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生态农业观光园可研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训费 30000 万元 =600 万元 900 5 百鸟园 20 万人 20 元 400 6 金鹿园 鹿食品 473 鹿酒系列 1015 门票收入 350 1838 7 民族文化新村 展厅收入 200 住宿餐厅收入 500 娱乐收入 300 1000 8 特色植物 园合计 药材收入 100 亩 * 1508738 1. 问题与建议 1. 3. 1 在全面分析市场、准确经营定位,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前提下,项目建成后,有可观的社会效益。 项目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首先,满足张家界市旅游项目建设的需要;其次,是张家界市旅游内容中文化含量的补充;第三,可为社会提供多个工作岗位,扩大就业;第四,满足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增长的扩大规模建设需求。 第五,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品位。 第二章 市场分析 第 14 页 共 62 页 2. 1 生态农业观光园概况 生态农业观光的涵义 生态旅游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 生态旅游不仅被定义为一种适应市场机制的、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它还是国家政府机构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工具。 目前,最流行的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有两个: 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观光行为,主要通过对环境的保护,达到使当地的生态和人口得以持续发展的目的。 生态旅游是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 的情况下进行。 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 随着收人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 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 —— 生态农业观光应运而生。 各地掀起发展观光农业的热潮:有的选择已有的自然风景区或旅游景点为依托,兴建 “ 观光果园 ” 或珍稀动物养殖场;有的以种、养殖场为基础,再造人工景观、游乐设施;有 的集科研、技术开发、观光旅游于一体,兴建 “ 水果世界 ” 等等。 生态农业观光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 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观光农业应涵盖 “ 休闲农业 ” 、 “ 观赏农业 ” 、 “ 农村旅游 ” 等不同概念,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农村空间出让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新型旅游业。 生态农业观光始于二战后的欧美国家,后在日本、台湾等地充分发展并日趋成熟。 由最初的小规模的观光果园形式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观光农业带,走向多元化、多层次规模经营,成为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它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把发展思路拓展到 “ 人地共生 ” 的旅游业与农业结合的理想模式。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主要类型 第 15 页 共 62 页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 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 5种: 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 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 例如日本有一葡萄园公园,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葡萄的采摘、葡萄制品的品尝以及与葡萄有关的品评、绘画、写作、摄影等活动融为一体。 除了果品、水稻、花卉、茶叶等专业性农业公园外,目前大多数是综合性的,包括服务区、景观区、草原区、森林区、水果区、花卉 区及活动区等。 农业公园的面积,因性质和功能而异,既有迷你型的 0. 3hm2 的水稻公园,又有几十公顷的果树公园。 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特色植物、热带植物、水耕设施栽培、传统农具展示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传授游客农业知识。 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 森林公园是一个以林木为主,具有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多景观的 大农业复合生态群体。 在树种结构上,针叶树、阔叶树与果树树种相结合;在土地资源利用和空间布局上,林、果、渔、菜、花相结合,以森林风光与其他自然景观为主体,配套一定的服务设施,必要的景观建筑,在适当位置建设有狩猎场、游泳池、垂钓区、露营地、野炊区等,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旅游、野营、避暑、科学考察和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民俗观光村在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农村地域,利用其特有的文化或民俗风情,提供可供夜宿的农舍或乡村旅店之类的游想场所,让游客充分享受浓郁的乡土风情以及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 方习俗。 如深圳的民俗文化村等。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功能分区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以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功能为主,兼有度假、文化娱乐、体育运动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游览区。 按其不同的性质和功能进行空间区划,可划分为四个分区: 观赏区由观赏型农田带、瓜果园、花卉苗圃、珍稀动植物饲养场构成,使游客身临其境,感受真切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机。 第 16 页 共 62 页 示范区由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科普示范构成,以浓缩的典型农业模式,展示特色农业生产景观与经营模式,传授系统的农业知识,使游客增长教益。 休闲体验区由当地乡村民居、乡村活动场所构成,营造游客能深人其中的乡村生活空间,使游客参与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等,体验农村生活。 产品区由可采摘的直销果园、乡村工艺作坊、乡村集市构成。 让游客充分体验劳动过程,自采自制自买的方式亲身体验农产品制作过程,并购买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目标 一是直接经济效益目标。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 因此,获取直 接的经济效益是观光农业最基础的目标,特别是观光农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尤为如此。 二是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理念。 生态农业观光把改善生态、美化自然、造就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发展环境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 三是示范观赏目标。 离开了这一目标,就没有了生态农业观光。 这一目标是“ 直接经济效益目标 ” 的延伸。 换句话讲,也是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 三大目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 直接经济效益目标 ” 是三大目标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目标 ” 既为长远利益拓展了空间,又是第三目标 —— 示范观赏目标的基础。 而示范观赏目标为基础产业提高了知名度,拓宽了市场空间,促进了 “ 直接经济效益目标 ” 的实现。 生态农业观光园旅游分析 据有关部门总结百姓生活十大变化,其中之一是假日旅游热起来。 1989 年,我国国内年旅游人数只有 2. 4 亿人次,到 2020 年,近 8 亿人次出游。 1990 年,中国公民出境人数只有 300 万人次,到 2020 年, 1213 万人次周游列国。 2020 年更是中国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一年。 全年入境旅游人数达 8901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6. 7%,旅游外汇收入达 178 亿 美元,比上年增长 9. 7%,首次跃居世界第 5 位;国内旅游人数达 7. 8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 5. 3%。 国内旅游收入达 352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 10. 9%。 旅游业总收入达到 4995 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 5. 2%,比上年提高了 0. 15 个百分点。 在春节、 “ 五一 ” 、 “ 十一 ” 第 17 页 共 62 页 三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旅游者 1. 83 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736 亿元。 张家界市旅游业迅猛发展, 2020 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 %和 %,其中境外游客 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 3691 万美元,分别增长 %和 %。 旅游业的六大要素是 “ 行、游、住、食、购、娱 ” ,围绕任何一点,生态农业观光都可以有所作为。 生态农业观光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它为农业经济开辟了一个全新市场,竖起了一个新兴产业。 它从另一种角度去挖掘我们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开拓出一个完全属于农民自己的市场。 在这里,农民表现得主动、活跃、有创造力,而不必听命于机械的需求。 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对于缓解目前农村经济难以突破的几大矛盾,都有不俗的表现: 一是解决农民增收 难。 生态农业观光园产品,大多都在当地销售,农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现金收入,而且可以最直接地得到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对产品进行开发或改进,实现增收。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产品是丰富多样的,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大小批量都有市场,小规模的家庭联产承包的经营方式在生产作为加工业原料的农产品时无法显现优势,在这里却可以大显身手,各显其能。 二是提高农产品质量。 现在,大多数农副产品都供大于求,追求品质成为主流。 生态农业观光园以发展地方特色品种为主导,这些品种往往产量相对较低,不为人们重视,一些传统优良品种 近乎消亡。 生态农业观光园能够发扬传统品种和传统栽培技术之长,生产 “ 有滋有味 ” 的农产品。 由于生态保护的需要,生态农业观光园拒绝使用有害投入品,这样一来,农民无论在选择品种还是选择生产方式上,品质成为惟一目标,其产品大面积实现绿色无公害生产。 三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据测算, “ 九五 ” 和 “ 十五 ” 期间,张家界市每年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近万人。 如何转移 ?在工农业产品都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第三产业是最大的出路。 而在农村地区,生态农业观光园应该是最大的第三产业。 旅游业具有关联度高的特点,对一、二、三产 业均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收入 1 元,相关行业就可增收 4. 3 元;旅游业每直接就业 1人,社会就可新增 5 个就业机会。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效益显著, 它能使农业经济结构再调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 ,推动农村经济和农业劳动力结构调整,开拓新的增收渠道,创造新的增收模式。 张家界市旅游资源的最大特点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共生,农村经济与社 第 18 页 共 62 页 会结构的自然形态明显,旅游物价平稳,亲和力较强。 绿色食品市场分析 1990 年 5 月 15 日,我国正式宣布开始发展绿色食品。 我国绿色 食品事业经历了以下发展过程:提出绿色食品的科学概念 → 建立绿色食品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 →系统组织绿色食品工程建设实施 → 稳步向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推进。 第一阶段,从农垦系统启动的基础建设阶段 (1990 一 1993 年 ), 1990 年,绿色食品工程在农垦系统正式实施。 在绿色食品工程实施后的三年中,完成了一系列基础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在农业部设立绿色食品专门机构,并在全国省级农垦管理部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以农垦系统产品质量监测机构为依托;建立起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监测系统;制订了一系列技术标准;制订并 颁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等有关管理规定;对绿色食品标志进行商标注册;加入了 “ 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 ” 组织。 与此同时,绿色食品开发也在一些农场快速起步,并不断取得进展。 1990 年绿色食品工程实施的当年,全国就有 127 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使用权。 1993 年全国绿色食品发展出现第一个高峰,当年新增产品数量达到 217个。 第二阶段,向全社会推进的加速发展阶段 (1994 年一 1996 年 ),这一阶段绿色食品发展呈现出五个特点: (1)产品数量连续两年高增长。 1995 年新增产品达到 263 个,超过 1993 年最高水平 倍; 1996 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新增产品 289 个,增长 %。 (2)农业种植规模迅速扩大。 1995 年绿色食品农业种植面积达到 1700 万亩,比 1994 年扩大 倍, 1996 年扩大到 3200 万亩,增长 %。 (3)产量增长超过产品个数增长。 1995 年主要产品产量达到 210 万吨,比上年增加%,超过产品个数增长率 个百分点; 1996 年达到 360 万吨,增长 %,超过产品个数增长率 个百分点,表明绿色食品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 (4)产品结构趋向居民日常消费结构。 与 1995 年相比, 1996 年粮油类产品比重上升 %,水产类产品上升 %,饮料类产品上升 %,畜禽蛋奶类产品上升 %。 (5)县域开发逐步展开。 全国许多县 (市 )依托本地资源,在全县范围内组织绿色食品开发和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使绿色食品开发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富有特色和活力的增长点。 第三阶段,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 (1997 年一至今 ), 绿色食品社会化进程加快主要表现在:中国许多地方的政府和部门进一步重视绿色食品的发展;广大消费者对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