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必看马哲论述题(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3)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 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 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 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 “两手抓 ”的重要意义。 (1)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只有这 样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3)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 “两手抓 ”: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一手抓改革开放, 一手抓打击犯罪。 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进步。 阐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展就是通过量变和质变表现出来的。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① 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搞建设,不能急于求成。 必须实干苦干,稳步前进,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方面进行长期的量的积累。 ② 而当事物经过量变的准备而面临质的飞跃时,要敢于并善于抓住机遇,推动事物走向新的 阶段、跃向新的台阶。 急躁冒进,会欲速则不达。 过于保守,又会坐失良机,推迟发展进程。 ③ 只有二者辩证结合起来,才能早日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 试述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并说明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1)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我否定,而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 (2)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第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事 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 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没有发展。 第二、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生长起来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保留了其中积极的因素,辩证的否定又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 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消灭,是发展的中断。 (3)作为发展环节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辩证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 绝对的否定,是否定一切,全盘抛弃。 (4)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具有重要意义。 ① 对待历史文化遗产,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的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 “古为今用 ”, “推陈出新 ”。 必须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同时也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② 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 在对外开放中,要积极吸收外国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必须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 同时也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试述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意义。 (1)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过程,人们认识的任务就是要求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题目:试述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 (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而不是离开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的抽象的永恒的符合。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符合的正确认识,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和客观事物发展的一定过程的正确认识,人们不可能超越实践和事物发展的历史阶段,去追求和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3)随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向前推移,已经形成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会变得不统一,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随着 实践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实现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的新的统一。 总之,这种统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4)人们的认识落后于或超越于客观实践和事物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样就会犯右倾保守主义或 “左 ”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损失。 右倾保守主义错误:陈独秀 ―― 认识落后于客观事物和历史的发展,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王明 ―― 超越了客观事物和历史的发展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一天等于二十年等。 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1)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虽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但当它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中,就会引起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发生重大变化,并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迅速发展。 (2)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不仅是一般的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因为: ①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 在古代,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人们体力劳动。 在近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主要因素仍然是资 金、劳动力和资源的投入。 而当代,科学技术因素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比重中超过一半,有些地区和部门甚至高达 60%—90%。 从而,科学技术因素成为与古代和近代生产力相区别的基本特征之一。 ② 科学技术已全面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 无论是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劳动工具的变革和创新、劳动对象的开拓,还是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配置,生产活动最优化的组织管理,都是通过科学技术的作用来实现的。 科学技术与生产已经一体化了,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③ 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科学技术在经济、 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 “决定性因素 ”。 (3)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①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重大贡献。 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到战略性地位,认识 “科教兴国 ”的重要性。 ③ 现代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国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④ 科技 是第一生产力,要求我国必须发展高科技的知识经济,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早日实现。 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人口问题。 (1)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告诉我们,人口生产必须与物质生产相适应,既不能抽象地说人口数量越多、密度越大、增长越快越好,也不能反过来说人口数量越少、密度越小、增长越慢越好。 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2)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 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期内增长过快,人口 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3)我国造成严重的人口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对于我国面临的严重人口问题,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进行调节和控制,降低出生率,把过多的人口数量逐步降低。 二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优化人口结构。 我们既要看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又要对我国人口问题的解决充满信心。 试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②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③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④ 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