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培训-品茗课堂(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明礼之伦。 • 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 • 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 (二)“静” 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 • 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 • 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味人生。 • 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 • 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 • —— 静 • 老子: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云梦一百岁老人--长寿秘诀是心静如水) • 庄子: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静伏明,而况精神。 圣人之心,静 ,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 ) • 老子和庄子的 “虚静观复法” 是 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 的无上妙法。 • “ 茶须静品 ”。 •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 …… 冲淡闲洁, 韵高致静。 ” • “非宁静无以致远” • 静益思,思益学。 • 静是一种美。 •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 空灵虚静(道、佛) 的心境,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精神便在虚静中升华净化,人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 “天人和一” 的“天乐”境界。 • (三)“怡” 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 “怡”者 和悦、愉快 之意。 • 王公贵族重在 “茶之珍” ,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 • 文人学士 重在 “茶之韵” ,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 • 佛家重在 “茶之德” 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间性成佛。 • 道家重在 “茶之功” ,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 • 普通老百姓 讲茶道,重在 “茶之味” ,意在去腥除腻, 涤烦解渴,享受人生。 • 中国茶道这种怡悦性,使得它 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真” 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而一旦论道,则比执著于“道”,追求于“真”。 •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 不仅包括茶应是 真茶、真香、真味 ;环境最好是 真山真水 ;挂的字画最好是 名家名人的真迹 ;用的器具最好是 真竹、真木、真陶、真瓷, 还包含了对人要 真心 ,敬客要 真情 ,说话要 真诚 ,心静要 真闲。 • 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 认真 , 每一个环节都 要求真。 • 中国茶道追求的 “ 真 ” 由三重含义: • 道之真。 • 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 “ 道 ” 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 求情之真。 • 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 真情 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 性之真。 • 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 无我的境界中 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 “ 全性葆真 ”。 • (五)“礼” 人立世之前提 • 礼仪,礼节,礼物。 • 子曰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 “贫而好乐,富而好礼” • “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 • “行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耻;行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 礼尚往来。 三、中国茶道分类 • 寺院茶道 • 宫廷茶道 • 文人茶道 第三节道家与中国茶道 • 一、天人合一 • 二、道法自然 • 三、尊人、贵生、坐忘、无我 道家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 人化自然。 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在品茗时乐于与自然亲近,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表现出 回归自然 的渴望。 • 郑板桥“ 邀一片青山入座 ” • 曹松“ 靠月座苍山 ” • 齐己“ 谷前初晴叫杜鹃 ” • 曹雪芹“ 金笼鹦鹉唤茶汤” • 白居易“ 野麝林鹤是交游 ” 一、天人合一 • 自然化人。 即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人性化。 在道家看来,山石水土世间万物都有生命和有情感的。 • 道家崇尚水的品格“ 上善若水 ”“ 宠辱不惊 ” • 梅、兰、竹、菊-- 四君子 • 松、竹、梅-- 岁寒三友 • 儒家“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 二、道法自然 •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上) [原文 ]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乎道。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 人的善行应接近于水,水的好处,有利于万物生长而不和万物发生冲突。 处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于是它的品质就和道相差不多。 选择居住地一定要择善而安(孟母三迁)在于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身心宁静,善于思考就象大海看不到底一样;给予别人不求回报就想雨露滋润大地一样。 说话的关键在于诚信;朝政的关键在于治理;行事的关键在于能力;行动的关键在于把握时机一样。 因为无所争抢,故没有怨恨。 • 老子第八十章 上善若水(下) [原文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译文 ] 天下最柔弱的是水,最强大的东西却战胜不了它。 是因为它太简单、太平常、而作用又最大的缘故。 柔弱能够战胜强大天下人不是不知道,却不实行。 所以圣人说:承担国家苦难和屈辱的人才是天下的主人;能够承受天下动乱的人才是天下的君王。 一样的道理却可以反过来说。 • 老子第七十八章 守弱成强 [原文 ] 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译文 ] 人生之初柔弱似无骨,人到老年骨头僵硬坏死。 草木生之时也柔弱到秋天也枯黄变硬。 所以通过对事物的坚强、柔弱便可知它们的发展情况。 兵将过于强大反而不能获胜,树木过于高则预示着死亡。 强大处于下方柔弱处于上方。 • 老子从自然中得出规律, 做事不求其极 ,才是发展之道。 三、尊人、贵生、坐忘、无我 • 尊人 • 贵生 • 坐忘 • 无我 老子眼中看世界 • 政治篇 • “正善治” • 要建塔首先要了解规则 • “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 • 顺着人性的变化而变化去做事是没错的,这样人的优点才会发挥出来。 •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 • 这里面包含了平衡矛盾的能力(包括心理)。 我认为每个人都是贤士。 不尚贤不代表老子什么都不管。 让人们安居乐业、强健体魄。 让人性逐渐走向善良。 • “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女何以寄天下。 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 ” • 一则是讲爱国如爱身的道理的;一则是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您是天下人的楷模 ,您的言行将会影响到下两层的人们。 • “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乎未有,治之乎其未乱。 ” • 从整体上分析、判断、处理、把握国家的方向 • 关于 王者之位。 • 老子说的圣人就是人对人完美的控制。 你了解并掌握你周围的人,通过他们间接的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世界。 • 军事篇 老子: “ 以道辅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老子是不得已而谈军事的。 • “ 杀人众,以悲哀立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 • 这反映了老子悲天悯人的天性,主张人不伤我,我亦不伤人的军事思想。 当强敌入侵时老子还是主张通过战争来解决的,但仅仅是获胜而已,而 不是用杀人多少来计算的。 • “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 襄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 ” • 首现在战场上不占主动而占被动,刻意的给对方制造一个 “ 无 ” 的境界。 通过智慧让敌人找不到北。 (孙子的用兵贵在一个 “ 诈 ” 上。 诈 欺骗之意。 身向东而意向西。 在于迷惑敌人,让敌人上当,是先发治人。 ) • 为人处世篇 “ 上善如水 ” “ 善行无彻迹,善言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启也,善结无绳约而不可结。 ” • 善是善良、善是善于、善是团结是引导。 • “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 • 对于光荣了、耻辱了、赞扬了、嘲笑了。 “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 老子主张对于这些事就要跑、躲。 光荣、耻辱一块躲(也可以理解为不为心动) • 老子有三宝 “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 慈 恰当的行事方式、温和的态度。 • 俭 经验的头脑以及敏锐的观察力。 • 不为天下先 不为先不招人口舌,故能坚持下去。 • 老子: “ 和大怨,必有余怨。 焉可以为善。 ” • 这里讲了和人发生冲突用善行、善言去化解矛盾。 • 老子最后告诫人们 “ 功成身退 ” • 切勿忘了 物极必反。 • 那么老子追求什么呢。 经验、规律。 • 老子的人生价值即学道。 • 艺 术 篇 老子说: “ 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使人口爽 ” • 说明了老子在艺术上不追求形式、花样,而追求效果。 同时老子的艺术还 追求人与自然合二为一 的艺术效果。 老子成书的艺术就是一半说自然;一半说人道。 • “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 即绘画当中的 “ 留白 ”。 • 《道德经》 本身就是一本很难得的艺术品。 其中作到了 学与思的结合 ; 用自然的道理来论述为人的道理。 • 养生篇 “ 载营魄而抱一,能毋离乎 ” • 首先强调了什么是可为,什么是不可为的问题。 主张 养生要顺应天理。 一则是 治人事天,莫若啬 ;二则是 清净 ;三则是 德。 身心要爱惜。 天冷了要 穿衣以及饮食起居 都要注意;清净了才不会为外物所扰,心境才会平和。 德是一种学习方法,可能是人的一种脑电波,可以使自己控制周围一定范围的生物,就养生讲可能是一门未知的学问。 • 养生秘诀是 “ 以身养神 ” ,达到身与神不分开,可能就达到了老子的养生目的。 • 《道德经》可称是千古奇书 ,他紧沿着自然的曲线论述了一个世界,而不发一言论述。 第四节以茶会友 • 一、交友三原则 • 交志趣相投之友 • 交诤友 • 交贤友 • 二、沟通是一种能力 第四讲 茶叶史话 • 一 、 教学目的: • 了解有关茶的历史 , 茶人 , 茶事; • 了解日本茶道 、 陆羽和其 《 茶经 》 、 名人与茶; • 了解目前流行的茶事活动。 • 二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日本茶道 、 陆羽和其 《 茶经 》 、 名人与茶 •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饮茶的发展史 • 一 、 饮茶的起源 • 大致说来 , 有先秦说 、 西汉说 、 三国说。 • 先秦说 • 陆羽根据 《 神农食经 》 “ 茶茗久服 , 令人有力悦志 ”的记载 , 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 , “ 茶之为饮 , 发乎神农氏 ”。 然而 《 神农食经 》 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 , 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 , 不是信史。 • 清人顾炎武认为, 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日知录 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 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 三国说 • 《 三国志 吴书 韦曜传 》 有 “ 密赐荼荈以代酒 ” , 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 , 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 据此 , 《 南窗纪谈 》 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 《 集古录 》则认为始于魏晋。 •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 西汉说 • 清代郝懿行在 《 证俗文 》 中指出: 茗饮之法 ,始见于汉末 , 而已萌芽于前汉。 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 , 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 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 , 而萌芽于西汉。 • 王褒 《 僮约 》 中有 烹茶尽具 、 《 武阳买茶 》 ,而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 , 说明四川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 ( 公元前 59年 ) , 中国的饮茶不晚于公元前一世纪。 • 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 • 二 、 饮茶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 • 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 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