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分析所有专业(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行车把手上安装射频识别技术 ( RFIT) 或 是全球定位系统 ( GPS) , 汇聚成 / 自行车流 0。 通过信号系统保障出行畅通。 5规划 6还鼓励市民骑车出行。 2020 年元月 , 市政部门购买新车全部为电动和氢能动力。 到 2020 年 , 市政汽车氢能和电能使用率达 85%以上 , 而普通民众往返城郊选择自行车出行的人数比例也将达到 50%。 经济形象 , 智慧卢森堡 ( Economic Image, SmartLuxembourg)有 / 欧洲首都 0之称的卢森堡其国际地位十分重要 , 拥有欧洲法院、欧洲议会总秘书处、欧洲投资银行、北约总部基地等众多国际机构。 卢森堡是 2020欧盟委员会发表的 5欧盟智慧城市报告 6中位居第一的城市。 其 / 智慧经济 0单项排名也位居第一。 金融业、钢铁业和传媒业是卢森堡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 该市是欧元区第一大私人银行中心和世界第二大资产管理市场所在地。 通过将信息通讯技术应用于金融业 , 卢森堡成为欧盟首个拥有全国性公共密匙基础设施的国家。 通过大幅提高网络速度 , 建立商业互联网交换点 , 卢森堡致力于发展成欧洲的最主要电子商贸平台之一。 钢铁行业 , 卢森堡人均钢铁产量居 6 世界第一 , 且注重开展国际合作。 传媒领域 , 该市拥有欧洲最大的广播集团卢森堡广播电视公司和欧洲 卫星全球公司 , 在欧洲传媒业占有重要地位。 卢森堡注重科技研发创新 , 政府不断加大在研发领域的投入 , 注重对各类公司的创新管理 ,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可持续发展 , 智慧阿姆斯特丹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mart Amsterdam) 2020 年荷兰利安得 ( Liander) 和阿姆斯特丹创新动力 ( Amsterdam Innovation Motor) 两家公司提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 , 鼓励市民、商界、政府积极合作 , 共同营造友好型的城市环境 , 通过技术创新 , 众多措施保障了 生活、工作、交通以及公共空间发展的可持续性。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强调无污染和循环使用资源 , 遵循五 / R0原则 , 即 Reduce 减少资源利用 , Reuse 产品再使用 , Recycle 废物再循环 , Recovery 资源再回收和 Repay 有偿原则 , 所有自然资源都逐步实行计量使用和有偿消耗 , 并通过碳当量对废弃物实行交换。 同时 , 尽可能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 “十一五”以来,苏州市通过实施“数字苏州”建设使得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取得了显著成 效,信息化指数名列全省第一,数字化整体水平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 1. 信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数字苏州”建设期间,苏州市数字传输主干网容量和传输速率不断提高,宽带 IP城域网全覆盖了五市七区,数字传输主干网带宽达到400G,城域网出口带宽超过 600G。 到 2020年底,完成了光纤网络的无缝覆盖、城域DWDM建设、 MSTP专网建设和 IP城域网的升级改造,全市宽带用户数已达 203万户,接入率达 %。 各级党政机关和社区 (村 )上网率达到 100%,全市有线数字电视普及率达到 100%。 2. 电子政务稳步推进。 苏州市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建成了省辖市第一个覆盖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电子政务外网,和第一个连接全市所有社区居委会和行政村的社区网;在江苏省率先建设了人口数据库(含外来人口)、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政务信息数据库和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五大基础数据库;率先开展了市级政务网络管理中心、政务数据中心、数字认证中心和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四大中心建设;率先开展了数据交换平台、协同工作平台两大平台建设。 与此同时,苏州开通了“中国苏州” WAP网站,建成了全市公文交换 系统、公务邮件系统、提案建议管理系统、电子政务 CA认证等十大系统,实施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四级网络和信息系统、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系统、数字档案馆系统等近百个政府信息化应用项目。 国税纳税户电子申报率达到 %,地税纳税户电子申报率达到 %。 3. 企业信息化大力实施。 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制定了《苏州市促进工业和 7 信息化融合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两化融合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网络,发布了《苏州市企业两化融合考评指标体系》,大力推进两化融合“ 333”工程,即创建 30个示范、300家试点、 3000家升级企业。 至 2020年底,苏州已创建完成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 2家、试验区 1家、示范企业 3家和试点企业 28家。 苏州市设立了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实施“万家企业信息化推广应用计划”,苏州市已有 64%以上的企业建成了 ERP系统,60%以上的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建设,形成了风云网络、苏州中小企业服务网、苏州通联物流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等一批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行业龙头为主体的供应链平台和依托现有各大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平台。 4. 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数字苏州”已建成苏州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苏州数字城市三维基础平台 及“数字城管”、“数字交通”等各类数字化信息系统近百个。 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基本实现了“班班通”,已建成苏州市教育门户网、苏州市教育局电子政务网、苏州教育资源网、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五大教育信息化平台。 在医疗卫生信息化方面, 120急救系统与 110接警系统实现并网运行,医疗一卡通工程已经上线运行,“健康苏州网”已为市民服务。 在社会保障信息化方面,社保基金中心已经和苏州市 260家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以及各区社保经办机构、市财政进行了实时联网;“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险管理系统已投入运行。 在农 村信息化方面,建成开通农业(农林、水产)门户网站 9个,市级专业网站3个,实现农业信息化网络“镇镇通”,并且大部分上网乡镇都达到农业部规定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五个一”标准。 4 智慧城市 建设的 风险分析 智慧城市理念的外部输入性风险 2020 年底, IBM 公司公布了“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并将智慧城市作为 IBM“智慧地球”策略最重要、最综合的应用’ 10I。 在 IBM《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的推动下,我国逐渐掀起智慧城市研究与建设热潮。 2020 年 9 月,宁波市出台《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成为国内第一个 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的城市,其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大中型城市纷纷跟进。 从时间序列上来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适时导入的智慧城市理念主要是 IBM 战略性输入的结果,并基本遵循了 IBM 所提供的特征描述与架构设计,这将使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城市理念的外部输入性风险。 一方面,金融危机以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积极抢占以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的产业制高点, IBM 不失时机推出的智慧城市理念正好迎合了美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倘若我国完整接受并依赖于 IBM 的战略框架,就意味着接受它的技 术、产品、管理 方式和运行模式,这无疑将挤占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生存空间,使我国在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 11|。 8。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分析所有专业(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