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改注射模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0 700- 1) =8 凹模型腔底部高度: Th=pMrP43 2 = 7004 )285(1003 2 =14 由前面对型腔的最小壁厚和底部厚度可以估算型腔的最小外形尺寸: 最小宽度为:( 85+ 80) 2=186 最小厚度为: 12+ 14=26 其主要参数为: 9 凹模板厚度: A=80 凸模板厚度: B=90 垫块厚度: C=120 模具闭合厚度: H=25+ 25+80+90+50+90+120=480 具体尺寸如下: 模板: B宽 =400 L长 =600 定模座板: B定 =450 H定 =600 动模座板: B动 =450 H动 =600 支撑板厚度: C1=50 推件板厚度: C2=32 推杆固定板厚度: C3=20 宽 L=245 推板厚度: C4=32 宽 L=245 导柱: d0=32 导套 d1=35 推杆: d=10 D=16 L=137 材料:模板采用 45#制造,垫板 .支撑板采用 Q235, .导柱导套用 20钢,推杆采用 T8A。 浇注系统的设计 浇口套的设计 采用分体式浇口套,用 45#制造,表面淬火≥ 55HRC,为了便与凝料从主流道拔出,主流道设计成圆锥形,半锥角为 3度,内壁光滑,表面粗糙度 Ra=。 其最小端直径 d=D1+( ~ 1mm),主流道大端处成圆角,半径常取 r=1~ 3mm,主流道的一端设计成带凸圆盘,高度为 5~ 10mm,并与注射机固定模板定位孔间隙配合,衬套的球形凹模坑深度取 3~ 5mm, RL=R1+( 1~ 2mm)根据《模具设计手册》设计,具体尺寸如下: 10 度 图 浇口套设计图 分流道 .浇口的设计 查《模具设计手册》得 ABS分流道宜采用梯形,表面粗糙度 Ra=, 浇口采用侧浇口,浇口的截面积一般取分流道的 3%~ 9%,浇口长度为 1~ 图 浇 口的 设计图 模架的选择 为了考虑到加工方便,采用整体式凹模,还要考虑导柱导套的安装位置,且要查得其标准值。 再由于塑件采用推板推出,因此选择模架为基本类型中的 A4标准模架,定模和动模均采用两块板,设置推件推出机构,它适合于薄板壁壳体型塑件,脱模力以塑件表面不允许留有顶出痕迹的注射成型模。 由《模具设计手册》查得选择模架规格为: 11 A4— 315315— 02— Z GB/— 1900 确定脱模方式 因为塑件 与凝留带滞后在动模,而凸模型芯需加工许多小孔,以便插针,因此塑件宜采用推杆结构,设置拉料杆,以便凝料从主流道拉出。 成型零件的结构设计和计算 型腔的内径计算 图 型腔的 内径计 算 图 D腔 =( ds+ - X.△ S) 0+△ m D腔 —— 型腔内形(内径)尺寸( mm) ds—— 塑件外件基本尺寸( mm) ds+δδ → (d,s + δ 1) 0(δ1δ2) =(ds) 0△2 △ s—— 塑件公差 Qcp—— 塑件平均收缩率( %),取 X—— 综合修正系数, X= △ m—— 模具成型尺寸设计公差,取△ m =△ s/3 + =(+ ) = D腔 =+ 0 12 型腔的凹边内径计算 图 型腔的 内径计 算 D内 =( ds内 + ds内 .Qcp- X.△ s) +△m 0 D内 —— 型腔凹边内径尺寸( mm) ds内 —— 塑件的外形基本尺寸( mm) ds内 +δ12 → (d,内s + δ 1) 0(δ1δ2) =(ds) 0△s △ s—— 塑件公差 QCP—— 塑件平均收缩率( %),取: X—— 综合修正系数, X= △ m—— 模具成型尺寸设计公差,取△ m =△ s/3 85+ → (85+ ) = D内 =+ 0 凹模型腔的高度计算 图 H凹 =hs+ - X.△ s) +△m 0 13 H凹 —— 凹模型腔的高度 hs—— 塑件的基本高度 h, δ1s2 → (h,s + δ 1) 0(δ1δ2) △ s—— 塑件公差 QCP—— 塑件平均收缩率( %),取: X—— 综合修正系数, X= △ m—— 模具 成型尺寸设计公差,取△ m =△ s/3 30+ → (12+ ) H凹 =+ 0 凹边的高度尺寸计算 图 凹边 的高度尺寸计算 H凹 =( hs+ - X.△ s) +△m 0 H凹 —— 型腔凹边深度尺寸( mm) hs—— 塑件凸边基本尺寸( mm) h, δ1s2 → (h,s + δ 1) 0(δ1δ2) △ s—— 塑件公差 QCP—— 塑件平均收缩率( %),取: X——。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