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 一、名词解释 商品 P35★★ 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③ 商品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 商品经济 P32 ★★ ①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②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③ 商品经济发展分为简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阶段。 ④ 产生条件:必要条件 —— 社会分工、决定性条件 —— 生产资料分属不同的利益主体,剩余产品的出现。 交换价值 P35★★ ( 06 名解, 3 分) ① 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②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③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④ 交换价值是相对的,不同交换对象有不同的交换价值,且因时因地的发生变化。 价值 P35★★ ① 价值是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的凝结。 ② 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③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④ 任何商品都有使用 价值,但只有当其作为商品时才有价值,因此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抽象劳动 P37★★ ( 00 名解, 2 分) ① 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②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 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③ 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 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P40( 03 名解, 3 分) ★★ ①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②两种定义: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 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 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劳动生产率 P41★ ① 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② 两种表示方法: 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 = 产品量 / 劳动时间; ③ 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④ 无论劳动生产力怎样变,同一劳动相同时间创造的价值量不变。 价值规律 P47 ①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以此为基础进行商品的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 的基本规律,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② 价值规律具有三大作用: ⑴ 调节作用,指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⑵ 刺激作用,指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 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价格。 ⑶ 分化作用。 指价值规律作用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③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背离价值的运动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种现象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 ( 1)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始终以价值为基础的。 ( 2)从商品交换的总体来看,价格的涨落会相互抵消,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等的。 ( 3)价格变动也会影响供求关系,在价格的不断波动中,使供求关系趋于平衡,从而使价格接近价值。 9 市场经济 P45★★ ( 04 简答, 14 分, 市场经济的特点) ① 市场机制是 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 经济; ② 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机制时,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10 资源配置 P45★★ ① 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 ② 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分配使用各种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③ 在现代经济中 ,资源配置有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方式。 计划资源配置方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