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综历史第1考试题(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一一[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 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 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 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 《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 6 分) ( 2)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及“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 4 分)试对此阐明你的看法。 ( 5 分) B.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一 “ 我在这场战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既不是保全奴隶制,也不是摧毁奴隶制。 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我也愿意这 样做。 ” —— 1862 年 8 月 22 日林肯给《纽约论坛报》编辑的一封信 材料二 4 年前我就任总统时,同胞们的思想都焦急地集中在日益迫近的内战上。 大家都害怕内战,都想避免内战。 当我在这个地方发表就职演说,竭尽全力想不经过战争来拯救联邦时,叛乱分子却在这个城市里图谋不经过战争来毁灭联邦──企图以谈判方式解散联邦并分割财产。 双方都表示反对战争,但一方宁愿发动战争也不愿让国家生存,而一方则宁可接受战争也不肯让国家灭亡,于是战争就爆发了。 —— 林肯连任就职演说 (1865 年 3 月 4 日 ) 材料三 林肯总统在大势之所趋和 人心之所向都不许再拖以前,是从来不冒险朝前走一步的。 但是,只要“ old Abe” [“老阿伯”(阿伯拉罕林肯)]一旦相信这样一种转折点已经到来,他就会采取某种突然的、尽可能不声不响的行动而使朋友和敌人都同吃一惊。 —— 马克思《美国近事》( 1862 年 2 月 26 日左右) 材料四 20xx 年 11月 5 日,网易新闻登载了一篇题为“ 林肯的狡猾: ‘ 解放黑奴 ’ 只是为了战争胜利 ”的文章,称林肯为“狡猾保守的废奴主义者”。 请回答: ( 1)结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回答 林肯对美国的贡献有哪些。 并分析林肯取得如此功绩的主观因素有哪些。 ( 9 分) ( 2)请谈谈你对材料四所持观点的看法。 ( 6 分) 高三文综 历史第五次考试 参考答案 24—— 25 CC 26—— 30 DBABD 31—— 35 ADDDC 40.( 1)特点:利玛窦利用知识传授法,以学者面目出现;穿儒服、说汉话,顺应中国习俗;积极在上层活动,使得最高统治者允许其传教;( 6 分) ( 2) 原因:儒家文明的思想主张可为启蒙思想提供营养;以儒家文明为武器,宣传启蒙思想( 4 分)意义: 中欧文明互补,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生机,促进了欧洲文明的进步。 ( 4分) ( 3)变化:从重视西方科学技术,到重视政治制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 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6 分) ( 4)文明:西方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 ( 4 分) 表现:政治上仍然延续着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存在着落后的农奴制度( 3 分) 结果: 1861 年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促进了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 4 分) ( 5)一是世界各地的文明是相互影响的,共同推动了世界 的发展和进步。 二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在学习他国的过程中,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三是先进的文明必然得到广泛的传播,最终一定会战胜甚至取代落后的文明。 ( 6 分) 42.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1)有选择的向西方各国学习 ,各取所长;学习西方不是全盘西化。 ( 6 分) ( 2)“论”者:变法策略过于激进。 ( 2 分)“辩”者:制度变革不彻底。 ( 2 分) 看法: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 ( 5 分) B.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1)贡献:解放了黑人奴隶,维护了国家统一。 ( 4 分) 原因:能顺应时代潮流作出正确选择;坚定沉稳的性格特点;务实的精神;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灵活的政治斗争策略。 (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