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专题练习题(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在校大学生可以代表主要的网民群体和主要的博客作者、读者。 一、调查:大学生博客使用状况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和天津体育学院六所高校,发出调查问卷 600 份,回收的有效问卷共 586 份,样本回收率 %。 在回收的有效样本中,博客作者 291人,约占 %,没有写过博客的博客读者 232 人,约占 %, 47 人既没写过也没浏览过博客,但有尝试的意愿, 约占 %,此外的 16 人对博客既全无了解也无了解的意愿,仅占 %。 也就是说,近 90%的调查对象为博客作者或读者。 在博客作者中 20 岁以下的共 60 人,约占 %, 21 岁~ 25 岁的共 214人,约占 %, 26 岁以上的仅占约 %。 在博客读者中 20岁以下的共 48 人,约占 %, 21 岁~ 25 岁的共 161 人,约占 %,26 岁以上的仅占约 %。 这与《 20xx中国博客调查报告》的数据吻合,验证了本次问卷的有效性。 样本的专业构成大致如下:博客作者中,文史哲类占 %,理工农医类占 %,艺术体育类占 %。 博客读者中,文史哲类占%,理工农医类占 %,艺术体育类占 %。 二、分析:大学生博客的主要特征 问卷统计显示,除了贴文章、日志、图片和音乐外,添加链接、引用、标签等也是博客作者很常用的博客功能。 有了这些链接,读者可以顺着这些‚信息地图‛的线索进入网络社区,进行作者和读者的对话,分享彼此的生活。 博客作者的工作之一就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再加工‛。 这个过程不仅要求作者熟知获取网络有用资源的渠道,还要有去伪存真,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问卷统计表明,博客作者中,本科学历 219人,占 %,硕士学历 67 人,占 %;而博客读者中,本科学历 159 人,占 %,硕士学历 66人,占 %。 可见,无论博客作者还是读者的受教育程度远高于一般网民的平均水平,这使他们在对知识加工整理方面更具优势,从而使博客传播具有了一种全新的知识管理手段。 、作者、把关人角色转换 博客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媒体中把关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三者的统一。 博客作者只是网络日志的初始作者和暂时作者,博客读者随时可以寻找介入这一知识 传播、共享过程的机会,将信息或知识进行聚合、梳理,从而转换身份成为暂时的作者。 博客正是以这种通过交流实现分享的精神及互动性强的特点吸引了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人群。 三、思考:大学生博客的正确引导 博客作者中,通常申请开通的博客数量为1~2个,一般不超过5个,但最多者达6个甚至 10 个,而他们经常更新的博客数量最多者也不超过3个。 可见,不少博客是处于闲置状态或已被放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网络资源浪费,这些现象的存在与倡导节约网络资源、呼吁共享的博客精神背道而驰。 因此应当及时更新现有博客,或适 时关闭已经放弃的博客。 博客正日益成为现代个体日常信息沟通的渠道之一。 在这个层面上,与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等容易使主体脱离现实世界、沉迷其中的其他互联网衍生物不同,博客传播更贴近日常生活,强调知识共享,使得主体的网络传播日常化。 统计显示,被调查者的 291 名博客作者,每天更新至少一次者 22人,每周更新至少一次者 129 人,每月更新至少一次者 140 人,分别占 %, %和 %。 问卷统计显示,在对博客内容类别进行的排序中,记录感情几乎是每个人的首选 ,其他内容依次为展示自我、沟通社会、提升自我、其他和商业营销。 对于知名学者博客、新闻博客等的关注排名比较靠后。 由此可见,大学生博客仍较专注于私人领域的记录和交流,对公共领域的关注尚显不足。 (摘自《今传媒》 ) 19.本调查在“分析”部分,列举了博客作者和读者的学历数据,这样列举的意图是什么。 20.调查认为大学生博客存在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应该如何给予引导。 21.作为对“博客使用状况”的调查,本调查的设计与实施(不包括调查结论)是否科学有效。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 19~ 21题。 绝妙的错误 [美 ]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 DNA 分子的发明。 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 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 30 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 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 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 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 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 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 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 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大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 !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 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 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 DNA 的真正奇迹。 没 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 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 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 DNA 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 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丈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 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 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 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 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不管怎样,只要 DNA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 说到底,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 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 或者,‚错误‛一词也毕竟用得。 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 19.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 4 分) 20.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请在文中加点词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 ( 5 分) 21.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 ( 6 分) 八、阅读下面一则科技文,按要求完成 19~ 21 题。 南美恐龙化石的发现 南美大陆,也是一个出产恐龙化石的地方。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每年大约可发现 10 个恐龙种类,而在南美的阿根廷,每年都可以找到 12种的恐龙。 近年来,那里新发现的恐龙化石更令古生物学界震惊。 以前,在南美大陆也曾找到过恐龙,但人们认为在中生代 时,恐龙的领地被北半球的劳亚大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之间的海洋隔开了。 这些地区的恐龙从距今约 1亿 8千万年前的侏罗纪开始了自己的演化发展,所以演化出一些畸变的古怪种类。 但现在,这一看法正在改变。 在阿根廷南部的一个叫做帕塔哥尼亚 (Patagonia)的小镇,找到了一些被命名为巨龙的恐龙骨骼化石,这种与霸王龙十分相似的恐龙生着巨大而锋利的牙齿,但与霸王龙的牙齿相比,这种恐龙的大牙显得脆而易碎,如果用它在骨头上咬出洞的话,就会像刮脸刀那样被折断,所以,古生物学者们认为它的作用应是撕肉,刮肉和放血。 后来,在南美大陆上 ,这种巨龙成为霸王龙的有力对手,也成为白垩纪时的霸王。 90 年代初期,一位叫赫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