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2006年初中会考化学试题(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2) 从第①个反应中可得到的信息是 ; 从第②个反应中可推出 Cu和 Fe的化学活动性强弱顺 序是 ; (3) 通过第②个反应的推论,再迁移到第③④个反应中,可得出 I Br Cl2三种单质的非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为。 . 17. (3分 ) 已知 A、 B、 C 是常见的酸和碱,它们能相互发生如下反应: A+B=NaCl+H2O C+BaCl2=BaSO4↓ +A,试判断 A、 B、 C 各为何种物质。 并填空: (1) 写出 A 的化学式 ; (2) 写出 B 物质的一种化学性质 ; (3) 写出有 C 物质参加的复分解反应。 18. (3分 ) 植物生长需要氮,氯化铵 [NH4Cl]是一种常用的氮肥。 计算并回答: (1) 氯化铵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氯化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 (2) 氯化铵不能跟熟石灰混用的原因。 19. (2分 ) ①据报道,某地制钠 (Na)厂发生了一起氯气 (C12)泄漏事故。 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和这一信息猜想,该制钠 厂生产需要购进的一种原料。 该原料的名称是。 ② 某同学在兴趣小组活动时,将 MnO2,、 CaO、 Mg(NO3)2三种物质与 H2O2溶液混合。 请你帮助他分析推断,该物质混合后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个。 四、实验题 (本大题包括 2 个小题,共 10分 ) 20. (4分 ) 下图是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根据科学探究方法,它们分别为两组对照实验, a、 c 为一组, a 是研究实验, c 为对照实验。 这一组的变量是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实验说明可燃物的 是燃烧条件之一,即温度是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在 a、 b 这组实验中, 是对照实验,变量是 ,此时a 着火燃烧而 b 不燃烧,说明氧气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 要使 b 处白磷发生燃烧,在本实验中可采用的方法是 21. (4 分 ) 草 酸 (H2C2O4)是一种无色固体,实验室用来加热制取 CO气体,反应方程式 为 H2C2O4 CO↑ +CO2↑ +H2O (1) 加热草酸制 CO 气体的发生装置应选用。 (选填: A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 置; B实验室制二氧化碳装置 ) (2) 为探究草酸分解一定生成了 CO和 CO2,小李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 甲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证明 ; ② 混合气体通过乙瓶和丙瓶,得到的是。乐山市2006年初中会考化学试题(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生气泡为止 (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 与开始相比,小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A. 变小 B.变大 C.不变 D.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 (本大题包括 4 个小题,共 17 分 ) 15. (4 分 )按要求写出化学方程式: (1)氢气还原氧化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
(2) 有的胃病患者胃酸过多,常服用一些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 (3) 烧煤气 (主要成分为 CO)的家用燃气灶,改烧天然气后,空气进气管的直径应。 43. (4分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下面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 认真分析信息;回答: (1)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 (2) 分析上表规律,可推知,表中 X= ; ( 3)
一根是 . 2 ,则它的内接正六边形的边长为 . ,将一把两边都带有刻度的直尺放在半圆形纸片上,使其一边经过圆心 O,另一边所在直线与半圆相交于点 D、 E,量出半径 OC=5 ㎝ ,弦 DE=8 ㎝ ,则直尺的宽度为 ㎝ . ,△ ACB 中,∠ ACB=90176。 ,将△ ACB 绕点 C 逆时针方向旋转 90176。 , A 的对应点是 D,B 的对应点为 E,F、 G分别是 DE、
化学的重要工具。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 根据表中信息,回答: (1)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符号是 ; ( 2) 表示的是 (填名称 ) ; (3) 由 12 号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 (4) 上表中每一周期元素 原子序数的 变化 规律 是。 34. (3 分 )如图所 示 , A、 B、 C、 D、 E、 F 均是初中化学常见 物 质。 A 与 B发生的是复分解 反应 , B与
税后 投资回收期 (含建设期 ) 年 税后 财务净现值 (ic=6%) 万元 8710 税后 7 盈亏平衡点 (BEP) % 本文档是纯 word 文档,可以任您自由编辑修改,下载后双击页眉页脚后可用 delete 键删除, 网友(洪枫)为您奉献, : 332985688, 主页 本文档是纯 word 文档,可以任您自由编辑修改,下载后双击页眉页脚后可用 delete 键删除,
.................................................................................................................. 87 5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