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种植业优势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品种加以发展,延长果品供应期, 重点发展晚熟和特晚熟品种。 ( 2)荔枝 ①早熟优质荔枝优势区。 包括横县、灵山、博白、陆川、钦南、钦北、合浦、防城、东兴 8个县(市、区)。 以发展早中熟品种为主,重点发展三月红、白糖罂、妃子笑、白腊。 ②中熟优质荔枝优势区。 包括北流、灵山、钦北、浦北、邕宁、兴业、福绵、平南、港南、容县、隆安、玉州 12个县(市、区)。 该区在稳定和提高禾荔(淮枝、新丰黑叶)单产和总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桂味、鸡嘴荔、灵山香荔和钦州红荔、秀石荔等中迟熟荔枝优良品种以及近年来筛选出的一些综合性状好的优良单株等。 ③晚熟优质荔枝优势区。 包 括桂平、苍梧、藤县 3个县(市),以发展迟熟荔枝品种为主,重点发展沙头迟熟荔、鸡嘴荔、江口荔以及新筛选的一些迟熟醮核优良品种。 ( 3)香蕉 ①春夏熟优质香蕉栽培区。 包括田东、博白、田阳、右江、 15 龙州、海城、宁明、江州、上思、凭祥 10个县(区)。 重点发展每年 2月~ 8月应市的春夏熟香蕉。 ②秋冬熟优质香蕉栽培区。 包括浦北、灵山、钦北、武鸣、永新、城北、隆安、扶绥、合浦、钦南、邕宁、陆川、福绵、玉州、平果、防城、大新 17个县(市、区)。 重点发展每年 9月 —次年 1月收获的秋冬香蕉。 项目建设 ( 1)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建立龙眼荔枝种质资源圃,大力开展实生变异选种、杂交育种、优良单株评选和优良品种的提纯复壮,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种质资源进行开发,争取选育出特早熟、特晚熟和综合性状优良、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应用于生产。 加大龙眼、荔枝、香蕉良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力度,加快推广无病苗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母本树注册制度和检疫性病虫害预警系统,强化苗木管理,确保生产所需的优质接穗和苗木供应。 ( 2)无公害和有机水果生产基地建设 在各主产区分别选择大面积连片、具有较好基础设施和生产投入水平的果园,按照水果生产标准化和无公害农产 品标准组织生产。 在对早中晚熟品种进行合理搭配的基础上,将先进生产技术及规范化采收处理进行组装集成,结合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形成无公害和有机水果生产技术规程,应用于生产无公害有机果品,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 ( 3)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体系建设 开展水果商品化处理系统工程研究,包括合理选择优质、耐贮运品种,加强病虫害防治和合理施肥等栽培管理,推广水果套袋、无伤采摘、采后果实分级和保鲜处理等技术。 加强对龙眼、荔枝包装、贮藏(静态贮藏)和贮运(动态贮藏)技术研究,提高鲜果的贮运寿命与商品果率,制订采后处理技术规程, 建设龙眼、荔枝、香蕉采后贮运冷链系统。 ( 4)加工体系建设 开发传统加工产品桂圆肉、罐头和果干,侧重研制和开发果汁、果粉、果酒以及医疗保健品等新型产品,改变我区荔枝、龙 16 眼加工由手工操作的初加工,向深加工和自动化生产方向发展,提高荔枝、龙眼加工品档次和市场占有率。 (二)秋冬蔬菜 发展现状 秋冬蔬菜是对当年 8月至翌年 4月种植和收获蔬菜统称。 近年来,我区把秋冬蔬菜开发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主要措施来抓,全区秋冬蔬菜生产发展迅速。 20xx年,全区秋冬蔬菜种植面积超过 ,总 产量 1700万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占蔬菜总面积和总产量的 70%和 60%,总产值 150亿元,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南菜北运和华南沿海地区秋淡市场蔬菜生产基地之一。 秋冬蔬菜生产已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经营转变,市场销售以产地为主逐步扩大到区内外,秋冬蔬菜商品率达到 60%,初步形成了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的四级市场网络(大型批发市场、地方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产地市场);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完善,选育、引进和推广了一大批名特优稀品种,主栽品种更新速度加快,良种覆盖率达到 80%以上,无公害标准化秋冬蔬 菜生产有所发展,通过自治区认证的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示范基地 28个,已登记注册上市的无公害优质蔬菜品牌有 10多个。 秋冬蔬菜加工业有了长足发展,加工率由原来的 10%提高到 25%。 市场分析 我区秋冬蔬菜栽培区大部分地处丘陵山区,气候立体差异明显,山坡地夏秋气温凉爽,受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小,冬季气温暖和, “天然温室 ”效应明显,适宜栽培不同种类蔬菜。 我区秋冬蔬菜通过春提前、秋延后上市,填补东南沿海地区因高温台风和华中市场因低温寒冷蔬菜生产不足而形成的市场淡季空档。 我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富余劳动力多,以露地 栽培为主的秋冬蔬菜生产成本低于北方主产区和高温高湿台风频发的设施栽培地区。 我区秋冬蔬菜主产区与主要消费市场,尤其是港澳和东南亚的地缘优势,运输成本低于其它主产区,具有价格竞争优势,有利做强做大秋冬蔬菜产业。 主攻方向 17 围绕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秋淡市场和南菜北运蔬菜市场,积极稳妥地发展高档蔬菜、精细蔬菜和新、稀、特蔬菜,创建一批特色蔬菜品牌。 突破加工、保鲜、贮运等薄弱环节,重点发展以速冻蔬菜、保鲜蔬菜、传统出口蔬菜、调理食品等为主的出口蔬菜产品,努力生产出符合国际标准的安全、洁净、营养、保健的 蔬菜产品。 重视秋冬蔬菜专用品种的选育推广,实施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形成相互衔接和配套的无公害蔬菜生产体系、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全面提高秋冬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优势区域 ( 1)桂北、桂东、桂西北秋菜区。 主要包括龙胜、资源、全州、兴安、灵川、灌阳、临桂、永福、平乐、荔浦、八步、钟山、富川、昭平、蒙山、苍梧、藤县、三江、融安、融水、金城江、宜州、环江、天峨、南丹、田林、西林、上林、靖西 29个县(市、区)。 栽培区在海拔高度为 250米以上, 8—10月平均温度≤ 25℃,昼夜温差较大,气候条件适宜喜温怕热蔬菜 生长,病虫害较少,产量稳定,质量优良。 重点发展 9至 11月为主产期的茄果类、十字花科叶菜类、速生绿叶菜类以及喜冷凉的根菜类等蔬菜。 ( 2)桂中、桂东南秋菜区。 主要包括柳州市城郊、柳江、柳城、鹿寨、象州、合山、兴宾、武宣、忻城、宾阳、贵港市城郊、桂平、平南、容县、玉林市城郊、博白、陆川、那坡、德保、天等 20个县(市、区)。 栽培区海拔高度多在 150—00米, 8—10月平均温度≤ 28℃,重点发展以 9月至 11月为主产期的较耐热蔬菜品种。 ( 3)桂南、桂东南、右江河谷冬菜区。 主要包括武鸣、邕宁、隆安、上林、宾阳、扶绥、 横县、江州、上思、宁明、防城、钦州(市郊)、合浦、灵山、北海(市郊)、玉林(市郊)、北流、博白、陆川、容县、桂平、平南、岑溪、藤县、苍梧、八步、钟山、百色、田阳、田东、平果 33个县(市、区)。 该区全年无霜日≥ 330天,在当年 11月至翌年 4月间,月平均温度≥ 15℃。 栽培区冬季光热资源丰富,降雨量适中,光热水条件较好,土地较 18 肥沃,适宜大多数蔬菜种类生长,有利于秋延后和春提前上市的冬菜生产。 ( 4)桂北、桂中、桂西冬菜区。 主要包括有全州、兴安、灵川、临桂、永福、阳朔、融安、罗城、环江、柳城、柳江、宜州、金城江、鹿 寨、兴宾、武宣、象州、合山、忻城、都安、马山 21个县(市、区)。 栽培区全年无霜期长,当年 11月至翌年 4月间,月平均温度≥ 10℃。 主要发展耐寒和半耐寒品种和简易塑料大棚种植蔬菜。 项目建设 ( 1)秋冬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在秋冬蔬菜适宜区建立各具特色的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名产蔬菜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培育健康种苗,选育、引进、示范、推广一批适销对路的名特优稀新秋冬蔬菜品种。 ( 2)秋冬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在不同区域建立连片秋冬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广优良品种,按照统一规范的技 术规程,搞好专业化技术服务;加强对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的监测,确保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达到标准要求,提高蔬菜产品质量;抓好技术培训,提高标准意识和质量意识,建设一批符合采用国际标准的无公害蔬菜出口创汇生产示范基地。 ( 3)秋冬菜产后处理体系建设 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制定主要蔬菜产品质量标准,广泛开展加工、运销技术研究。 通过技术攻关和开发,提高秋冬蔬菜产品加工和贮运质量,增加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 对鲜菜进行产后分级、清洗、包装、预冷等商品化处理,加快净菜进超市进程。 (三)优质稻 发展现状 优 质稻主要规划食用优质稻(含行业专用稻)。 水稻是我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 2200—2300千公顷,总产量1250—1300万吨,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区属亚热带季 19 风气候区,水稻安全生育期在 250天以上,发展双季优质稻生产的光、温、水资源条件良好,特别是晚稻的灌浆结实期正处于初秋至深秋阶段,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昼夜温差大,十分有利于优质谷的形成,所生产的优质米符合国内南方沿海省份、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人们的消费习惯。 近年来,我区优质稻生产发展迅速,面积逐年扩大。 20xx年,全区优质稻播种面积 1400千公顷,占水稻播种面积的 64%,其中达到国家标准( GB/T17891—1999)的优质稻占 20%左右。 引进、选育和推广了一批优质稻品种,并实行良种良法与良田良制相结合,稻米品质逐步改善,单产水平不断提高。 优质稻米加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先后开发出 “力源牌 ”、 “金利牌 ”、 “大富士牌 ”、 “黄土地 ”、 “农乐 ”等一批在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优质米品牌。 市场分析 稻米是我区城乡居民的主要口粮,全区 8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稻米消费群体稳定。 与我区相邻的南方沿海省份稻米缺口大,港澳地区和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特别是 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为稻米主要进口国,稻米需求旺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对优质稻米的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 我区稻米自给有余,价格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同时我区毗邻国内南方沿海省份、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交通运输便利,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 我区曾是全国传统的大米出口基地之一,产品主要销往港澳市场,近年来优质米再次打入香港市场,显示我区优质稻米市场潜力较大。 主攻方向 以优质稻新品种选育、标准化生产和产品加工为主攻方向。 积极引进和选育一批达到国家标准的优质稻品种 (组合),加大常规优质稻品种提纯复壮和两系、三系杂交优质稻亲本繁殖;推行无公害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实行规模经营,连片开发,提高优质稻米的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具有创新特色的优质稻生产管理体系,推广应用保优高产节本栽培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稻效益;提升企业加工技术水平,创建一批优质米知名品牌,积极抢占国内外中高档优质米市场。 20 优势区域 ( 1)桂东南优质稻产业带。 包括桂平、平南、港北、港南、兴业、博白、陆川、北流、容县、苍梧、藤县、覃塘、玉州 13个县(市、区),重点发展达到国家标准优质稻品种,以外销出口或替代 进口为主。 ( 2)桂北桂中桂南优质稻产业带。 包括临桂、阳朔、平乐、荔浦、永福、灵川、全州、兴安、灌阳、柳江、柳城、鹿寨、象州、武宣、兴宾、宜州、金城江、罗城、环江、钟山、八步、武鸣、邕宁、横县、宾阳、上林、隆安、合浦、灵山、浦北、钦北、上思、忻城、金秀、蒙山、扶绥 37个县(市、区),重点发展达到国家标准和自治区推荐的优质稻品种,以满足区内需求为主。 项目建设 ( 1)优质稻新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基地建设 加强优质稻新品种选育,引进、选育优质稻新品种(组合)进行比较试验,筛选出一批达到国家标准的优质稻新品种( 组合)。 建立常规优质稻品种提纯复壮基地和两系、三系杂交优质稻亲本繁殖基地,对优质稻品种进行提纯复壮,通过原种扩繁供应生产用种,达到每 3年更新品种一次。 ( 2)无公害优质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建立不同区域连片的无公害优质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推广优质稻新品种(新组合)和保优高产节本配套栽培技术,提高优质稻单产和质量安全水平,建设优质稻吨粮田,降低种稻成本,提高种稻效益。 实行种植分区、一乡(村)一品、收购分储、加工分类,形成一批出口创汇优质稻生产基地。 ( 3)优质稻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 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 业,提升加工技术水平,开发优质稻米及系列产品其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创建一批知名品牌。 实施优质稻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优质稻生产经济合作组织,建立企业与优质稻生产经济合作组织之间、企业与农户之间紧密稳定的伙伴关系,带动农民增收。 (四)蚕桑 发展现状 21 近年来我区蚕桑生产发展迅猛,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大幅度增长, 20xx年桑园面积已达到 53 7万吨,分别居全国第 5位和第 4位,是我国重要的原料茧主产区之一,生产区域较为集中,全区年产蚕茧超 5000吨的县 5个,产茧量超过全区三分之一。 蚕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蚕桑良种繁育体系有一定基础,全区蚕种推行集中冷藏和质量检疫检验,保证优质蚕种的生产供应。 优茧技术逐步推开,桑园全面推广优良杂交桑品种和密植速成丰产技术,推广的桑蚕品种已达到世界同类地区的先进水平,桑、蚕良种普及率达 100%。 蚕业产业化经营初见雏形,形成了以收烘蚕茧或缫丝加工为龙头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全区有蚕茧收烘站近 400家,开工的缫丝厂有 20多家,年可加工消化当地产茧量的 30%。 市场分析 茧丝绸业是传统劳动密集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