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总量为 万m3。 项目区属暖 温带 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农作物以 水稻、 小麦、大豆 、玉米 等为主,根据规划,项目区 分为水稻种植区和旱作物区,其中水稻种植区为主要为水库灌区,旱作物区为沟井混灌区 , 根据平原排灌工程类型区对灌溉保证率的要求本 项目区灌溉设计保证率 确定 为 75%。 项目区需水量包括农业灌溉需水量,当地居民生活需水量,畜牧业需水量等。 a)农业需水量 1)农业种植结构 项目区内农田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其次是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以水稻 小麦玉米黄豆等作物 ,一般为一年两熟,根据项目区的地形,水利条件情况,调整作物布局,充分发挥生产 优势,确保粮食的稳产、高产。 规划后项目区 划分为水稻种植区和旱作物种植区。 其中水稻种植区的种植结构为一季中稻一季小麦,旱作物种植区为一季黄豆、玉米一季小麦。 复种指数为 190%。 2)灌溉制度和灌溉定额 参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范,结合本项目区实际,项目区灌溉保证率取 75%时,参考《 xx 省 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和 有关 灌溉实验分析资料成果中的有关作物灌溉定额,列表计算出 水稻种植区 综合净灌溉定额为 , 旱作物种植区 综合净灌溉定额为。 灌溉需水量是项目区面积上种植多种农作物在设计保 证率 75%的年份需要从水源引水补给的水量,本项目区 水稻片 和 旱作物片 耕地面积分别为 公顷和 公顷, 其中灌溉水利用系数为水稻片区为 ,旱作物片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为 1。 灌溉定额详见表。 灌溉定额计算表 表 水稻区 水稻 小麦 合计 旱作区 玉米 黄豆 小麦 合计 种植比例 100 90 190 种植比例 60 40 90 190 灌溉面积(亩) 7190 6471 13660 灌溉面积(亩) 11936 7958 17905 37799 灌溉定额( m3/亩) 320 90 灌溉定额( m3/亩) 60 60 90 需水量(万 m3) 需水量(万 m3) 3)农业灌溉用水量 从表 ,项目区 水稻区和旱作物区 农田净需水量分别为 万m3和 万 m3,毛灌溉需水量分别为 247。 = 万 m3和 247。 = 万 m3。 区内共需水 += 万 m3。 b)人畜需水量 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考虑到 居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卫生条件的改善,用水量将不断增加。 拟定农村人均日用水量 50L,大小牲畜每头平均日用水量 28L。 项目区人畜需水量具体见表。 项目区人畜需水量分析表 表 居民生活用水 大小牲畜用水 人口 (人) 定额 ( L/人) 需水量 (万 m3) 牲畜数(头) 定额 ( L/头) 需水量 (万 m3) 2123 50 1826 28 项目区人畜需水量为 万 m3。 项目区采用渠灌,井灌,河灌相结合的方式灌溉。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见下表: 项目区水资源利用平衡表 表 灌溉设计保证需水量(万 m3) 可供水量(万 m3) 备注 农业用水 人畜用水 小计 塘坝供水 沟渠供水 水库供水 井灌供水 小计 以需定供供水,人 率( %) 畜用水采用井水。 75 公众参与分析 此 项目在论证过程中,得到 某区 土地管理部门以及 某地 镇政府、水利、财政、农业、林业、电力、土地管理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为确保本项目的共同决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可研阶段,我们深入项目区调查 并 召开座谈会 , 得到镇、村基层组织的拥护和支持,当地群众认为项目的实施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并表示将积极参与、配合项目顺利实施。 要解决项目区既怕旱又怕涝的 矛盾 ,必须提高项目区的抗灾能力,才能确保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当地干群主要意 见是: 要解决抗旱 水源问题,只有 通过 打井保灌溉;要解决排涝问题,必须 开沟 疏浚 建桥,完善排水系统。 在可研报告上报评审后,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一致认为为了做好下一步项目初步设计、施工和管护工作,设计单位还要深入实地进行调查,对工程方案、布局、施工 、管理广泛征求意见,对可研报告中提出的土地整理目标和工程措施在初设文本中做到一一落实,为今后工程的实施和管护提供依据和指导性意见。 5 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规划原则 、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 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合理布局,科学估算,措施得当。 5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6充分利用现有工程。 建设标准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标准》中田块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项目区规划后的田、水、路、林总体布局,该项目区田块布置为南北向长方形,田块长度 约 为 400m,宽度 约 为200m左右,田 面坡 度控制在 1/500 左右;灌溉保证率为 75%,排涝标准采用 5年一遇;道路 三 级, 田间支道宽度 5m, 田间道宽 度为 4m,生产道宽度为 2m;在田间道和斗沟两侧各植树 1 行,在生产道单侧植树 1 行,株距。 总体布局 根据未来农村经济发展和项目区自然与水土资源条件,本项目的土地利用方向主要为旱作物基本农田保护区,因此要对项目区动工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进行优化组合,对耕地、坑塘、道路、 田埂 、农田水利用地等进行统一规划,确定各类用地面积 , 比例 和具体位置,经过多方案比较,选取本项目区土地利用的最佳方案,确定了各类用地布局和所占面积, 项目区各类用地占建设规模比例 详见规划表。 土地利 用结构规划表 表 类别 现状 规划 面积 (公顷 ) 占建设规模 (%) 面积 (公顷 ) 占建设规 模 (%) 面积增减 ( +, ) 建设规模 项目区建设规模 农用地 耕地 水田 旱地 其他农用地 农村道路 坑塘水面 养殖水面 农田水利 田坎 小计 建设用地 水利设施 水工建筑 小计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地 荒草地 河流水面 苇地 小计 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 公顷,新增耕地率 %。 本项目规划的核心内容是项目区土地整理方案的拟定,该方案要体现出通过对田、水、路、林的综合治理,使各类用地数量即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 符合 土地整理项目的技术要求。 (一)土地利用布置说明 因现状耕地面积分布于整个项目区范围内,所以规划后耕地分布基本不变,拟将新整理出来的土 地面积大部分为耕地,其余少部分面积用于 田埂等地的修筑。 (二)土地平整说明 土地平整的内容主要是对未利用地、废弃 的水工建设用地 及沟渠进行整理。 整理中要使挖填土方量最小,同时要满足机械作业和灌溉排水要求,及农作物耕作需要。 根据项目区 的地形地势情况和 规划后耕地面积、道路、水利(排水沟、机井)总体布局 及《土地开发整理标准》的有关规定 ,确定规划后项目区 采用局部平整方案,以一个田块作为一个平整单元,田面 坡 度在 1/500 左右,平整后 田块 地面方向与自然坡度基本 一致 , 并与农沟纵坡相协调,与道路相衔接,田块设计基本为长方形, 平均控制田块长度在 400米左右,田块宽度在 200米左右 , 田块规模 8hm2左右一块。 对 特殊地形相应有所调整。 根据项目区规划后耕地面积分布,以及道路、水利工程的总体布局,形成了项目区内耕地田块共 210块。 (三)农田水利工程布置说明 灌溉工程布局 项目区耕地面积规划后为 公顷,根据前面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可供水量除利用当地径流量外,主要靠从地下抽水来补给,满足需水要求。 根据当地群众的意见(详见 章节) 以及项目区的水资源状况 , 项目区分为水稻片区和旱作物片区。 其中水稻片区分别是田间支道 1 以北部分 公顷(水稻 1片区),以及 段沟 以北,夹胡路以西,西五路以南部分公顷(水稻 2片区) , 剩余为旱作物 片 区。 其中水稻片区主要为水库灌区 并辅以地表水 灌溉。 水稻 1 片区的灌溉渠道主要是通过镇东放水涵沿镇东水库大堤两头向南供水 辅以呵泉河和新呵泉河以及塘坝拦蓄水量进行灌溉 ,水稻 2片区的灌溉渠道主要是通过五柳水库的两个放水涵分别沿西五路以及夹五路向东供水 并辅以 水泉 沟和 段沟 以及塘坝拦蓄水量进行灌溉 ;旱作物片区主要为河井混灌区,项目区内主要有 6条 大 沟可为项目区供水,经计算这 6条沟渠可为项目区提供灌溉水源 万 m3。 另 外 万 m3需要通过打井作为项目区的水源, 经分析 ,项目区 布置的机井井型为管井,机井深度为 60~ 100m,配备深井泵,采用柴油机动力,沿道路边方形约 300m 左右布置一眼,项目区 共需要布置机井 120 眼。 排水工程布局 为使项目区内部积水较快地向 东 排 向项目区外 , 争取抢排机遇,避免内部积涝成灾, 拟 对项目区内原有的条沟道进行清淤扩建,并沿夹镇路以西新建一条 宽的石砌排水沟向 水泉 沟排水。 同时项目区内沿各生产路边多布置排水农沟,通过排水农沟将项目区内积水排入项目区内这 6条主沟渠内。 (四)道路布置说明 根据《土地整理 工程设计 》,本项目区内 道路分 田间支道、 田间道和生产道 三 级,田间支道是土地整理区内外各居民点之间的联系道路,是居民点的对外联系通道,承担着生产资料的运进与农产品的运出任务; 田间道是居民点到田间的通道,主要为货物的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水、加油等生产服务的道路; 生产道是指联系田块之间、通往田间的道路,主要起田间货物运输的作用,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 为了节约土地,尽量利用项目区现有道路作为路基修建田间道和生产 道,项目区共规划修建 田间 支 道 3条, 田间道 8条,生产道 54条 ,根据《土地 开发整理标准》和项目区的现有情况,项目区 田间支道标准为路面净宽 ,路面结构为水泥路面,高出地面 ; 田间道路标准为:路面净宽 ,路面结构为 水泥 路面 ,高出地面 ;生产道标准为 : 路面净宽 ,路面结构为 素土 结构,高出地面。 (五)农田林网布置 项目区有害风向主要为西南风,考虑林带垂直主风向布设 ,兼顾与道路走向一致,重点在 田间道路的两侧和排水沟的外侧 种植防护林 ,起农田保护和环境美化作用。 田间道每侧各植树 1行,排水 斗 沟 每 侧植树 1行,株距 米,规划植树 5238 棵,树种选用杨树。 建设内容 在确保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节约投资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为本项目区土地平整的基本原则。 从总体上来讲,土地平整应满足项目区内耕地对田块的要求以及蓄水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从局部来看,土地平整应满足农作物机械耕种的需要。 对需要进行土地平整的地块采取以地 块为单元平衡挖填土方,表土剥离还原,生土推填平整的施工方案; 废弃 的农村道路 、沟渠及 未利用 地平整的土源来自 附近的 排水沟挖方及 沟渠坑 塘整理的土方。 田块平整 、 农村道路 、沟渠及 未利用 地平整等 共需完成土方开挖 180 万 m3,土方回填 180 万 m3。 a)排水工程 :开挖疏浚 主 沟 5 条长度 , 各沟渠断面结构详见表 ;新建夹镇沟长度 为口宽 石砌矩形沟道。 农沟 67 条长度。 农沟的 排水流量计算,开挖的纵横断面设计可以参照《灌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排水沟和农沟上如有田间道和生产道穿过,需建 涵闸。 : 田间配套 涵闸 110座 ,另需在 段沟 上 机耕桥 1座,在田间支道 1穿过新呵泉沟和呵泉沟建机耕桥各 1座 ,在新呵泉沟与西五路交叉处建节制闸 1座,在夹镇沟与 水泉 沟交叉处建节制闸 1座。 b)灌溉工程 维修 灌溉斗渠 4 条, 总长为 ; 垂直于斗渠 建农渠 15 条,总长 ,为口宽 的石砌矩形渠道。 配套涵闸 23座。 项目区旱作物片区共需要机井 120眼,配套柴油动力机并辅以每眼机井灌溉软管 500m。 为方便农业生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项目区内应有完善的道路系统。 本规划的道路工程分田间 支 道 、田间道 和生产道 三 级。 修筑 5m宽田间支道 3 条 ,水泥路面 ,高出地面。 修筑 4m宽田间道 8条 , 水泥 路面 ,高出地面。 修筑 2m宽生产路 54条 , 素土夯实 路面 , 高出地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