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管理类009——垃圾桶理论(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希望能使城市清洁。 第一个方法是:把乱扔垃圾的罚金提高一倍,实施后收效甚微。 第二个方法是:增加街道巡逻员的人数,然而实施成效亦不显著。 后来,有人在垃圾桶上出主意:设计了一个电动垃圾桶,桶上装有一个感应器,每当垃圾丢进桶内,感应器就有反应而启动录音机,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其内容每两个星期换一次。 这个设计大受欢迎,结果所有的人不论距离远近,都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城市因而变得清洁起来。 这个实践证明,用一种柔性引导的方式,让人们在遵守规范、维护秩序的行为中获得心理的满足和愉悦,效果远比惩罚手段好得多,也不致引起大家对“管理”的抵触。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这种方式的关键,在于“疏堵结合”,当员工发生了影响绩效的行为时,多从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垃圾桶”,吸引他们主动丢弃诸如此类的行为“垃圾”。 比如,为了防范员工上班打电话影响其他同事办公或者影响卖场柜台形象,在严肃工作纪律的同时,可以在办公区之外或店铺内部设立一个“绿色通话区”,既能方便员工在 有紧急私事时能及时处理,又能引导他们主动改掉影响工作的习惯;再比如,面对客户投诉率高管理 系列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的现象,在加压刺激的同时,可以面向员工按时评选“服务之星”、“客户满意之星”等奖项,并给予适当奖励,服务质量一定会得到很大提高。 这种管理思路同样可以用来解决时下困扰许多管理者的员工上网问题。 据报道,许多企业甚至自发组成了“反庐舍( loser)联盟”,对迷失于网络社交游戏的员工进行监督、教育甚至严惩。 种种严肃的管理手段当然无可厚非,但对员工的这种状况不能简单以“偷懒”“不思进取”下定义。 客观公正的做法,应该是首先根据员工的岗位情况评估心理压力程度,适当调节他们工作和游戏的比例,给予员工“理直气壮地”偷懒和放松的机会。 比如合理设定员工每天上外部网的时长。 在此基础上调整工作内容,适当施压、教育、监督,让员工在放松之后尽快产生紧迫感,主动将造成低效的行为限制在某个时段或空间里。 案例三:管理中的垃圾桶理论 [3] 案例: F 药店的苏店长具有多年的管理经验,为了提高团队的执行力,他先后完善了药店。mba管理类009——垃圾桶理论(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