大影响,比较十月革命前后俄国和世界形势的变化。 【 小资料 】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命运周折 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畔
27.从 H+、 OH、 Cu2+、 Na+、 Cl、 SO42中中分别选取阴阳离子两两组合成强电解质,溶于水,以石墨为电极按下列要求进行电解。 请填写电解质的化学式: ( 1)电解质与水均减少。 ( 2)溶液 pH 提高。 ( 3)将所有电解池串联,放出的气体体积最小。 28. a mol/L HCl 和 b mol/L Ba( OH) 2 溶液等体积混合。 列式求混合液的 pH。 ( 1)
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让学生更快的掌握并利设计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物质具有氧化性,我们首先选定一种还原剂,看是否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之亦然。 操作:(反应物的量) 预期现象及产物检验:(略)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四: 动手实践 【布置任务】探究 KMnO4 的氧化性 【 汇报 】 KMnO4 与 KI溶液反应:现象是溶液由紫红色变为黄色,滴加淀粉溶液后变蓝。 结论是有 I2 生成
(三)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 6 分) ( 1) 知来者之可追。 ( 2) 引壶觞以自酌,。 ( 3) 鸟倦飞而知还。 ( 4) 泉涓涓而始流。 ( 5) 秋水共长天一色。 ( 6)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 7) 外无期 功强劲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8) ,愿乞终养。 ( 9) ,死当结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
C. 2 二、填空题 11 . 已知 a , b , c 成等差数列,则直线 0ax by c 被曲线22 2 2 0x y x y 截得的弦长的最小值为 _______. 12. 对某学校 n 名学生的体重进行统计,得到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则体重在 75kg 以上的学生人数为 64 人,则 n _______. 13. 在等差数列 na 中,若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