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dna重组技术基本工具教学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基因连接后的重组 DNA,互相观察并比较是否有不同。 (见附图 7) 提出第三个问题:我们如何解决目的基因定向插入这个问题呢。 在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载体的特点之一是有多个不同的酶切位点。 分发另一套材料,每组两个环状 DNA,两个链状 DNA(都带 EcoRI, BamHI 两种酶切序列),让学生再次模拟操作。 (见附图 8) (见附图 9) 给学生展示 PPT,通过图片和视频使学生发现载体的特 点中除有多个酶切位点外,还携带有标记基因(如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标记基因可以参与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 (见附图 10) 提出第四个问题:前面操作中,载体与载体重组得到的 DNA,载体与目的基因重组得到的 DNA 上都有标记基因(如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如何筛选出含目的基因的重组 DNA 呢。 (这个问题难度较高,适合能力较强的同学) 如果学生未得到准确的结论,提示他们:在基因工程的实际操作中,科学家选择的载体往往含两个或更多的标记基因。 后产生的黏性末端只有一种,相同的黏性末端之间可以任意连接。 在这些连 接产物中,我们需要的是载体与目的基因连接而成的重组DNA。 观察比较。 学生讨论。 模拟操作。 剪切后,学生们观察发现,两种限制酶切割产生的黏性末端是不同的,虽然载体与载体间,目的基因与目的基因间仍会连接,但载体及目的基因自身环化问题得到解决,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的方向是唯一的。 这样,通过模拟操作,学生们解决了刚才所提出的问题,得出结论:载体上含有多个酶切位点,利用双酶切的方法,可以保证目的基因的定向插入,同时还避免了载体及目的基因的自身环化,提高DNA 重组率,实现目的基因的正确转录和表达。 观察,思考。 学生通过讨论,设计,提出如果将一个标记基因放在目的基因的插入位置,当目的基因插入时,这个标记基因将被破坏而无法表达,从而达到筛选的目的。 向 将导致出现不同的基因产物。 通过思考,部分学生能够提出用两种限制酶切割载体,从而使切口处的黏性末端不同的思路。 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逐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们发现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