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让学生更快的掌握并利设计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物质具有氧化性,我们首先选定一种还原剂,看是否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之亦然。 操作:(反应物的量) 预期现象及产物检验:(略)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四: 动手实践 【布置任务】探究 KMnO4 的氧化性 【 汇报 】 KMnO4 与 KI溶液反应:现象是溶液由紫红色变为黄色,滴加淀粉溶液后变蓝。 结论是有 I2 生成,说明 KI是还原 剂, KMnO4 是氧化剂。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为后面实验探究打下基础 环节五: 应用与反思 【活学活用】请你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来探究Na2SO3 的氧 /还性。 【质疑】 KI 溶液与 Na2SO3 不反应说明什么。 有什么新发现。 【演示实验】 【 回答 】 Na2SO3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 思考、讨论 】 验证氧化性,找还原剂: 方案 1: Na2SO3 与 KI溶液混合; 验证还原性,找氧化剂: 方案 2: Na2SO3 与KMnO4 溶液混合; 【 动手实验 】 【 汇报 】现象 【 思考、观察 】 通过前面知识与方法的准备,让学生自行思考设计出实验探究的思路与方案。 通过对实验方案和思路的汇报总结能更好地指导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通过制造矛盾冲突,让学生意识到物质的氧化性方案 3: 碘水(加了淀粉)与Na2SO3 溶液混合; 【小结】当预测和结论不一致时,千万不要放弃,要认真分析 【思维拓展】分析 H2O 的氧还性。 如何通过实验探究。 现象: 蓝色消失; 结论: Na2SO3 的氧化性比 I2 弱, Na2SO3 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 【讨论、分析】说明Na2SO3 氧化性 较弱。 进一步设计实验。 证明氧化性,要找强还原剂;证明还原性,要找强氧化剂 或还原性会有强弱之分。 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会倾向于以某一方面的性质为主,为后续学习氧环规律打下基础 组成元素均处于稳定价态,应从元素的角度或微粒的角度全面地认识物质的性质 对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有初步的认识 环节六: 结论 【归纳总结】 从氧化还原角度探究物质的性质时,知道一些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事物应该努力发掘规律,找寻共性。 利用黑板上已有的物质,你能否给氧化剂和还原剂归归类,说出你分类的依据。 你还能列举出一些常见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吗。 【拓展】 【讨论、 交流、汇报 】 常见氧化剂: (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2)含有较高价元素的化合物; (3)含高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 常见还原剂: (1)活泼金属 (2)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 (3)某些非金属单质 【讨论】依据物质存在 知道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的必要性 从分类的角度对知识进行总结 C、 H CO 放在一起归类的依据是什么。 有什么意义。 的状态分。 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