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论与实务考试讲义(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清算银行 (二)区域性的金融机构 (三)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与局限性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金融机构的界定、种类与功能 :金融机构、管理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银行类金 融机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 ( 1)金融机构与一般经济组织之间的共性与特殊性 ( 2)金融机构的功能 (二)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演变与发展 : “ 大一统 ” 的金融机构体系、中央银行、 政策性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 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 ( 1)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2)中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 ( 3)中央银行的职能 ( 4)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职责 ( 5)政策性银行、信用合作机构的特点与功能 ( 6)设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目的 ( 7)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特征 :结合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谈谈你对中国金融机构体系发展的看法 (三)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领会: (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国际清算银行的宗旨 ( 2)世界银行集团的构成 ( 3)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的业务宗旨 ( 4)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与局限性 第十章 商业银行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领会本章的基本理论,并能应用基 本理论对现实金融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理解商业银行的特性与类型;理解并掌握商业银行 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表外业务;了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掌握商业 银行的资本管理;了解商业银行风险的类型及风险管理框架;认识商业银行的各类财务报 表;了解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特性与类型 (一)商业银行的特性 (二)商业银行的类型 ,分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和独资商业银行 ,分为单一制商业银行、总分行制商业银行和控股公司制商业银行 ,分为地方性商业银行、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国际性商业银行 ,分为全能性商业银行和专业性商 业银行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 (一)负债业务 (二)资产业务 (三)表外业务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管理 (一)资产负债管理 ( 二)资本管理 (三)风险管理 (四)绩效评估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商业银行的特性与类型 :商业银行、单一制商业银行、总分行制商业银行、控股公司制商业银行、全 能性商业银行、专业性商业银行 : ( 1)商业银行的特性 ( 2)单一制商业银行、总分行 制商业银行和控股公司制商业银行的特点与区别 :我国农工中建四大行都曾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它们为何要进行股份制改革 (二)商业银行的业务 :存款、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结构性存款、通知存款、次级金融债券、混 合金融债券、贷款、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现金资产、表外业务 : ( 1)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构成 ( 2)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构成 ( 3)贷款的种类 ( 4)证券投资业务的特点与种类 ( 5)各种表外业务 (三)商 业银行的管理 :资产管理理论、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负债管理 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账面资本、监管资本、经济资本、资本充足、信用风险、市 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合规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 : ( 1)三种资本概念的比较 ( 2)银行监管资本的构成 ( 3)资本充足性的衡量 ( 4)提高资本充足性的途径 ( 5)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 6)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 :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是如何提高 资本充足率的 第十一章 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领会本章的基本理论,并能应用基 本理论对现实金融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理解投资银行的功能;掌握投资银行的业务;理解 保险的基本职能与基本原则;掌握商业性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了解政策性保险公司的主要 业务;了解我国保险公司的改革与发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投资银行 (一)投资银行的界定 (二)投资银行的基本职能 ,提供直 接融资服务 (三)投资银行的业务 第二节 保险公司 (一)保险的基础知识 (二)不同类型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 (三)我国保险公司的改革与发展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证券承销、兼并、收购、资产管理业务、现金管理业务 : ( 1)投资银行的基本职能 ( 2)投资银行的各类业务 :在次贷危机背景下,你怎样看待国际投资银行的发展前景 (二)保险公司 :保险、保险利益、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责任保险 : ( 1)保险的基本职能 ( 2)保险的基本原则 ( 3)商业性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 第十二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领会本章的基本理论,并能应用基 本理论对现实金融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理解货币需求的基本含义;了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 展脉络;理解货币需求的决定与影响因素;理解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掌握货币层次划分的 依据与意义;了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主要国家对货币层次的划分;理解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与外生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与分析角度 观与微观视角 (二)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两个著名的方程式 (三)现阶段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与影响因素 第二节 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的再解释 —— 货币供给模型 (二)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 (三)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问题实际上探讨的是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问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实际货币需求、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流动性陷阱 : ( 1)货币需求的含义 ( 2)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 3)交易方程式 和剑桥方程式 ( 4)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 5)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 ( 1)现阶段我国货币需求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 2)马克思货币必要量公式的应用 (二)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基础货币、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存款派生乘数、现金漏损率、 货币乘数、通货一存款比率、准备一存款比率、狭义货币、准货币、货币供给的外生性、货 币供给的内生性 : ( 1)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 2)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 3)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与基础货币的投 放渠道 ( 4)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 ( 5)影响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能力的主要因素 ( 6)中央银行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与意义 : ( 1)存款派生乘数、货币乘数的计算 ( 2)货币供给模型的应用 ( 3)中国人民银行收放基础货币渠道的变化与面临的问题 ( 4)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第十三章 货币的均衡与失衡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领会本章的基本理论,并能应用基 本理论对现实金融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理解货币均衡与 市场均衡的关系;了解货币均衡的 实现机制;理解国际收支的含义;熟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理解国际收支差额对货币供 求、市场供求的影响;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解说;理解通货膨胀的影响及治理对策;了解通 货紧缩的影响、成因与治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一)货币均衡与失衡的含义 一国的货币流通,通常是一个由均衡到失衡,再调整恢复到均衡的动态调整过程。 通货 膨胀和通货紧缩是货币失衡的两种外在表现形式。 (二)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间的关系 决定货币需求 (三)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离不开利率的调节。 第二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均衡 (一)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一定时期的国际收支情况系统地反映在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 国际收支平衡表 包括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储备资产、净误差与遗漏四个主要项目。 (二)国际收支差额与货币均衡 (三)国际收支的调节 ( 1)国际收支的特点 ( 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 ( 3)国际收支差额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 4)国际收支差额对市场供求的影响 ( 5)国际收支的调节手段 :我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及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第三节 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度量指标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 (三)通货膨胀的影响 (四)通货膨胀的治理 (五)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数次幅度较大的物价波动。 许多学者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通货膨胀成因说。 第四节 通货紧缩 (一)通货紧缩的含义与判断标准 (二)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 (三)通货紧缩的成因与治理 费雪的债务通货收缩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货币均衡、货币失衡 : ( 1)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的关系 ( 2)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 (二)开放经济条 件下的货币均衡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贸易账户差额、经常账户差额、国际收支差额 : ( 1)国际收支的特点 ( 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 ( 3)国际收支差额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 4)国际收支差额对市场供求的影响 ( 5)国际收支的调节手段 :我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及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三)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 ( 1)通货膨胀的度量指标 ( 2)通货膨胀的分类 ( 3)通货膨胀成因的解说 ( 4)通货膨胀的影响 ( 5)通货膨胀的治理 :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分析 (四)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 : ( 1)通货紧缩的判断标准 ( 2)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 第十四章 货币政策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领会本章的基本理论,并能应用基 本理论对现实金融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掌握货币政策的构成内容;理解货币政策目标间的 统一性与矛盾性;掌握我国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理解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机理及优 缺点;了解选择性政策工具与其他政策工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