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1000道精华选择题详细解析(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 因此,“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的观点显然混淆了真理同人的一般认识的区别。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必须经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 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眼见为实”显然夸大了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把亲眼所见等同于客观事实,取代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第 61 页;《大纲解析》第 21 页。 2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 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 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首先,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这是认识论的关键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其次,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提出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而且揭示了这种能动反映的基础和机制,这就是实践。 认识之所以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正是由于实践不 仅能把客观的事物提供给主体作为其认识的内容,而且能为主体提供加工、改造客体内容的认识模式,从而把认识的反映性 12 / 276 和创造性结合起来。 A 项“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和 D 项“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是能动反映的必要途径和内在环节。 C 项 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完全违背了能动的反映论的原则。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第 62 页;《大纲解析》第 22 页。 22.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A. 选择论 B. 反映论 C. 建构论 D. 创造论 【命 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本质的理解。 它的具体内涵包括:其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的目的是在观念中再现和揭示客体固有的结构、性质和规律。 其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不是直观的、消极的、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积极的、逐步深入的过程。 反映论和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的认识的两个基本规定。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学术界曾经就认识的本质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选择论”认为,认识是主体积极地、能动地对客体 信息进行选择和改造的结果。 “建构论”认为,认识不是主体刻板地接受外界刺激的结果,而是以主体的智力结构为中介,把认识对象纳入自己的结构中,从而达到对对象的理解。 “创造论”认为,认识的本质在于创造,认识活动的实质就是在主观之内创造主观之外的客观事物。 但是“选择”、“建构”、“创造”等等其实都是“反映”的不同形式、要素和环节,是主体“能动性”的体现,即使把它们全部整合起来也没有穷尽“反映”的所有形式、要素和环节,更不可能用其中一种去代替“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反映 论。 并非所有唯物主义都是能动反映论,但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第 62 页;《大纲解析》第 22 页。 23.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A. 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B. 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C. 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 13 / 276 D. 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 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人们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一对矛盾。 试题引用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话。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楚 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这句话的含义。 眼睛是人的感觉器官,人们获取事物的大部分信息来自于眼睛这一视觉器官。 但是眼睛所获取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属于感性认识,而现象又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如果认识停留于感性,非但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还有可能受到假象的欺骗,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成为 最坏的见证人。 同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首先,二者互相依存,理 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 其次,二者互相交织、相互渗透。 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理性中也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题干完全否定了感性的作用,是片面的。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第 65~ 66 页;《大纲解析》第 23~24 页。 24.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 A. 非理 性因素是人的重要认识能力 B. 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 C. 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D. 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以情感、意志为主,包括信念、习惯、潜意识等在内的意识形式。 这些因素之所以被称为非理性因素,并不是说它们在认识过程中只能起干扰作用,而是指它们相对于理性因素而言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活动特点。 意志、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 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虽然幻想、想象、灵感等非理性因素是人的认识能力,但意志、情感等则不属认识能力,因此 A 不选。 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的指向性、积极性具有影响。 意志是主体自觉地确定目标、选择手段、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它们对人的认识及其他行为 14 / 276 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 意志所具有的指向性和倾向性,能够推动认识主体的认识行为,影响认识的实际结果。 题干中华罗庚的这句话正体现了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是一种重要的支 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第 67 页;《大纲解析》第 25 页。 25.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上的辩证法。 对真理相对性的正确理解: A. 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 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可以是真理 C.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很多种的 D. 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首先,绝对真理或者真理的绝对性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正确反映,这点是客观的、无条件的;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完全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即无限性,这点也是绝对的;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承认发展的无限性也就承认真理发展的绝对性。 其次,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一定范围和方面的正确认识;二是就认识的深度来说,真理总是在一定层次、一定深度下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的认识;三是从真理的发展进程上来说,它只是对事物一定发展阶段上的正确认识,它有待于发展。 真理与 谬误的关系:二者的对立表现在: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主观对客观的歪曲反映。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二者有着原则的界限。 同一对象的真理只能有一个,即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客观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第 70 页;《大纲解析》第 26 页。 26.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 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 真理是有条件的,谬误是无条件的 15 / 276 C. 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 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真理和谬误的区别。 认识作为结果,总的说是既包含真理,又包含谬误,真理认识的发展是在避免和克服谬误中实现的。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统一。 对立是指,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是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区分是绝对的,不能混淆。 统一是指,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表现为,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 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在一定条件下的谬误,在另一种条件下可能会成为正确的认识或结论。 在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问题上,凸显了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都是主体在一定条件下的认识。 认识条件的改变有可能带来认识性质的改变。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性的认识,之所以会在另一条件下转化为谬误,就在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超出了或缩小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考生要注意:我们说,真理转化为谬误,不是由于真理本身包含着谬误,而是由于人们没有准确把握运用真理的条件。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 点在《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第 71 页;《大纲解析》第 27 页。 27.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在哲学的各个领域都曾受到过致命的批判和打击,唯独在历史观方面一直处于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的创立最终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中驱逐出去,其根本的原因是唯物史观承认: A. 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D. 社会历史规律是可知的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依据。 社会存在和 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如何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关键。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所有的哲学派别,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没有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它们都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 16 / 276 位和作用,因而也不能理解社会的本质,不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 意识的真实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从而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政治大纲解析专题笔记》第 88 页;《大纲解析》第 32 页。 28.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 A. 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 B. 社会意识决定社 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D.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题干的意思是说社会、国家、制度等一切理论观念都只有在理解了产生这些观念的物质条件的前提下才能被理解。 其暗含的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明确地把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作历。考研政治1000道精华选择题详细解析(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wi l happen at t he end of t he har vest : the f amous Cal abr i an macar oni eat i ng pet i t ion ! Si gnor Fr at el i, the pr esent champion, has won it every year si nce 1961. And that ends our
出边界条件、目标、最低目标 执行中收集反馈以便修正 同时考虑如何执行、谁来执行 达成目标的正确途径 确定性质是否常态三、解决问题 问题的类型 问题解决的程序 问题解决的工具 “困难只是在印证一个人伟大的程度” —拿破仑 “所谓成功便是肩负更大的重任,去面对更棘手的问题” ——邱吉尔 解决问题的技能 界定问题、收集资料 分析问题、找出问题根源 找出解决方案 脑力激荡法
现 PTT工业化生产的最大难题。 壳牌化学公司从环氧乙烷成功而经济地制备 1,3PDO使 PTT的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 从此揭开了将 PTT这一具有优异性能的高分子新产品进入产业界、投入广泛的应用试验工作的新的一页。 长期以来,全球 1,3PDO 的工业产量很低,价格却较高,阻碍了 PTT 行业的发展,如1991 年的产量仅为 100 吨 ,市场占有率远不及 乙二醇 等,因此 1
行有关规定、规程和业主提供的技术参数 二、技术参数 工程项目所在地气象资 料:(地点:广西博白 ) ( 1)夏季室外计算温度: 38℃ , 年平均气温 18~ 22℃ ( 2)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 80% 冷库指标: ( 1)冷库用途:水果、蔬菜预冷 ( 2)冷库数量:共 27间 ( 3)设计库温: 2~+ 2℃ ( 4)进货温度:常温 ( 5)预冷量:不大于单间 2030吨 /批次 (
准备迎宾安排,检查各专柜员工是否在指定位置上做好迎宾准备 6 9: 30—11:30 楼层助理 A 班巡场 内容: 灯光、天花横幅、 POP天 柜台、地面、 BUS 站 地 墙、角、墙面、陈列 墙 检查货品、检查道具 ,检查价格 ,协助销售 . 7 11: 30—13:30 安排员 工用餐,检查用餐轮次。 禁止卖场用餐,用餐时保证各柜组不空柜,助理用餐需作好安排及工作交接 8 13: 30—14
选择 定位内涵二 项目定位 BLACK ARC(T) 理想主义: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新理想主义: 工作,和生活相对分离 定位内涵三 项目定位 BLACK ARC(T) 理想主义:快乐与朋友分享 新理想主义: 感动自己,自己感动 定位内涵四 项目定位 BLACK ARC(T) 理想主义:让自己更稳重、更成熟 新理想主义: 保持年轻、健康的心态 定位内涵五 项目定位 BLACK AR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