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论述题(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主,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② 由微观管理为主转向以宏观管理为主,着力于确定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发展战略,调节社会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③ 从搞项目审批、分钱分物为主转向利用经济手段搞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 ( 2)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有三种职能,即国有资产所有者、社会行政管理者和宏观经济调控者。 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具有管理国有资 产、监督国有资产经营,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能;政府作为社会行政管理者,具有制定法律法规、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市场秩序等职能;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具有搞好经济发展预测、确定发展战略目标、制定经济政策、调节总量平衡、优化经济结构等职能。 目前,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① 实现政企分开,即政府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宏观经济调控者的职能,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 ② 实现政府社会行政管理者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的分开; ③ 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进行政府机 构的改革,以适应政企分开和社会行政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分开,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G试述国有企业改革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命运的大问题。 ( 1)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 邓小平曾多次强调,国有企业是我们的优势,只要我们通过改革,真正发挥这个优势,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放进来再多一些也不怕,不会影响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再次重申: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2)国有企业是社会主 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改造,逐步建立起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 它对改变中国的一穷二白的面貌,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初步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 3)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 党的十五大郑重提出: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也就是国有企业在社会经济中占优势,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在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同步发展的情况下,国有企业 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活力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4)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国有企业占有重要的位置。 国有企业不仅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还拥有最先进的生产技术。 国有企业目前仍然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K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 1)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虽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但当它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中,就会引起生产工具、劳动 对象、劳动者发生重大变化,并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迅速发展。 ( 2)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不仅是一般的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因为: ①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 在古代,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人们体力劳动;在近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主要因素仍然是资金、劳动力和资源的投入;而当代,科学技术因素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比重中超过一半,有些地区和部门甚至高达 60% —90%。 从而,科学技术因素成为与古代和近代生产力相区别的基本特征之一。 ② 科学技术已全面渗 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 无论是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劳动工具的变革和创新、劳动对象的开拓,还是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配置,生产活动最优化的组织管理,都是通过科学技术的作用来实现的。 科学技术与生产已经一体化了,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③ 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 “决定性因素 ”。 ( 3)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①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时俱进 的重大贡献; 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到战略性地位,认识 “科教兴国 ”的重要性。 ③ 现代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国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④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求我国必须发展高科技的知识经济,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早日实现。 K 试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丰富内涵。 ( 1)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 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表现出来的。 它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劳动者劳动技能和劳动的复杂程度,使劳动者更有效地发挥生产主体的主导作用;它可以使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工艺流程不断得到改进和革新,加速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和现代化;它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和种类,不仅使各种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通过科学技术可以合成更多更新的劳动对象,并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 ( 2)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 技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仅表现在量上,也表现在质上,它能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发生质的变化。 ( 3)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它使生产要素配置最优化,使人、财、物得到最合理的利用,提高效益。 ( 4)邓小平提出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就我国的现状来看,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 ①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才能克服我国人口多、资 源和资金缺的困难,保证人民生活向小康水平和更高水平发 7 展; ②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经济效益,缓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③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④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缩短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总之,科学技术进步,从根本上决定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关系民族振兴的大事。 M试述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飞跃的重大理论成果。 ( 1)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和发展是在对中国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的方法、道路问题的探讨和激烈争论中进行的,是直接与当时中国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 ( 2)中国共产党人依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又经过数年的努力,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伟大成就。 在这个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人民斗争的实践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 泽东思想,继承并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 3)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经过了艰难曲折,出现了不少失误,我国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了继毛泽东思想之后的又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 系,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称邓小平理论。 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这个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M试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答: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 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用中国语言概括为 “实事求是 ”四个大字,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 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党的思想路线。 它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 ( 2)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的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对党和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群众路线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 ,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党一切组织和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根本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 ( 3)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无产阶级革命是国际性的事业,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的相支持和帮助,但首先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立足本国,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依靠本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去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 的发展道路。 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要正确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和向外国学习的关系,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关系等。 M试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答: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中,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 主要是: (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的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 同样,正确的革命理论,只有同亿万群众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和形成。 作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毛泽东思想 ,不是个别天才人物主观臆造的东西,而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不断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科学体系。 在如何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的问题上,曾经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教条主义的倾向;另一种是经验主义的倾向。 这两种倾向都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割裂开来,都不能引导中国取得胜利。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从而获得了克敌制胜的强大武器。 ( 2)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 国民革命失败 后,毛泽东就清醒地分析了国民革命失败后的形势,适时地将革命进攻的方向转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开辟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全党树立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榜样。 在 “左 ”倾错误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毛泽东虽然屡遭排挤和打击,但他从未停止过同党内连续出现的 “左 ”倾错误的斗争。 1930 年 5 月他所写的《反对本本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 这篇文章初步阐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从对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的迷信中解放出 来,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 3)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事关中国革命成败的特殊而伟大的事业。 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正确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在理论上提出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主要是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来了一番改造,使它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 的马克思主义。 M试述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 1)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 ( 2)制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制定了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 ( 3)提出了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 4)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经济体制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观点。 ( 5)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着重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思想,并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 6)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逐步实现 “四个现代化 ”任务,提出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以及一整套同时并举的 “两条腿走路 ”的经济建设方针。 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社会主 义社会可分为不发达的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