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绩效管理的发展与启示(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职,但考课制度流于形式 14 六条诏书 治心身 敦教化 尽地利 擢贤良 恤狱讼 均赋税 修身养性 道德教化 生产富民 选拔人才 执法公正 税役分配 15 隋唐时期 考核标准: 考核方法: 考核机构: 结果应用: 评 价: 尚书省,考功司 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按官员等级以及中 央地方之别分开考核,并设监考使等职监督考课的执行 四善二十七最九等考第,四等考第 考课结果细分等级,且与选授,勋封紧密关联 考课制度达到完善,考课机构分工明确 16 宋元时期 考核标准: 考核方法: 考核机构: 结果应用: 评 价: 审官院、考课院(宋),中书省、御史台(元) 四善三最(宋),计年之制、五事课守令(元) 出现按年资论升迁,不重实绩 宋朝恩赏太厚太滥;元朝不重业绩,论资排辈 一岁一考,三考一任(宋),计年、廉访(元) 17 四善三最 治事之最 劝课之最 抚养之最 清谨明著 公平可称 格勤匪懈 德义有闻 18 明清时期 考核标准: 考核方法: 考核机构: 结果应用: 评 价: 考功清吏司、都察院 三等八法(明),四格六法(清) 考课与奖惩制度重新得到重视,奖惩标准明确 考课制度已趋于大成 考满、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