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商业网点分布现状及其布局优化研究(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职能越多,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反之越低。 提供昂贵的商品服务 职能的中心地也可以提供廉价 的 商品 服务职能。 中心地的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呈现出 k= k=4 和 k=7 的等级体系模式。 2)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与存在问题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基础,它不仅探讨了城市等级的划分原则,而且开辟了商业和服务业 的 区位 选择 、 发展 规模和空间结构研究的先河,在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但克氏的中心地理论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克里斯塔勒在研究中只重视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缺乏对商品的供给下 限 的考虑;在中心地系统中,k 值在同一系统中保持不变;把消费者看作 “ 经济人 ” ,认为其首先是利用离自石家庄商业网点分布现状及布局优化研究 5 己最近的中心地;忽视了集聚 效 益;缺 乏对需求增加、交通发展和人口变化对中心地系统变化的研究。 3) 中心地理论在商业布局中的应用 按照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所提出的 “ 中心地学说 ” 思想,假设所研究的区域内人口作均匀分布;区内居民购买力大体亦为均匀;向区域内任一方向的交通可达性相等,消费者购物活动遵循最短距离的原则,则区内任何一个商店或服务企业,任何一个商业中心,所拥有的理想的销售和服务范围 —— 市场区当是圆形。 但实际上因为一个地区往往具有几个商业中心,一个居民区也会有多家商店,如每个商业中心,每家商店的市场区都是圆形,彼此相切而不重迭,则圆与圆之间必将留有空档,居住在这空档区的居民势必购物不便。 若要不留空档,圆与圆之间必须重迭,把重 迭 区交点连成线,便形成一个圆内接多边形。 考虑到市场区的形状一要符合使市场覆盖面积尽量增大的要求;二要符合使各个市场区之间不留空档的要求;圆形及正八边形覆盖面积固然最大,但整个地域必然要留下空档;正方形及等边三角形则包揽的地域又太小,只有六边形既符合覆盖面积尽量大、又不留空档的要求,故 可做 市场区最佳形状。 当然 ,由于各地客观形成、存在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往往呈现出某些不均匀性,从而产生一些变异, 正 六边形的市场区往往演变为异形 六边形,但这仍然符合商业活动地域细胞的基本分布规律。 ( 1) 人口密度和购买力的地域差异对商业布局的影响 人口密度的地域差异会影响到商业布局的模式,根据克氏理论:任何一级中心地市场区的大小都取决于其经营商品的界限值,因此,在平均利润的引导下,人口稠密区商业中心的市场区面积会缩小,而人口稀疏区商业中心的市场区面积会扩大,或者说,在人口稠密区,商业中心的等级和数量会提高,而在人口稀疏区则正好相反。 购买力与人口密度具有相同的作用。 ( 2) 交通运输条件的地域差异对商业布局的影响 交通作用在中心地的空间分布上 也 起 着 重要作用 ,因而 克 里 斯塔勒根据交通原则提出其第二个模型。 他假定全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并不到处一致。 为了 使居民获取最方便 的商品服务, 而付出 的 运输费用最低,则次一级的中心地将位于上一石家庄商业网点分布现状及布局优化研究 6 级两中心地直线联系的中点。 这样,以交通为核心的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和以市场为核心的中心地的空间分布不同 , 差别在于两个大的中心地之间直线交通线把以市场为核心的位于六边形角上的次一级中心地位移到交通线的中点上。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以及快捷低廉交通工具的运用, 增加了高等级商业中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其具有更大的吸引范围,影响到次一级商业中心功能的发挥,并使区域内商业中心的数量减少,从而替代了过去高等级中心地购买高级产品,低等级中心地购买日用品的规律。 ( 3) 顾客购买行为对商业布局的影响 商业,尤其是零售商业网点直接面对消费者,所以广大顾客的购买心理和行为也会对商业布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国外的经验也表明,顾客心理学往往是发展、布局新的商业网点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阶层顾客对商品的需求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阶层的顾客,对不同类型的商品也有着不同要求。 一般来说,收入高的顾客喜欢购买高档商品,收入低的顾客喜欢价廉物美的物品。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顾 客往往将购买低级商品和高级商品,购物与其它消闲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消费者摆脱了中心地等级的严格束缚,高等级商业中心的市场区(服务范围)会因此而扩大,而被绕过的低等级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则会因此而缩小。 2.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另一位开拓者是德国经济学家廖什,廖什和克里斯塔勒几乎是同时,但是又完全独立地发现了内容相似的中心地系统。 廖什首先探讨了只供给一种商品时的区位空间均衡过程。 他从研究均质平原上某一农户啤酒生产状况入手,并考虑到多数农户竞争情况下的生产情况,提出单一职能个体的市场区域是圆形市场区 域,而全体的市场区域则为蜂窝状的正六边形结构。 廖什通过与克氏类似且更为严密的推导,也证明六边形结构是市场区最理想的形式。 廖什把最低级职能的门槛需要转换成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半径,建立起能够覆盖整个平原的最低级职能的六角形市场区网格。 廖什把这个市场区网络定义为基本网格。 他认为,每一种商品总有一个最适合的市场区,某一个地区一般来说是多种商品的销售市场;同一区域内,由于多种商品运输距离的不同,则销售石家庄商业网点分布现状及布局优化研究 7 量也不相同。 因此每种商品都有三种特征:销售区、可能的运距和必要的销售量。 每种商品具有不同大小的销售区,有多少种商品就有 多少个六边形的市场区,并组成一个复杂的彼此叠在一起的市场区网络,这就形成市场网。 综上所述,中心地理论经过廖什等多人的补充和修正,更加接近于实际情况,尽管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性,但其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在商业网络布局中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 商业中心空间模式 1. 加纳模式 格蒂斯( Gertis)在 1961 年 首次 将土地价值理论 思想 应用于商业区位格局分析之中,通过揭示总零售量随离开地价最高的中心地带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规律,证实了城市土地地租变动及其与商业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规律。 到 1966年,加纳( B. J. Garner)进一步对 商业中心 的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他根据一系列的城市土地地租的投标曲线,构造了不同等级 商业中心 的 空间模式 ,形成了城市地理学中的加纳模式。 加纳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 高门槛 的 经济活动(如百货、服装、珠宝等),往往靠近地价峰值区,占据着地租最高的城市土地,在 其周围,按门槛递减顺序排列 着 其他职能活动 , 如银行、餐馆、面包店、家具店、家用电器店等。 ② 任何 商业中心 的核心区,总是被那些能显示 商业中心 最高级别的职能经济单位所占据。 ③ 随着整个 商业中心 级别的增高,低级别经济职能单位将被排斥到低地价地区,在 商业中心 的边缘地带布局。 ④ 在任何一级 商业中心 的典型职能 中 ,每一项职能的次序也是按门槛高低的顺序排出的。 加纳的商业中心模式把高门槛职能与支付租金的能力等同起来,通过区分地区、社区和街区商业类型,建立了不同等级商业中心的空间模型。 当然 加纳理论也有其 不足之处:商店的位置并不 总是与距地租峰值区的距离有关,而且商用土地的地租也并不完全是由距中心点的距离来决定的。 针对这些不足,道宁石家庄商业网点分布现状及布局优化研究 8 54321 1. 中央商务区 2. 中心外围带 3. 中间带 4. 市区边缘带 5. 卫星城镇带 图 2 向心环带状地域结构图 ( P. B. Downing)进一步阐述了土地面积、人口分布、经济收入分布状况、交通及便捷性的不规则状况等对城市商用土地地租的影响,使加纳模式更加合理客观。 加纳模式是在土地价值论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体现出了地价对商店布局的影响,对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卡瑞四边形模型 在商业中心地等级研究过程中,卡瑞( Kurry)发现廖什( Losch)理论中的空间界限过于模糊,另外在大城市内的中心职能 过分集中。 他从时间的角度来掌握消费者和供给者的行为,根据购买频率和购买量、商品存量、销售周转数和交通的方向性,建立了与现实比较吻合的城市空间模型。 卡瑞认为,对于左右对称的城市空间,具有所有商品和服务职能的中心地将在城市中心区布局;对于非对称的城市空间,高级中心地不在中央集中,而是呈点状或带状分布。 因为现实中的都市交通呈四边形格子状发展的情况较多,卡瑞在充分考虑城市内部交通线路的作用下, 逐渐构建了 K= K= K= K=9 的中心地四边形系统模型。 四边形状的中心地区位模型与六边形的中心地区位模型的差别在 于,市场地域是正方形,商业中心地配置呈正方形格子状。 即中心地位于正方形格子的交点上。 这样的点是商品或服务需求者即消费者的居住点,同时也是商业中心职能布局的潜在中心地。 (三)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3] 商业设施是城市地域结构的组成部分,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商业布局。 对于 现代化城市地域结构的模式 的研究 ,早期曾有美国学者所提出的同心 圆 模式、扇形模式(功能区模式)和多核 心 模式;中期曾有日本学者提出的多中心模式,以及中石家庄商业网点分布现状及布局优化研究 9 国和前苏联所提出的分散集团模式;近期则普遍提倡一种多层向心环带模式。 一些 大城 市 由于受到 距离衰减规律 的影响,会 呈现 出 经济和人口的密度由城市中心向四周逐渐减低的趋势。 因此, 现代大城市的地域结构一般都明显地呈现向心环带状,由城市中心向外依次是: ① 中央商业区( CBD); ② 中心外缘带;③ 中间带; ④ 市区边缘带 ; ⑤ 卫星城镇带。 商业在不同地域上的分布也体现出不同的特征。 中央商业区乃是全市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中心,这里银行、大型商场、专业商店、高级宾馆、风味餐厅及各类文化娱乐场所高度集中,呈凝聚型分布态势。 中心外 围 带是中央商业区的支配、供应区,分布有较多的对外交通场站、批发业货栈和食品、服装厂等单位, 由于这里原是居民聚居地区,故而仍广泛分布着一般商店和服务行业机构,但其分布大体均匀。 中间带是主要的居民区,有众多居住小区和居住街,商业、服务网点均匀分布,以就近满足居民需要。 市区边缘带是城市与郊区的结合部,交通比较便利,同卫星城镇和外地联系方便,停车旅馆、贸易货栈、大型超级市场 也在 此带应运而生。 这里商业、服务设施的分布视交通道路和居住区的分布而定,有些条件适宜地段则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商业的次中心。 卫星城镇带地域最为开阔,有大量工业、科教等单位穿插分布在农田村落之间,商业、服务中心的分布一般属于随机型,但在个 别小城镇或某个工业区内部,也呈现局部凝聚型分布格局。 不过,现代城市地域结构的环带状商业分布格局并非固定不变 的。 本世纪60年代以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城市商业布局亦相应地出现新的变化。 这 些变化 具体表现在: ① 随着城市交通条件的显著变革与改善,许多发达国家在城市外围陆续修筑了不少高速公路和快速道, 为 顾客到市区边缘带的新商业中心购物 提供了 方便。 时间原则代替了空间原则,成了新的商业网布局的重要原则; ② 由于 城 市中心区中产阶级以上家庭纷纷外迁到城郊新建住宅区,家庭人均收入较低的阶层聚居在市中心区内,便出现了顾 客购物潜力的离心倾向,一些交通方便、接近新居住区或卫星城镇的外围地区遂成为吸引顾客购物潜力的有利区位; ③ 在新的商业网络设计中越来越重视消费者空间行为的研究,充分考虑到消费者对市场区位的反应和需求特点,以及消费者对市场的了解和购物心理,从而促使商业设施的内部构成产生巨大的变化,在新型商业中心区,将把大型商店、石家庄商业网点分布现状及布局优化研究 10 各类专营名牌商店、中档商店和廉价商店等多种类型的 商业网点 紧凑地组合在一起,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购物 需要。 三、 我国主要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特征 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商业发展历史悠久,商业发展和空间结构经历了不 断的演变过程。 杨吾扬、仵宗卿等研究表明,北京市商业中心的历史变迁经历了四代,即元朝时形成的以钟鼓楼为中心的商业区域;清朝时期在城市规划和居民社会地域属性等影响下形成了前门商业中心;民国时期在原有的前门商业中心基础上,又增加了王府井商业中心;新中国成立之后,前门、王府井、西单等第四代商业中心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天桥、复兴门、公主坟、双榆树等新的商业中心业已形成,南三环的木樨园、北三环的马甸、北四环的海淀镇等即将发育成为新的商业中心。 目前,北京市商业中心等级体系结构更加完善,基本形成了 超级商业中心 、 市级商业中 心 、 区级商业中心 、 居民区级商业中心 等四个等级。 不同等级的商业中心往往布局在交通线路的交叉点附近,空间结构呈现出以旧城为中心,沿东西长安大街向外扩散的正方形格子状,商业职能也呈现出由传统商业中心向外分散的趋势。 上海市商业中心被分为六个等级,分别为一级市商业中心、二级市商业中心、一级区商业中心、二级区商业中心、居住区商业中心和居住小区商业中心。 商业中心的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旧的商业中心和等级较高的商业中心往往分布在城区内部,新近形成的商业中心主要集中于城区边缘。 在整个商业中心体系中,等级越高的商业中心数量较少, 等级越低的商业中心数量越多,众多的商业中心构成“金字塔”结构,并且高一级别商业中心职能往往涵盖了较低一级商业中心职能,这些特点基本符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