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20xx年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测评(20xx年汕头一模)语文试题(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被遮蔽的局限,在整体评价时产生无力感。 C.经典往往是时代淘洗的 “历史效果 ”,当代文学同样能经过 “历史的淘汰 ”过滤掉平庸之作,再经过阐释、提升、放大后产生经典。 D.当代文学的真实情况其实并不像有些人描述的那样糟,评价当代文学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善意地指出病象,使其更加健康成长。 14.与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比较,当代文学的现状如何 ?试简要概括。 (4 分 ) 15.针对一些人对当代文学的质疑或否定,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 ?(4 分 )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 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 “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和 “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做答前,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题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月到天心 林清玄 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时日,都是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 偶尔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觉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 没有了黑夜的恐惧。 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 乡下的月光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 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每一种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 在月光底下,我们也觉得自己心里有着月亮、有着光明,那光明虽不如阳光温暖,却是清凉的,从头项的发到脚尖的指甲都感受到月的清凉。 走一段路,抬 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 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 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第 5 页 共 9 页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 但对于月之随人却带着一些迷思,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是真实的呢 ?可以说它既是错觉,也是真实。 由于我们知道月亮伴随我们时,我们感觉到月是唯一的,只为我照耀,这是真实。 长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实是,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独一无二、 光明湛然,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亮也是心中的月。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 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这是为什么禅宗把直指人心称为 “指月 ”,指着天上的月教人看,见了月就应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显现时就应舍弃教化。 无非是标明了人心之月与天边之月是相应的、含容的,所以才说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即使江水千条,条条里都有一轮明月。 从前读过许多诵月的诗,有一些颇能说出 “心中之月 ”的境界, 例如王阳明的 ((蔽月出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了吗 ?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 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 ((清夜吟》: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有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 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 16.简要分析文章以 “月到天心 ”为标题的作用。 (4 分 ) 17.文章写的是月,为什么要从摸黑回家写起 ?为什么要写星星 ?(5 分 ) 18.作者认为:只有心灵有明月,才有人生的永恒之美。 对此,你有何感悟 ?(6 分 )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微博正在改变中国青年的生活 “微博让网友的心和我们舟曲紧紧地连在一起。 ”8 月 20 日,重庆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大二学生王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的生活完全被泥石流和微博改变了。 当他 8 月 8 日发出第一条微博时,根本没想到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和鼓励。 在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王凯以 “Kayne”为名发的微博成了网友甚至媒体了解灾情的重要信息源.仅 8 月9 日一天,他就发了 100 多条关于灾区情况的微博,在网上被迅速转发传播,部分图片被各大网站转载。 有媒体说: “他一个人就像一个通讯社。 ”现在,王凯微博上的 “粉丝 ”数量已经超过 1 万人。 在舟曲泥石流发生以前,王凯上微博多是为了娱乐消遣, “通过这次事件,我有了很大改观,很多人通过微博集结起来了,不少人捐款捐物找不到渠道还会留言给我。 ” “如果后续环节充分,一条微博可以做到核裂变式的广泛传播。 ”传播学专家闵大洪教授在微 博研究文章中说道,尽管微博具有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但 “围观 ”现象并不少见,完全可以形成舆论。 尽管微博具有 “去中心化 ”的特点,但同样具有动员和组织作用。 他举例,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网友通过微博发出 “超级急 ”的信息,告知首都机场一号航站楼北线货运站征集救灾物资,号召网友将灾区急需的物品送达, 4 月 18 日至21 日,由社会热心人士联系的海航包机连续 4 天运输网友捐赠的赈灾物质,总量超过 20 吨。 被微博影响和改变的不只是王凯,日常生活中上微博的人也越来越多。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通过清研咨询对全国 30 个省 (自治区、直辖 市 )的 3282 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的人不超过 40 岁 ), %的人上微博。 %的人表示微博在改变自己的生活。 调查显示, %的人会上微博了解大家对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的看法并发表意见; %的人参与过微博上发起的寻人、祈福等公益行动。 某外企职员陈松,觉得微博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我每天上下班路上要花两个小时,就会用手机第 6 页 共 9 页 上微博。 遇上什么事,拍个照片就随手发上去了,特方便。 在微博上关注一些名人、明星、书籍等,也让我认识了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新朋友。 ” 调查显示, %的人表示 微博在改变自己的生活。 %的人表示微博能即时交流,改变了交友、沟通的方式和习惯; %的人认为上微博更容易形成特定的小圈子; %的人表示微博能随时随地记录,改变了表述和思维的习惯。 微博也有让陈松烦恼的时候,他 “关注 ”了 2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