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内容摘要: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可再生能源与农村可持续发展20 0 年十月农业经济管理 0 班 目 录一、 摘要二、 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三、 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环境 民文化素质的水平的提高四、 型水电资源开发五、 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现状 村能源利用效率低,村能源可持续发展机制仍不完善六、 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更新缓慢,再生能源开发尚未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定经济 激励政策 立发展基金七、善农村能源结构,善农村生活环境,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八、参考文献论文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农村;可持续发展一、 摘要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然而农村能源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能源的短缺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能源现状,并提出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必然性及重要意义,最后,根据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给出了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的措施和对策。 二、 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必要性农村生活能源短缺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导致了滥砍乱伐,植被破坏,使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难以持续。 农村燃料和农民长远生计问题已成为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重要制约因素。 随着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战略目标的提出,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绝大部分资源分布在农村。 所以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新农村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必要性。 三、 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环境 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广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农村能源建设。 上世纪 80 年代初以来,开展了以小水电为主的初级电气化县、薪炭林重点县、沼气重点县、省柴灶试点县等多种大面积示范工程,并大为推广。 在此基础上,从“八五”开始,中国又开始组织实施“百县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到2009 年全国已有300 多个县开展了这项工作1。 目前,户用省柴节能灶、小水电、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等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已在全国得到了较大规模的推广利用。 温家宝总理早在2000年时就做出过重要批示:发展农村沼气,既有利于解决农民生活能源,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确实是一项很有意义、很有希望的公益设施建设。 由此可见,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广,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是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未来的。 律法规依据的逐步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五十七条: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水、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能、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在2005 年2 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该法于2006年1 月1 日开始实施。 同时,国家已经开始制定法律相应的配套法规和政策,主要有提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总量目标,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具体管理办法,出台可再生能源有关技术标准,制定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经济政策等,这些将有力地推动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进程2。 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同时也带动国防力量、科技水平的的迅猛发展。 对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研究也一直未停止过,因此各项新型技术及专利发明层出不穷,并广泛的应用于实际当中。 目前农村地区的各种可再生能源有:生物质能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房,农村户用光伏系统;小型风力发电;小型水资源开发等等。 立了一大批具有市场经济效益的模式。 如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 以农户为基本单元,利用房前屋后的山地、水面、庭院等场地,建设畜禽舍、沼气池和果园等几部分,同时使沼气池的建设与畜禽舍和厕所三结合,构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庭院经济格局,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增加农民收入。 民文化素质的水平的提高在科技下乡、文化下乡等活动的积极宣传下,使广大农民认识到了科学知识的好处,并在实际的生产中受益。 由此激发了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科普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 另外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农民的子弟,为他们日后返乡工作,扎根农村,反哺家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物质能的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的开发将是农村可再生能源的重点。 在农村农业生产当中所产生的大量生物副产物普遍被丢弃,浪费十分严重,若可以转化利用,则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 村沼气开发目前,农村沼气生产的主要资源是禽畜粪便。 通过厌氧发酵技术,禽畜粪便在制取沼气的同时,也转化为更加高效、优质的有机肥料。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目前我国分散性的畜牧养殖户为,生猪 10675 万户,奶牛174 万户,肉牛1592 万户,蛋鸡6568 万户,肉鸡5146 万户,羊2843 万户,役畜2195 万户。 通过自然地理条件和农村经济发展条件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户,约占总农户数的60%,其沼气生产的潜力超过500 亿立方米/年3。 作物秸秆气化农作物秸秆是粮食生产的主要副产物,它通常是指农作物在获取主要产物质后剩留下来的地上部分的茎叶或藤蔓,约占作物生物量的50%,主要是各种禾木科作物秸秆和豆科类作物秸秆,是一类极丰富的能直接利用的可再生纤维素资源。 目前我国的农作物秸秆气化主要采用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 它是我国农村能源建设推出的一项新技术。 以农村丰富的秸秆为原料,经过热解和还原反应后生成可燃性气体,通过管网送到农户家中,供炊事、采暖燃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由于农业连年丰收,粮食产量逐年稳定提高,各类农作物秸秆的年总产量达6亿吨。 而据不完全数字统计显示,我国目前的秸秆利用率仅仅只有2%,所以其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有着巨大的潜力。 阳能开发利用我国幅员广大,有着十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据估算,我国陆地表面每年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约为50× 1018地的太阳年辐射总量达335837kJ/a,中值为586kJ/a。 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广泛的使用。 据估算,普及率已达到九成以上。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对于几千年来一直用柴火烧水洗浴的农民有着非凡的意义,这代表着他们也可以享受随时的热水,享受类似于惬意的城市生活所带来的便利。 这是一个伟大发明。 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在中国已经完全商业化,生产企业有上千家,从业人员在15 万以上。 太阳能热水器不仅遍布了中国大地,也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2009 年中国太阳热水器产业总销售额近900 亿元,生产能力和保有量均居世界第一,产品已远销欧洲、东南亚、非洲等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已由2001 年的600 万美元增加到2009 年的4000 多万美元。 阳灶目前主要在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使用。 阳能光伏发电光伏发电是根据光生伏打效应原理,利用太阳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不论是独立使用还是并网发电,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电池板(组件)、控制器和逆变器三大部分组成,它们主要由电子元器件构成,不涉及机械部件,所以,光伏发电设备极为精炼,可靠稳定寿命长、安装维护简便。 所以这是 21世纪的一个高新技术产业,有着明朗的前景。 型风能发电较为适合中西部一些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 目前户用型的技术尚不成熟。 型水电资源开发较为适合中西部一些水利资源丰富的地区。 户用型的技术也尚不成熟。 五、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现状农村能源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紧密相关,农村能源的发展状况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人均商品能源的消费水平很低。 村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浪费和短缺并存我国在过去一段时间积极开展农村节能工作,但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还很严重。 乡镇工业单位产值能耗比国有工业高出一倍以上。 农村生活用能中,薪柴和秸秆等传统的生物质能的使用绝大部分采取传统炉具直接燃烧的方式,能源的有效转换率仅为 10%20%。 村能源消费对生态与环境的压力大农村能源对生态与环境的压力来自开采和使用两个方面。 目前煤炭在农村能源中占有很大比例,而农村一些小煤矿的开发不当给当地造成环境破坏的情况屡屡发生。 薪柴作为农村生活用能最主要的来源,目前仍占 20%左右,其过度采集是导致森林植被破坏的原因之一。 在使用能源方面,燃煤烧柴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和污染物,也使得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发严重4。 村能源可持续发展机制仍不完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必须加快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步伐。 中国在建立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从政府到农民和相关企业,能源意识不强,造成了农村能源利用的低效和浪费。 农村能源宏观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混乱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有利于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多元融资机制还没有形成,农村能源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 六、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更新缓慢,开发规模偏小生物质能源利用来说,绝大部分秸秆、薪柴仍以直接燃烧为主,生物质汽化、炭化技术尚在部分农村试点应用,粪便资源大部分直接作肥料,用作沼气开发的数量,仅占可利用总量的很小一部分,太阳能利用虽己市场化,但还需进一步加强市场推广开发利用5。 术开发体系与服务网络尚未形成从事农村能源工作人数少,缺少专业科技队伍,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困难,好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由于技术难以消化而难以进行实施;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尚未形成,可再生能源资源一般较为分散,必须就地开发,就地使用,必须有技术服务、物资器材供应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专业服务网络。 再生能源开发尚未纳入法制管理轨道,缺乏相应的保障激励政策农村能源机构所遵循的总体方针和相关政策、规划、计划都属于指导性质,缺乏相应的法规条例的强制作用,主管部门没有强制监督依据,其发展只能更多地取决于各方面的认识,因而发展缓慢;对可再生能源建设的战略地位缺乏足够认识,保障措施力度不够,致使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效益没有得。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