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锅炉房烟气脱硫除尘(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类 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4)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各除尘器的除尘效率,设备用费等各项技术经济条件。 通过计算,根据工况下的烟气量、烟气温度及达到的除尘效率选择除尘器。 我选择的是 XL型旋流式水膜脱硫除尘 技术工艺,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湿法烟气脱硫除尘工艺,具有结构简单、压力损失小、操作稳定、脱硫除尘效率高等优点。 (5)根据气液相对运动的不同,喷雾除尘脱硫装置可以分为逆流型和错流型。 逆流型是烟气向上运动,雾滴由喷嘴喷出向下运动,使气液得以充分混合,完成除尘脱硫过 程。 错流型是雾滴由喷嘴向下喷出,而烟气水平流动。 此外,在一些喷雾脱硫塔中,还有采用顺流型的,即烟气向上运动,雾滴由喷嘴向上喷出,与烟气同向流动,来增加气液接触时间,提高传质效果,同时与逆流布置相比可以减小压力损失,但在应用中还是以逆流型更为常 2 除尘脱硫系统 方案的确定及其论证 脱硫装置按其结构不同分喷淋塔式、水浴式、文丘里式及水膜式等。 但基本上都由喷射装置、罐 (塔 )体、旋流板、灰水池、清水池、循环泵及管路系统等部分组成。 脱硫装置的折算阻力一般 300 Pa 以下 , 根据国家标准规定 ,除尘器的折算阻力必须小于 1 200 Pa,因此在多管除尘器后加装脱硫装置时 ,首先应对多管除6 尘器的阻力进行测试 ,如多管除尘器的阻力小于 900 Pa,则可直接串联脱硫装置。 如果多管除尘的阻力大于 900 Pa,串联脱硫装置后 ,整个除尘、脱硫系统的总阻力就有可能大于 1 200 Pa,原锅炉配套引风机就不能满足正常运行要求 ,使锅炉易产生正压燃烧 ,这时只需在原有型号的基础上将引风机的电机功率加大一号 ,即可满足锅炉运行要求。 其次 ,在脱硫改造时 ,可根据锅炉除尘室的实际情况 ,灵活布置脱硫装置 ,该装置既可安装在多管除尘器与引风机之间 (负 压段 ),也可安装在引风机之后 (正压段 )。 安装在负压段的优点是 :因脱硫装置进一步去除了烟气中的粉尘 ,可减轻粉尘对引风机叶轮的磨擦 ,延长风机使用寿命。 安装在正压段的优点为 :可避免因脱硫装置脱水不良 ,引起的风机及烟道腐蚀。 两者均有利弊。 由于组合式除尘脱硫系统先由多管除尘器去除了大部分粉尘 ,脱硫装置所需的灰水沉淀池 ,比其他湿式除尘器的灰水沉淀池小得多 ,耗水量也比其他湿式除尘器小。 因此这种除尘脱硫系统既适合于场地窄小的锅炉房的脱硫改造。 也适合新建锅炉房的除尘脱硫。 文丘里喷淋装置和 XL 型旋流式水膜脱硫除尘器的特点:造 价低,安装方便,重量轻,降低了设备价格,是用户理想的锅炉配套产品。 (1)文丘里雾化装置以文氏管为基础优化改进而成,保留文氏管的优点。 (2)文丘里为矩形截面,卧式布置,方便安装。 (3)文丘里内的喷淋装置为内喷顺流式,雾化均匀, 316L 或同等的材料制作。 (4)文丘里内烟气流速极高,耐磨材料能保证文丘里的正常使用。 采用机械加工的花岗岩,内表面光滑,耐腐蚀,耐磨损,耐高温,降低烟气的摩擦和压力损失。 (5)水膜脱硫除尘器烟气进口采用切向进口方式,空气动力场合理,提高除尘脱硫效率和减少系统阻力。 (6)筒体采 用外部碳钢结构,内衬花岗岩,中间浇注料模具成型,内表面光滑,能承受 300℃以下的高温烟气,设备整体强度大大增加,同时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7)内部水膜系统由环形水管和水槽组成,水槽形成的水膜保证在筒体内壁形成连续不断的水膜层,避免漏膜断膜现象,这是保证除尘脱硫效率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 (8)水槽材质为耐酸碱耐高温的陶瓷烧结而成,采用分段溢流结构,水膜均匀,耗水量减少。 7 (9)水槽和筒体制作为整体结构,确保水槽处不漏水漏风,水槽内挡板能更好的防止水膜层被烟气冲击、破坏和带走。 (10)水膜脱硫除尘器内部平 整光滑,使耗水量降低至原来的 2/3,降低了运行成本。 (11)安装简单,一般每节 1 米,现场吊装 1天即可安装完成,减少了施工周期。 (12)因采用本体每节 1米,内部没有接缝,每节接口处有凹凸形接缝,安装时用呋喃树脂胶泥在缝口连接,确保连接处不漏水。 (13)由于设备重量轻,从而减少了基础和运输的成本。 工艺流程描述 烟气脱硫除尘工艺流程 锅炉烟气由引风机抽出,首先进入文丘里喉管,与雾化的循环脱硫液接触进行降温以吸收长雾滴,从脱硫吸收塔下部切线方向进入旋流塔内,再与水膜接触降温吸收,烟气与脱硫液再次接的是烟气通过旋流板上一定角度的缝隙时所产生的旋流来切割连续的碱性水,使水分散成雾滴与烟气充分接触,液滴中的碱性物质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起化学反应,把二氧化硫的生成物由气入液相,完成除尘脱硫过程,含有大量烟气的脱硫液流入塔底液封池,自流出塔进入沉淀池,经过沉降池沉降,清液由循环池被送到旋流塔内循环吸收,经旋流板除尘脱硫之后烟气继续上升进入板,分离下雾 滴,再进入除雾塔,经引风机排人烟囱。 工艺流程图见 221 图 221 锅炉烟气脱硫除尘工艺流程图 8 脱硫装置内壁以铸石衬里和防腐涂料作耐温耐磨防腐处理 ,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脱硫装置所用吸收 (洗涤 )液为碱性液体 ,在脱硫器内捕集灰尘、吸收 SO2后 ,排入灰水池 ,经沉淀后循环使用。 烟气脱硫除尘基本原理 由于脱硫除尘一体化,脱硫除尘同时进行,既有化学反应,又有物理过程。 湿式烟气脱硫常采用的方法是吸收法。 用水或 碱 溶液作吸收剂吸收烟气中 SO2 的方法称为湿法脱硫。 湿式脱硫的主要作用一般有两个:一是水对 SO2的物理吸收,即 SO2 溶于水,这是一个可逆过程,其脱硫效果受到最大溶解度的限制;二是化学吸收,烟气中的 SO2与水中碱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 湿式脱硫主要依靠脱硫剂对烟气中的 SO2的化学吸收。 湿式除尘脱硫的废水处理 对于文丘里湿式除尘脱硫塔的废水采用循环处理工艺 ,即将除尘脱硫后的废水经二级混凝沉淀分离 ,除去大部分有机物和尘粒 ,过滤后的清水泵入塔内循环回用 ,文丘里出口排水 pH 值在 6 以上 ,尾部系统酸性腐蚀明显减轻 ,且灰管不结垢。 该套装置改造后已正常运行一年 ,脱硫率维持 60~70%。 冲击式除尘脱硫塔的废 水也循环使用 ,当废水中沉淀较多时 ,排入沉淀池沉淀 ,澄清后的水泵入塔内继续使用。 为了防止脱硫废水对设备的酸性腐蚀 ,塔内涂防酸防碱防腐涂料 ,且须经常向水中投加碱性脱硫剂 ,或将冲灰渣后的碱性水泵入塔内使用。 3 工艺计算 排烟量及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的计算 标准状态下理论空气量 )(39。 YYYYa OSHCQ 式中 Cy Hy Oy Sy— 分别 为煤中各元素所含的质量分数 )0 6 0 2 0 4 1 7 8 (39。 aQ = 标准状态下理论烟气量 9 YaaYYYYS NWHSCQ )(1867 39。 39。 39。 式中 Qa39。 —— 标准状态下理论空气量, m3/kg Wy—— 煤中水分的质量分数; Ny—— N 元素在煤中的质量分数; Qs39。 =( +) +++ ++。燃煤锅炉房烟气脱硫除尘(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有限责任公司的片 式发光二极管( SMD LED)产业化项目 二期是在一期的基础上进行的,该项目 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方向,因而该项目是切实可行的。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概况 青海原创电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组织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编制可行性报告研究的准备工作,调查了解情况,收集有关文件资料,根据现存的项目建议书和有关文件资料,在消化这些文件资料和领会上级机关文件精神的前提下
10 每件包装箱内,应附有包括分件名称、数量 、机组号、图号的详细装箱单、质量合格证明书。 外购件包装箱内应有产品出厂质量合格证明书。 附 1 中列明的随机备品备件、专用工具应分别包装,并在包装箱外加以注明上述内容,并标明 “备品配件 ”或 “专用工具 ”的 中文和英文 字样,一次性发货。 卖方应在成包的或成捆的 散装附件上贴注标签,标签应以清晰的 中文 和英文印刷 体书写,注明 条相关内容。
( √ ) ( n 个)的改正数 V 来估计观测值中误差 m 的公式是:m=177。 ,即著名的白赛尔公式。 ( √ ) m 或倾角大于15176。 的倾斜巷道中丈量边长时,往返丈量水平边长的允许互差不得大于该边长的1 /20xx。 ( 179。 ) ,每尺段应以不同起点读数3次,读至毫米,长度互差应不大于3 mm。 ( √ ) J2级仪器,井下测量水平角,同一测回中半测回互差不得大于25。
(一)采煤方法的确定 本井田内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均较简单,煤层倾角为 3~ 4186。 ,仅井田西南端局部倾角 5186。 矿 井开采的煤层(下元炭 2和下元炭 1) 的顶板多为泥岩或砂质泥岩,厚度不稳定,其性脆易风化,开采中极易冒落,较难管理。 根据上述开采技术条件及该矿多年来的生产经验,本矿井确定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 全部冒落法管理顶板。 (二)工作面长度的确定 本矿井为近水平极薄煤层
员工了解清洁生产知识和初步掌握审核的基本要求,公司和审核小组采用各种例会、黑板报、培训班、下达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正式文件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 宣传的内容主要有: (1) 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 、 清洁生产 的目的和意义; (2)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的 区别及其利与弊; (3)清洁生产审核中的障碍及其克服的可能性; (4)清洁生产审核的 方法 以及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内容与要求。
56 对策建议 ..........................................................................................................................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