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2.本文是一篇新闻,而标题却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否矛盾。 学生讨论后明确: 标题吸引人。 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人们 已经了解了很多东西,的确没有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每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 看到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讲,这里的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言外之意是这里从来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好事;但是,“没有什么新闻”,“我”还是要写,要继续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以让世人永远不忘。 3.学生可能会认为本文不是一篇新闻,因为与常见的 新闻不同。 学生讨论后明确: 是新闻。 此文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 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记者自己的情感和判断,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见所感。 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或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纯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 而本文不同,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的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更能感染读者。 4.作者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 这样写什么好处。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 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